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羅蘭看過一個紀錄片。
國師在拍《滿城儘帶黃金甲》的時候,劇組邊上,還有一個開幕式籌備小組在同時運轉。
幾乎每拍幾條,便會有人過來和國師溝通開幕式的內容,那種無縫切換,風馬牛不相及的靈感碰撞,著實讓羅蘭感到佩服,雖然電影不能讓觀眾老爺們滿意,但在貢獻了皇子嘉文四世原型的同時,整部電影也告訴了人們,甭管多大多小,擠擠總會有的。
正是因為瞧過那個紀錄片,所以從一開始,羅蘭便對斯皮爾伯格的工作狀態感到了好奇。
《侏羅紀公園》和《辛德勒的名單》,那可是同年上映的作品。
在如此緊張的檔期安排前,老頭怎麼說,都會加班加點兩路開工吧?
可是,從夏威夷拍攝之初,到之後戀情曝光,羅蘭壓根就沒瞧見對方在劇組裡提起此事。
等他以為,這家夥真的是穩如泰山,沉得住氣時,當那日羅蘭向對方詢問‘你是不是因為愛好相同喜歡我’後,他才明白,不是老頭不管不顧,而是沒人主動跳出,幫他背鍋。
沒錯,自打羅蘭舉起導筒,拍了三場之後,接下來的定格文戲,老頭都丟給他拍了。
拍攝期間,這家夥便靠在一旁,把組裡成員都當成了星際玩家,假裝在那充當監工。
若不是資料封麵上明晃晃的寫著《Schindler'sList》。
羅蘭還真以為,這家夥是在看自己拍戲!
如果換成彆的劇組,這種光明正大乾私活的行為,早就被影業公司駐派的製片主任喊停了,但——甭管哪個公司,哪個項目,都沒人敢對老頭指手畫腳。
如此一來,老頭和羅蘭,都樂得清閒:
前者,隻需要每場拍完之後,品鑒成品,而後者,隻需要順著老頭教的思路拍。
即便偶爾摻雜一些自己的想法也沒問題,就算不對,不還有老司機在現場看著嘛!
再怎麼偏,都不可能出現低空飛行,車毀人亡的情況!
…………
從鏡頭前演戲,到鏡頭後布局,羅蘭半點心理壓力都沒有。
導表不分家嘛,當你都知道自己需要啥畫麵時,你還怕自己演不出來嗎?
更何況他現在又不是在挖掘人物內心,將一個簡單的人物複雜化,非得追求每個人物的兩麵性——說實話,老頭兒電影裡這種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人物設定,其實最適合羅蘭練手了,他不會和某些倔強的導演一樣,非得追求人性惡中的善,要麼就是挖掘人性善中的惡。
當然了,順當的關鍵也和組裡沒有戲霸有關。
如果出一個李保甜那種和女演員連洗七個小時腳,啥都要管的。
李幼兵那種當著媒體的麵,直接炮轟導演沒水平的。
薑蚊那種甭管你是誰,老子都能把你給氣死的。
那羅蘭也就彆拍了。
不過話說回來,有老頭現場壓陣,還有哪個家夥敢說No?
就算是日後那個憑借《大船》大紅大紫,非得讓影業公司派專機將自己的朋友從阿美利加接到泰國開party的小李子,也不敢在老頭的麵前放肆啊!
更彆說,組裡都是自己人了,賣個麵子陪你多拍幾條,又不會掉塊肉。
而羅蘭也不是那種白天讓人趕《東成西就》,晚上讓人拍《東邪西毒》的魔鬼。
偶爾的靈感迸發,最多也就花上半個小時的功夫。
再加上平日裡經常會自掏腰包,讓助理去買點心小食,請大家吃。
所以氛圍,還是挺和諧的。
…………
躥上導演之位,劇組有條不紊拍攝的同時,外界宣發,也進行的如火如荼。
隻不過,剛進十一月,克林頓‘意外’當選的結果,宛若滔天洪水,將戀情之火,徹底淹沒,沒辦法,誰讓他的對手被視為百分之百連任的家夥呢?
