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籌議北伐
還是在崇政殿,還是那些大臣,不過氣氛儼然不同,因為這一回議事,政殿門窗緊閉,一應侍候宮娥宦官除了孫延希之外,都被屏退。
見這副秘密的場麵,在場的文武們都知道,皇帝這是做出決定了。互視一眼,一個個都緊守心神,以待劉承祐發話。
“昨夜,朕終於睡了個好覺!”劉承祐環視一圈,卻是一臉鬆弛的笑容,說道。這副表現,更佐證了大臣們的猜想。
迎著眾臣的目光,劉承祐從禦案上拿起一封奏章,說道:“朕昨夜,又收到了一份請戰書!”
注意被劉承祐手中的奏章所吸引,這段時間,皇帝收到的請戰書幾盈於案,這一封,有何特殊之處?
劉承祐也沒有繼續賣關子,嘴角掠過一抹淺笑,說:“這是燕王趙匡讚以及盧龍觀察使高防,聯名上書,希望朝廷能夠發兵北伐,驅逐契丹,收複關山!”
皇帝言落,柴榮精神一振,當即道:“陛下,燕王有大功大德啊,其心誠如此,朝廷豈能拂其所請,涼誌士之心?”
而其他文武,也都露出了少許喜悅的意態,都是有識之士,能夠從這封請戰書背後體會到燕王的心意。一直以來,漢廷之中,對於燕王及燕軍的存在都有所警忌,畢竟在藩鎮儘除的當下,幽燕的自成體係,確實有些突出了,給人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
當然,藩鎮還在其次,畢竟在西北還有夏州、延州兩節度存在,關鍵還在於幽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那是北方防線最重要的一環,點睛之筆,不能直接掌控在手中,豈能讓人安心。否則,當初北巡之時,安審琦也不會建議他提兵北上,先取幽州。
此番,燕王這封請戰書,順服的態度已經十分明了,所有人都知道,一旦漢師北上,就是燕軍徹底納入大漢軍政體係之日。
柴榮言罷,劉承祐起身,走到高掛於殿內的輿圖前,見他的動作,眾人也都跟著起身。崇政殿內的大漢輿圖,又是更新過後,重新繪製的。
不知覺間,經過十載的擴張經略,大漢的版圖已然十分龐大了,注目視之,這心胸之中也不免生出一種豪情自得。
“南北之爭,到此為止!”良久,劉承祐扭身,雙目之中釋放出強烈的神彩,慨然道:“諸卿,朕已決議北伐。平南暫且擱置,接下來,朝廷當全力籌備北伐事宜,一舉收取關山!”
皇帝決心一下,立刻將此前的爭議給直接壓下去了,柴榮等人自是喜出望外,而範質,雖然仍舊保留意見,但仍舊肅然地向劉承祐拜道:“陛下既已決議,臣等唯有全力輔弼,北擊契丹!”
看著範質,劉承祐露出了滿意的表情。不管此前有多大的分歧,多激烈的爭執,待決議一定,便能迅速扭轉態度,不以私誌而廢國事,就衝這點,範質這個宰相還是能再做一段時間的。
事實上,這麼多年下來,大漢朝堂之上,已然營造出了一種“君臣同心,上下協力”的氣象,這是一個帝國奮發向上所展露出來的強國氣質。
重新落座,君臣一乾人等,直接商討起進兵事宜。戰爭是件生死攸關的大師,不是一拍腦袋,然後大軍雲集,然後堆上去攻城拔寨就行了的,尤其是北伐這種大工程。
廟堂籌算、前期準備的必須的,所幸在戰爭方麵,多年下來,大漢朝廷已然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在戰爭準備方麵更是成體係、成製度,哪怕北伐遼國的戰爭規模,將遠超先前。
劉承祐則直接安排著,先瞧向柴榮,說:“調兵遣將、進軍方略、發兵時機等事務,樞密院這邊當儘快出台一份詳細章程,並逐步落實!”
“是!”柴榮立刻應道,一對明目煥發著神采,顯然已經在構思。
“一應兵器軍備,仍由兵部負責!”劉承祐又對魏仁溥道。
對此,魏仁溥早有準備,很是平靜地拱手;“遵命!”
“三司當與諸部司緊密配合,籌算發兵耗損,並準備好大軍北上的一應錢糧、被服!”
薛居正應道:“是!”
