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和平使命(1 / 1)

的確是失策,十年前誰能想得到進入21世紀的國內經濟就跟開了掛一樣,一路的高歌猛進。

年平均增長率高達8%以上。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在未來十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國內經濟的基本麵依舊向好,高增長還會持續。

於是在九十年代中後期做出的一係列預測幾乎完全失效,因為按照當時的預判,國內GDP能夠在2015年趕上日本已經算是奇跡中的奇跡,2020年達到這個目標才算是正常操作。

可是現在,最新的預測模型顯示,國內在2010年的GDP就會超過日本,等到2015年國內GDP將會是日本的兩倍,到2020年甚至會超過日本三倍。

這個就過可比當年最樂觀的預計還要厲害,這也就難怪海軍會不遺餘力的加大投入了。

都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的債權國,如果沒有相匹配的防衛力量作支撐,那還不得成為一坨任人宰割的肥肉?

看看日本失去的這麼多年就應該知道,獨立自主的國防是多麼的重要。

所以6艘航母多嗎?

作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和最大的工業國,這點體量並不多。

問題是十年前可沒人這麼認為,主流的觀點是能在2020年擁有兩艘6萬噸級的常規航母已經是極限,再多就有可能壓垮財政。

而兩艘6萬噸級的常規航母所有艦載機,即便是把教練機都算上滿打滿算也不到一百架,而且依照九十年代海軍蝸牛爬一樣的裝備更新速度,就這不到一百架的量還很可能是一錘子買賣。

再加上這不到一百架飛機還是戰鬥機、預警機、直升機、教練機等多機種的集合,分到各個製造廠不但型號技術複雜而且數量進一步減少,完全得不償失。

正因為如此,當時的幾個主流製造廠對海軍艦載機的興趣都不是很大,就算有興趣的,諸如東北航空工業集團,那也是拿著空軍的陸基飛機進行改造,而不是另起爐灶做個新型號。

原因很簡單,裝備量那麼小,搞個新型號完全就是浪費資源,在空軍機型的基礎上能湊合用就行,反正又不指望兩艘航母真的能在大洋深處去乘風破浪。

能做到合圍某島的戰略目的就夠了。

哪成想不過短短的十年時間,海軍居然規劃出6艘航母,其中超過一半兒是8萬噸級的超級航母。

這麼大規模光戰鬥機就超過一百架,算上預警機、直升機、教練機、無人機……至少也有4個航空兵師的體量。

這買賣就很可觀了,彆說一口全都吞了,就是各大航空製造廠幾個型號分一分,都夠吃好幾年的。

結果中國騰飛居然將這一大批海軍艦載機型號一股腦的全部打包帶走。

那可是至少4個航空兵師的體量呀,不眼紅才怪呢。

可問題是眼紅也沒用,誰讓人中國騰飛押寶押對了,先一步開展專業艦載機的研究和探索,十多年下來早就跟其他友商在艦載機方麵拉開相當大的差距,以至於現如今其他友商就算想奮起直追都不可能。

畢竟經驗和積累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彌補的。

因此,各大友商就隻能眼睜睜看著中國騰飛與海軍你儂我儂的,各種秀恩愛,撒狗糧而無可奈何。

不夠隻覺得中國騰飛目前跟海軍關係親密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現如今的中國騰飛與軍方的關係是全方位,就比如說此時此刻,莊建業就被總部臨時成立的聯合指揮司令部邀請過去,希望能給不同單位的領導講解下中國騰飛研製生產的相關裝備的性能特點和維護情況。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即將舉行的和平使命軍事演習就要在中亞某國開打。

與之前的幾次和平使命演習不同,作為主導方之一的俄國介於中亞和中東波譎雲詭的局勢,提議此次和平使命軍事演習做些應對實戰化的調整。

即除了既定的多國軍隊聯合訓練外,希望能舉行幾場營級規模的背靠背的多兵種聯合對抗演習,從而檢驗各國軍隊實戰化訓練成果的同時,進一步震懾域外的恐怖勢力。

背靠背實戰化演習按照之前的抽簽確定各自的對手。

不出意外,國內部隊自然被老毛子內定位為自己的演習對象。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無論是中亞的幾個斯坦,還是東歐的白俄、摩爾多瓦,碰上國內部隊和老毛子都是被虐的下場。

當然了,作為觀察員國的新德裡非常不服氣,跳著腳的要求跟國內部隊做上一場,以便表示自己已經不是60年代的新德裡。

老毛子也沒慣著,讓同為觀察員國的白俄跟新德裡來了場“友誼賽”,結果可想而知,新德裡號稱精銳的賈拉拉得機械化營不到一個小時就被白俄的第22摩步營打得連親媽都不認得。

這下新德裡算是徹底老實了,老老實實的挑了烏茲彆克斯坦的第117摩步營,準備虐虐菜,號找回失去的自尊心。

問題是,新德裡有著落了,國內部隊心裡卻還是空落落的。

沒辦法,誰讓對手是老毛子。

儘管自打蘇聯解體後,老毛子實力下降的厲害,軍隊戰鬥力大不如前,可問題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不濟老毛子繼承的是蘇聯的老底子。

再加上這麼多年俄國在高加索、中亞、中東等地區也沒消停,軍隊實戰經驗方麵非但沒有退步,反而比蘇聯時期更加富有進攻性。

再加上源於蘇聯時代本就不弱的裝備,以及老毛子獨有的作戰體係,整體的戰鬥力依舊在世界範圍內處在領先行列。

尤其是在營級規模的實戰能力上,得益於車臣戰爭當中經驗教訓,老毛子在營級單位上的編成、兵力的配置,裝備的運用方麵都有著不俗的表現。

毫不誇張的說,其戰鬥力不亞於巔峰時期的蘇軍精銳。

反觀國內部隊,自打九十年代初結束南疆作戰後,已經十多年沒經曆過戰火了,再加上戰略重點難易,部隊在兵力兵器上做了幾次大調整,至今尚未摸索出一套符合實際需求的,應對未來現代化戰爭的編製模式。

正因為如此,整體戰鬥力究竟如何,就連總部的首長們都心裡沒底兒。

偏偏對手又是老毛子,那可是過去幾十年的假想敵,想想當年踏著自己屍體過去的豪言壯語,就知道此時聯合指揮司令部的壓力有多大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