在賠率相差數倍的情況下,出了這麼一檔子事情,若是羅蘭的緋聞仍舊能夠壓過對方,那羅蘭根本就不用再拍電影了,收拾收拾,學習裡根,成年以後可以直接去競選大統領了。
不過,即便這突如其來的意外消息將炒作緋聞壓的是抬不起頭,但對於福克斯而言,反倒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情,畢竟,所有的新聞都有時效性,在連續炒了兩個月後,人們的關注度和注意力,已經達到了疲乏的臨界點。
就算沒有這則意外,福克斯也準備轉換話題,將人們的目光,推離戀愛……
這就像是鐵三角中的紀曉嵐紀大學士一樣:袁莉爆料的時候,似乎全世界的媒體都在怒噴嘲笑,說紀大學士老實人人設崩塌;而一年半以後,炸浮冰救科考船卻低調行事的風頭一出,滿世界的宣傳稿又是‘流水不爭先,能吹一輩子’。
大眾消息的更迭速度,就像是櫻花一般,每秒五厘米。
隨著花瓣的落地,這一茬,也就揭過了。
而等大統領之位塵埃落定的消息褪去後,十一月十日左右,福克斯便開始了電影上映前的衝刺宣傳,那個在和羅伯特-德尼羅拍《布朗克斯的故事》的喬-佩西抽出了時間,和已經當導演,正在籌拍《金臂小子》的丹尼爾-斯特恩一道兒,接受了媒體的采訪。
至於和福克斯深度綁定的導演克裡斯-哥倫布,則和羅賓-威廉姆斯一道兒,上了福克斯早已安排好的脫口秀節目,在內裡爆料了一些劇組拍攝時的趣事。
你沒有看錯,和哥倫布一同在節目上出現的,的確是最初間接向奧爾森夫婦提供《小鬼當家》正在海選消息的威廉姆斯,而他們之所以攪和到一起,其實還是因為猶太幫。
猶太幫,資源互通。
作品大賣之後,連續和羅蘭合作兩次的哥倫布導演,自然就成為了那些A-list的目標,而在拿到《窈窕奶爸》的劇本,並且成為製片人後,威廉姆斯便瞄準了當下最火的家庭喜劇導演哥倫布,由於本就認識,雙方通了個電話,便一拍即合。
再加上整部電影由福克斯投資,所以幫著宣發,其實也是在給未來的電影做預告。
隨著威廉姆斯的出現,羅蘭的整條成長鏈,也終於浮出水麵。
在凱瑟琳的授意下,威廉姆斯在節目上主動爆料,向觀眾們講述了自己和《小鬼當家》係列的淵源,從幫朋友打聽孩童開始,到之後的意外將羅蘭引入行,然後再是《鐵鉤船長》試鏡時的湊巧相遇……羅蘭成長時期的每一步,都在節目裡,被描繪的清清楚楚。
等威廉姆斯和哥倫布對著鏡頭微笑表示,羅蘭是他們入行以來,見過的最努力、最勤奮、也是最有天賦的孩子後,第二天的頭版頭條,就又出現了羅蘭的身影。
其實羅蘭一直都搞錯了一個問題。
前世,他見多了什麼‘橫國女王全年三百六十五天拍戲不休息,堅持不要替身’、‘高燒四十度仍舊工作,前往各地出席商業活動’、‘四十八度能唱能跳,舞台上儘展風采’等一係列敬業人設崩塌的事情,所以他對建立人設,又或者說是固定形象的行為,非常的反感——
但實際上,人設和形象,都沒有錯,錯的是賣弄和不自律。
人活在世,哪個沒有三兩麵具?
麵對上司、麵對下屬、麵對客戶,甚至是充滿了雞湯哲學的朋友圈,大家都是川劇高手。
樹立人設沒有錯,錯的是太愛裝了,裝過頭了,發力過猛,過猶不及。
但若是講述已經發生過的事實,所謂的反噬,壓根就不會出現。
更何況,現在能站出來說羅蘭優秀的家夥,都是哪些人?
羅賓-威廉姆斯、克裡斯-哥倫布、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當這些人在回憶拍攝過程,發現羅蘭這家夥是真能鬨騰時,形象,又或者說是人設,不就出來了嗎?而這種自己做,讓彆人說的方式,是最保險的……
因為在大眾看來,這是一群圈中很有威望的家夥,再用自己的信譽給你背書。
羅蘭不需要自己張嘴,事情就已經做完了,而他接下來需要做的,其實就是——
商業互吹了。
自己人捧自己人嘛!
隻要強調事實基礎,又有哪個人,挑得出毛病?
這也是猶太幫為啥很少在形象上出問題的真因。
做得好的,我們有幕後花絮佐證,不能被世人所知的,我們有Tony老師!
隻要孫·魚市巨子·亦諧的兄弟黃·專業解說·東來不發功,那就不用慌~
…………
最後兩周的衝刺宣傳,轉瞬即逝,當影院門口貼上《小鬼當家2》的巨幅海報,左右兩邊擺放著解說展架時,感恩節,也悄然到來。
至於為啥《小鬼當家》係列,《聖誕怪傑》,《聖誕精靈》,《聖誕老人》這些聖誕電影不放在真正的聖誕檔上映,這其實也是有說道的。
一來,是真正的聖誕檔期和金球、奧斯卡的宣傳月高度重合,若是擠在那個時候上映,就容易出現各方媒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局麵。
你想掙錢,彆人想拿獎掙錢,在這種情況下,不就是你扇我一巴掌,我給你一拳頭嘛?