劉承祐所說,隻是個指導性意見,事實上,不需他說,大臣們也都會做,並且能夠做好,此前的經驗,也足以使劉承祐放心。
而劉承祐真正需要關心的,還在戰略之上,沉吟一會兒,繼續道:“北伐雖定,然需籌備多方,不宜操之過急,更需觀契丹之動向,相機而決。北伐之前,對於契丹的情況,要嚴密監視刺探。軍隊上下,當外鬆內緊,一應籌備,儘量秘密展開,不宜大造聲勢。至於朝中南北之爭,可以繼續!”
皇帝話一落,大臣們都有所會意,這是欲迷惑諸方了,緊接著都進言獻策了。
範質稟道:“陛下,朝廷還當遣使北上,會商此番漢遼衝突,解除誤會,修複關係!”
同樣一條建議,此次從範質口中說出,語氣都不一樣,這一回,顯然是為了迷惑契丹。對此,劉承祐直接應允:“就派王昭遠去吧,他久有使遼之心,此番朕就成全他!”
聽皇帝的決定,範質等人都不由露出了點玩味之色,王昭遠這個“奇人”,在朝中還是有些名聲的。不過,出使本身隻是個策略,不必考慮成功與否,用這麼個“奇人”出使,或許還能收取奇效呢,是故也沒人反對。
在南北爭議中沒有怎麼發言的李穀,此番也開口了:“陛下,如若北伐,必發軍民數十萬,如此大規模的籌備,想要完全秘密進行,而不走漏消息,幾不可能。
臣以為,朝廷可以加強北禦的名義,調度糧草軍械,同時放出南下的風聲,做出南調兵馬的舉動,此南北並舉,而虛南實北,用以迷惑契丹人!”
“另外,老臣當向陛下請辭,前往揚州赴任了!”李穀拱手,向劉承祐請道。
李穀之策,還在於惑敵,而隱藏戰略意圖。李穀即將作為平南主帥的事情,實則是滿朝皆知的,以大漢如今的實力,想要南征已經不用像過往那般遮遮掩掩的了。
劉承祐悉之,看著李穀,見他平靜的表現,心情稍顯複雜。原本,劉承祐以李穀為主帥,就是想成全他一番功名大業,如今,北方有變,戰略轉移,又需使他暫時停罷自己的立功之心了。
當初把李穀從河北調入京中,就是想在平南事務上對其大用,如今戰略所向,又改到北方了,對於李穀而言,卻也有種不逢其時,難倡壯誌的感覺。
當然,李穀還不到六十歲,講道理還不至於讓劉承祐生出這等感觸。隻是,他知道,多年的操勞,李穀實則身體有虧,染風痹之症,還能為大漢效力多久,都是難以保證的。
但觀其表現,劉承祐還是能夠感受得到,李穀是願意為國家大略而抑製自己誌向的。對此,劉承祐鄭重地道:“大軍北征,對江南之守禦,朕就儘委李卿了!”
頓了下,劉承祐又稍顯動情地多囑咐了句:“還當保重身體!”
李穀言罷,樞密院都承旨李處耘又建議了:“陛下,朝廷可遣使浮海至高麗,諭高麗國王,邀其發兵,攻渤海故地!”
“高麗直麵契丹威脅,未必敢主動進犯,不過,亦可嘗試!”劉承祐對範質說道:“此事由範卿安排吧,不過要看準時機!”
“是!”
趙匡胤也跟著進言:“陛下,對遼作戰,將直麵敵騎的機動威脅,大漢馬軍雖然經營多年,但人數、馬匹實力猶然不足,且除禁軍之外,多分散諸關,難以集中委用。臣曾巡視西北,或可以財帛召吐蕃、溫末、黨項,為蕃騎助戰!”
大漢的軍隊中,是有一支以“少數民族”為主的蕃騎,還是劉知遠組建的,漢化程度極深,如今就駐紮在河東境內,屬都司統轄。
對於趙匡胤的建議,劉承祐皺了皺眉,似乎有所遲疑,顧忌蕃騎難製。不過轉念一想,如果能夠征召一批人,用來當炮灰,當也是利大於弊。並且,如果能夠招撫成功,也是對西北諸胡實行規劃的契機,有利於將來對西北經略的展開。
是以,稍作考慮,劉承祐即道:“讓郭崇威前去西北,負責招募之士,就地武裝訓練!”
“是!”
郭崇威是大漢的馬軍大將,嗯,又是郭威的舊部。即便郭威已歸養幾年了,朝廷在任人用將方麵,仍舊不免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