第七十一章、普魯士的反擊(1 / 1)

神聖羅馬帝國 新海月1 1197 字 3個月前

歐洲風起雲湧,最先坐不住的不是奧地利,也不是約翰牛,而是漩渦中的柏林政府。

沒辦法,不管俄國人算計了多少人,一旦計劃成功,他們絕對是最慘的。

“無論如何,我們也必須要破壞俄國人的借款計劃。”

威廉一世慎重的說道。他還不想被趕下台,普魯士王國已經賭上了國運,民眾容不得失敗。

一旦讓俄國人從法奧兩國獲得貸款,這場戰爭就真的沒法打了。即便是在即將開始的決戰中獲得勝利,普魯士王國依然改變不了失敗的命運。

沙皇政府缺的不是兵,他們隻是缺錢!損失再慘重,對聖彼得堡來說也就那麼回事。

這是有曆史可靠的,在數百年前俄羅斯連年征戰,最後打的男丁都沒有了,結果人家組織了女兵繼續打。

今時不同往日,現在俄羅斯帝國的人真的很多,足有八九千萬。威廉一世可不認為,能夠拚得沙皇政府受不了。

外交大臣麥克凱特提議道:“陛下,針對法奧兩國我建議采取不同的措施,阻撓他們對俄國人的貸款發放。

對付法國人,可以從聯合防禦計劃入手。利用歐洲各國對法國人的忌憚,用外交手段施加壓力。

奧地利統一德意誌地區的野心從來都沒有熄滅過,法國人圖謀萊茵蘭地區,他們就站在了對立麵。

英國人同樣對法國人忌憚非常,法國人要吞並萊茵蘭地區,倫敦政府很有可能出麵乾預。

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拿破侖三世認為:他們隻要吞並萊茵蘭地區,就會遭到英奧兩國的聯合抵製。

這場外交上的大戲,維也納和倫敦會配合我們演下去的。他們隻是需要一個措辭強烈的外交聲明,法國人就會遲疑。

對付奧地利人,我建議利用民族主義者,製造輿論壓力,指責維也納政府勾結外敵,出賣德意誌民族的利益。

本來這次貸款,就是俄國人算計的結果,迫於輿論維也納政府才同意的。現在我們同樣利用民族主義,給反俄派一個借口破壞這次貸款。”

政客們的立場,從來都是隨著需求而轉變的。最初為了擴張需要,普魯士王國搞起了德意誌民族主義,主張德意誌地區統一建立一個大帝國。

隨著奧地利的複興,他們發現統一德意誌地區不可能了,反而有很大可能成為被統一的對象。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他們又搞起了普魯士獨立主義。

現在為了破壞俄國人從奧地利貸款,麥克凱特毫不猶豫的再次祭出了德意誌民族主義,準備利用民族主義影響維也納政府的決策。

首相克裡斯蒂安想了想說:“這些計劃都隻能拖延時間,除非我們在戰場上取得一場大勝,打消大家認為俄國人必勝的觀點。

不然,到了最後俄國人的陰謀還是會成功。在利益麵前,所有的矛盾都不值得一提。

法奧之間不是妥協的可能,隻需要一個借口,三家瓜分普魯士就可以變成現實。

民族主義最多影響維也納政府的決策,卻無法左右他們的決策。

他們反對法國人占領萊茵蘭地區,不是因為民族主義,更多的還是不想看到法國人做大,還有就是在這場分贓計劃中吃虧了。”

這才是問題的本質,統一德意誌地區隻是弗朗茨的政治口號。需要的時候就喊起來,不需要了就扔一邊去。

這和當初兼並南德意誌地區不一樣,現在奧地利的民族問題已經沒有那麼嚴重,融合工作穩步推進,統一北德意誌地區已經不再是唯一選擇。

最後問題的核心又回到了戰場上。如果輸了這場戰爭,普魯士王國自然是壽終正寢,難逃被瓜分的命運。

現在他們考慮的實際上贏得戰爭後的問題。俄國人不好對付,輸了一次會戰,沙皇政府可以再組織一次會戰。

唯一能夠製約沙皇政府的就是財政。現在他們就是在考慮,如何斷絕沙皇政府的資金來源。

猶豫了一會兒,威廉一世下定決心道:“外交部放心大膽乾吧,都到了這一步,無論如何也不會更加糟糕。

必要時候,可以給法奧兩國開出空頭支票,俄國人可以許諾,我們同樣也可以許諾。

隻要我們能夠從俄羅斯帝國獲得更多,那麼把這些土地賣給他們,又未嘗不可呢!”

這是威廉一世在自我安慰,就算是贏得了戰爭,能夠從俄國人身上咬下多少肉依然是一個未知數。

對法奧兩國的承諾,既然是空頭支票,他就沒有準備要兌現。

除非是迫不得已,威廉一世是不可能拿經營好的本土,去換取俄國人土地的。

看看地圖就知道,普俄兩國接壤的地區,都是大波波的地盤兒。雖然地理條件不錯,資源也算是豐富,問題是不好統治啊!

普魯士王國的波蘭人可不少,一旦吞並俄屬波蘭,那麼普魯士就從一個德意誌人國家,變成了波蘭人的國家。

如果不是1815年維也納會議中,普魯士放棄了華沙地區換取了萊茵蘭地區和普屬薩克森地區,日耳曼化運動也不會那麼容易成功。

要知道普俄奧三國瓜分波蘭地區後,1000萬波蘭人中450萬人在普魯士、150萬人在奧地利、400萬留在了俄羅斯帝國。

可以說第一次維也納體係,拯救了普魯士王國,讓他們擺脫了波蘭人占多數的尷尬境地。

現在繼續跳波蘭這個巨坑,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可惜現實由不得威廉一世選擇,容克貴族不能夠容忍普魯士變成二流國家。

當然,普魯士王國有過同化波蘭人的經驗。威廉一世也沒有準備吞並波蘭核心地區,他們的目標是立陶宛地區,如果可能的話一舉拿下波羅地海三國。

既然是目標肯定是比較大了,能不能實現?理想總是要有的,不嘗試怎麼知道結果呢?

這也是英國人戰略計劃的一部分,既:波蘭獨立、普魯士占領波羅地海大部地區,削弱俄國人的實力。

……

政治是需要軍事配合的,在柏林政府采取外交行動的同時,普魯士軍隊也開始了反擊。

毛奇一改之前不動如山,耗死沙皇政府的戰略,轉為主動出擊尋找機會和俄國人決戰。

這種轉變令俄國人非常的不適應,猝不及防之下,進入東普魯士地區的俄軍損失慘重,短短的一個星期內就搭進去了3萬人。

對整個戰局來說,雙方總兵力加起來都過百萬,看起來3萬軍隊似乎不起眼,實際上帶來的影響確實巨大的。

在野戰中,後膛步槍的威力令人大吃一驚,雙方在戰場上的交換比出現了驚人的1:2.7。

這可不是守城,野戰中出現這麼懸殊的交換比,無疑是在告訴世界兩支軍隊的戰鬥力不在一個檔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