大家都是商人,大家都要賺錢,既然如此,我們兩個分類不同的鬥什麼呢?
腦子有泡啊!
還不如各退一步,擁有感恩節的十一月,讓商業片收割票房,而準備衝獎的藝術片,在十二月上映,刷著口碑唱著歌,大家誰都不耽誤。
二來,是真正的聖誕檔期,那就是給孩子們玩的!
聖誕電影,聖誕電影,顧名思義,就是在給孩子們畫大餅啊!
在聖誕節之前上映,相信有聖誕老人存在的孩子們可以對著窗戶,學模學樣的祈求聖誕老人,讓自己成為羅蘭一樣的帥嗶,而節後上映,那孩子們可就是錯過一天,再等一年了!
如此一來,在媒體消息的轟炸下,感恩節早上九點左右,各地影城的大門剛開還沒一會兒呢,那些精力旺盛的孩子們便拖著自己的爹媽,衝進了影城。
和九零年那種依靠《終結者2》,依靠詹姆斯-卡梅隆和阿諾德-施瓦辛格炒作出熱度的情況不同,今年,人們的目標就是羅蘭,而隨著孩子們的湧入,各家影城門口,甚至響起了一種魔性的節奏曲——‘不要九九八,不要八八八,隻要四塊八,羅蘭抱回家。’
孩子們眼裡的喜歡,是毫無道理的。
可能是有趣,可能是好玩,也有可能是逗比,但甭管怎麼說,能在上午開場就來的家夥,基本上都是羅蘭的‘死忠粉’——好吧,更多人是見識過《小鬼當家》和《終結者2》的火爆,而懶得在寒冷的大晚上排隊和人搶位置……
上午看電影,下午去購物,晚上回家吃火雞,生活多麼美好啊!
可不管是何種緣由,一大家子全體出動,擠進影院捧場,那就是一件好事情。
而電影本身嘛,自然也是符合他們的期待。
《小鬼當家2》和《小鬼當家》在劇情上極其的相似:第一部裡麵,給予主角凱文人生啟迪的乃是鄰居老頭,而第二部裡麵,直接就換成了喂鴿子的女人;第一部裡麵,主角凱文被留在了家中,而第二部裡麵,則是在紐約逗留;第一部裡麵,凱文在麵對竊賊時,先是害怕,然後才想著反擊,而第二部裡麵,凱文的狀況,也是依舊……
說得難聽一點,這其實就像《戰狼2》一樣,我抄我自己,不僅劇本的敘事流程和前作相同,就連裡麵的梗,也極其類似,你要是非得挖掘深度,那不好意思,整部電影的內涵和前作沒啥區彆,唯一有所改變的,其實就是凱文的心境:第一部裡麵,凱文發現自己獨自在家時,整個人的身上都散發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感覺,但第二部,當凱文得知,自己又和家人走散了時,那種有所經曆,有所準備,自我成長的獨立,就是最大的改變……
從最初的進入商店買個東西都要擔心被收銀員懷疑,到現在的自如暢玩紐約城,那種時隔兩年,肉眼可見的成長,就已經能夠滿足孩子們最大的暢想了……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有趣。
孩子們,不想當福爾摩斯,懸疑驚悚,隻會讓他們說No。
而大人們嘛,水平不同,但不論是隻想快樂的普通人,還是有著藝術追求的高級知識分子,在帶著自己的孩子走進影院後,他們也不會去糾結劇情上的Bug。
驅使他們走進影院的,是陪孩子們看電影的念頭,是合家歡的念頭,是一起快樂度過感恩節的念頭,既然如此,隻要孩子們滿意,他們不就不會在意。
更何況,如果真的要和同事交談,他們會交談電影本身嘛?
很少!
他們會說‘我感恩節帶孩子去看了《小鬼當家2》,你們去了嗎?’,又或者是‘我家裡那些小的非常喜歡羅蘭-艾倫,還買了影院出售的同款羽絨服,害我多花了兩百多刀!’。
他們可能不會真的喜歡,但絕對會充滿善意的無奈抱怨。
因為最開始的驅動點,就沒讓他們抱有無上期待。
這是件好事嗎?
對於藝術電影而言,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但對於合家歡的爆米花而言,電影已經成功了。
可惜——
甭管哪個年代,都有鍵盤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