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 “美國技術”(1 / 1)

同樣看著998萬美元標價牌愣愣出神的還有默林茨,不知過了多久又重新瞪大眼睛看著聚光燈下看似常規布局,實則沒有一分屬於常規範疇的殲教7Max高級教練機,隨後再次盯向那個標價牌兒。

臉上難以置信的神色始終無法控製,不由自主的在滿是雀斑的臉上覆蓋的滿滿當當。

儘管如此,默林茨還是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不住的用手揉著自己的眼睛,怎麼也想不明白,如此堪比輕型作戰飛機的殲教7Max為什麼隻定價998萬美元。

沒辦法,實在是飛機前方的牌子除了偌大的998萬美元外,還有一係列的性能介紹。

長度為米。

翼展為米。

高米。

機翼麵積:平方米。

空重:5623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9536公斤

配備一台渦噴—13發動機。

正常推力噸。

加力推力噸。

最大飛行速度馬赫。

最大航程1200公裡。

外掛重量噸。

實用升限16000米。

限製過載:負2G到正8G。

翻滾速度:268度每秒。

最大轉彎速率:26度(瞬時)或22度(持續)

起飛滑跑距離:322米。

降落滑跑距離:586米。

從數據和實際的真機來看,殲教7Max的身量並不大,充其量隻要F—16的三分之二,F—15的二分之一,最多也就是美軍已經淘汰的F—5的級彆。

然而殲教7Max的身量不大,可性能卻一點兒也不比差,其他不受但就翻滾速度和最大轉彎速率這兩項最考驗三代機的中低空機動指標,殲教7Max與F—16相差無幾,也就是說,殲教7Max在中低空亞音速機動性方麵並不亞於F—16,遠超其他同級彆高級教練機。

問題是這並不是紙麵上的性能,而是可以完全實現的真實存在,畢竟邊條翼加雙三角翼儘管複雜,但卻在中低空亞音速方麵有著獨特的優異性能,配合著全動水平尾翼和翼身融合的升力體結構,具備F—16的機動性屬於大概率事件。

唯一欠缺的或許隻有發動機,渦噴—13,明顯是一款中國自產的航空發動機,加力推力隻有噸,且隻是渦噴而不是渦扇,明顯有些動力不足。

也正因為如此,殲教7Max優秀的氣動設計並沒有發揮出真正的潛力,如果日後換裝6噸級的渦扇中推,殲教7Max將有一個質的飛躍,屆時配合先進的航電和火控雷達,殲教7Max完全可以在天空上與F—16,幻影2000一較高下。

不過話又說來,到那時殲教7Max就不是一款教練機而是真真正正的戰鬥機,所以此時此刻作為教練機的殲教7Max選用渦噴—13半點兒毛病都沒有,畢竟教練機最大的任務屬性便是訓練飛行員,從這方麵來講,如今的殲教7Max配置完全可以傲視一票國際上的高級教練機。

其中就包括默林茨領銜的教練機項目。

如果說馬列舍夫斯基看到殲教7Max是震撼的,那默林茨就隻能用絕望來形容。

原因很簡單,默林茨主管的教練機項目並不是美軍正式的主力裝備型號,而是數年前被美軍斃掉的下馬項目。

即當年準備替代美軍如今現役的T—37C中級教練機的T—46教練機。

美軍當時的時候的確認真考慮過替換掉T—37C中級教練機,於是當時供職於仙童航空製造公司的默林茨便參與了T—46教練機的研製工作。

奮鬥了兩、三年,原型機順利試飛,但預算卻嚴重超支,加之美軍重新評估後發現T—37C中級教練機經過升級後還能堅持十幾年,采購新飛機不劃算,於是直接就把T—46教練機給砍了。

本想著指望T—46教練機大賺一筆的仙童航空製造公司沒想到結果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非但沒賺到錢,反倒是血虧到吐血,隻能資不抵債申請破產。

這個時候麥道看重仙童航空製造公司在航天方麵的技術實力,要知道仙童除了航空器,還承擔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星空探測器無線電天線、集體外殼以及運載火箭二級液氧灌等部件的加工製造工作。

正巧當時的麥道承擔美國空軍戰略彈道導彈升級工作,需要在這方麵增強技術實力,便大手一揮將仙童航空製造公司收至麾下。

然後便是一番大刀闊斧的改組,仙童航空製造公司被保留下來,名義上成為麥道下屬的子公司,出門打交道也可以使用麥道的名頭,看著背靠大樹好乘涼,境遇應該比之前好些,可事實上改組後的仙童航空製造公司與之前的相比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因為麥道看重的是航天版塊兒,所以改組的目的便是將航天板塊整體切出來,融入麥道主流體係,當成親孫子一樣嗬護備至。

剩下的航空業務麥道半拉眼都看不上,當個後娘養的搞個子公司任其自生自滅。

正因為如此,仙童公司雖然能借助麥道一些資源,但卻非常有限,甚至在某些時候麥道還巴不得仙童公司快點兒倒掉,這樣就不用每個月付那麼多薪水和保險,多少能節約些成本。

可作為仙童的股東和高管,默林茨自然不想看著自家的產業就這麼垮嘍,麥道幫不上忙那就隻能靠著自己,美軍既然下馬了T—46,不等於世界上其他國家就不需要,畢竟作為T—37C中級教練機的替代型號,還是有著不少可取之處的。

就比如說其具備的初步超音速飛行能力,就不是一般教練機能夠比擬的。

意識到這一點,默林茨迅速轉變思路,開始在全世界推銷他的T—46教練機,還彆說真有人上杆子上鉤,而這個國家不是彆人,正是日本。

不過日本可不是單純的看中T—46的性能,而是瞄上了默林茨優厚的技術轉讓條件,於是在付出一大筆專利費和生產線購置款後,日本埋頭數年,終於打造出“純國產”的T—3型中級教練機。

在日本人身上很賺一筆的默林茨不但讓自生自滅的仙童公司得以續存,還從這筆交易中得到了啟發,那便是可以利用T—46教練機賺專利專訪或技術輸出的費用,基於這個思路,在得知泰國招標教練機後,默林茨便帶著新組建的團隊殺將過來,準備毫不保留的輸出他們所謂的“美國技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