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嬤嬤笑了,“還是姑娘想的對,是奴婢想差了。”
“我知道嬤嬤是心疼我。”孔墨硯沒有多說,可是這一句也足見她對常嬤嬤的親近。
常嬤嬤笑了,眼裡卻是濃濃的擔憂之色,見這樣還勸住她,孔墨硯也沒有再多說,有些事情總要自己想明白才好。
中秋這天,孔家一大家人團聚,獨少了孔澄,沒有人問孔澄去哪了,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他去哪了,又是去做什麼。
飯後,一家人坐在院子裡賞月,孔大儒這一年難得沒有與家人在一起,飯後就回了書房,到於舒老太爺到興致好,考了小輩們以月做詩,最後還拿了自己多年來存下來的好東西獎勵。
氣氛也格外的好。
孔老夫人年歲大了,也坐不了多久,兄妹兩個便回去休息了了。
愈哥卻拉著孔世榮偷偷的說話,也不知道孔世榮回了他什麼,愈哥便雙喜歡的叫了起來。
小舒氏看著一家人其樂融融,麵上也帶著笑,隻盼著過幾天小兒子和元娘回來,一家人才算是真正的團聚了。
“母親,女兒也先回去休息了。”孔墨硯過來說。
小舒氏叫住她,“硯姐,難得一家人在一起,多坐一坐吧。”
“女兒一向睡的早,母親也是知道的,今日已經晚了很多。”孔墨硯笑著回決了。
常嬤嬤在一旁看著著急,又解釋道,“姑娘喜靜,這幾日又在院子裡給夫人做鞋,也是累到了。”
小舒氏高興道,“我又不缺那些穿的,你這孩子何必做這個,你的孝心我知道了。”
“女兒想著呆著也是呆著,便給母親做了一雙。”孔墨硯也想說些好聽的,想了想卻也找不到彆的話。
小舒氏笑著拍拍她的手,“好孩子,既然累了,那便回去歇著吧。”
孔墨硯福了福身子,這才退下。
回去的路上,左右沒有旁人,常嬤嬤才道,“我的好姑娘,今日難得一家人團聚,你怎麼也要多呆一會兒,與家人親近一些。老太爺是看重姑娘,可老太爺多年不問府裡的事,內宅及姑娘的事,還是要夫人和各位少夫人幫忙。”
“老奴知道說這些姑娘不愛聽,說句過格的話,這些年夫人往金陵那邊送的東西,老奴也聽那些收拾的人說過,有些東西可是姑娘這邊都沒有的。夫人和姑娘是親母女,可就怕夫人覺得虧欠那邊的多,到時姑娘這邊可就沒有人疼了。”
“嬤嬤。”
“老奴不說了,姑娘聰明,這些事老奴不說,心裡也清楚。”
孔墨硯不說話,她望著天空中的月亮,想起了金陵城裡時看到活的恣意的謝元娘,那時她曾羨慕過謝元娘,沒有那麼多的東西束縛著她。
那麼現在呢?
等回到了孔府,做為孔家的女兒,她會習慣嗎?會開心嗎?
或許她想的太多了,回到親人的身邊,又怎麼會不開心呢。
正院那邊,柳氏卻有些擔心,“母親,硯姐那邊要不要和她說說?”
“不必,硯姐的性子我了解,她也會明白這些。”小舒氏到是有信心,自己生出來的孩子,她知道心地不壞。
雖然與自己不親近,性子又淡,卻很善良。
柳氏想了想,“我觀察常嬤嬤似乎很緊張。”
“她是硯姐的奶嬤嬤,緊張些也沒什麼。她的那些小心思我看著呢,她要是能影響硯姐,這些年硯姐早就長歪了。我說這些,你或許會問,明知道她不好,怎麼還會將她放在硯姐的身邊。”小舒氏歎了口氣,“為人父母,哪那麼容易,硯姐是老太爺帶大的,性子情冷又帶著傲氣,少了些人情味,將常嬤嬤這樣的小人放在她的身邊,也是想磨磨她的傲氣,她若真被挑撥的針對元娘我這才高興,起碼說明她還有救,將來真嫁了人也不用我擔心了。”
柳氏恍然大悟,“母親想的周到,硯姐將來一定會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
“她感不感恩對我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嫁人之後不讓我操心就行了。”小舒氏笑了笑。
她什麼不明白,隻是不去說罷了。
兩個女兒,元娘不是孔寄柔親生的,又怎麼會真心以待,不過看元娘活的恣意,小舒氏覺得有她盯著,日後元娘嫁人也不會受欺負,不過如今看到長大的元娘,小舒氏還是歡喜的,那孩子沒有長歪。
中秋就這麼過去了,謝元娘和孔澄也在中秋後的第三天,進了江寧縣。
兩人是響午到的孔府,小舒氏早早得了信就等在府門口,看到元娘就緊緊的握住手,也不說話,眼圈先紅了。
謝元娘莫名的鼻子也是微微一酸,“舅母。”
“傻孩子,叫母親。”小舒氏忙背過身子試了試臉上的淚,一邊笑著讓改口,“這些年委屈你了,當年是母親不好,不該把你送人。”
“事情過去了,我這不也好好的嗎?”
小舒氏卻不這麼覺得,挽著她往府裡走,一邊嗔道,“不在親生父母身邊長大,怎麼能比在自己家輕鬆。你不說我也知道,還有你那個姑母,她的性子我也了解,上次你回來我看著就有氣,卻又沒有辦法。”
“都過去了。”謝元娘也不知道說什麼。
她看出母親在緊張,可是突然之間改變關係了,她也不知道要怎麼親近,反而比以前還要疏遠了。
兩人先去了孔老夫人的院子,舒老太爺也在裡麵,孔大儒也被舒老太爺送了信叫了過來,晚輩們也都來了,孔家的人除了過節,頭一次聚的這麼全。
謝元娘進來之後便給長輩們磕頭,舒老太爺的意思是現在就去族堂裡把名子也記下來,孔大儒攔了下來。
“事情也不能這麼快,總要挑個日子。”
舒老太爺看著他,孔大儒笑道,“大哥還不相信我嗎?元娘既然認回來了,總要挑個好日子。”
舒老太爺點點頭,“你說的也不錯,總不能太衝忙了,早一天晚一天也改變不了元娘是孔家女兒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