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李世信突然更新了一波動態之後,一反常態的沒有和網友互動立地消失,許許多多滿頭霧水的網友,立刻將疑問的矛頭對準了滬海慰安婦博物館的官微。
“什麼情況?信爺怎麼突然發這樣的動態?”
“消失了一個多月,怎麼一下子又和滬海慰安婦博物館扯上關係了?信爺在做什麼啊?”
“冊那!滬海還有慰安婦博物館?我一個土生土長的滬海人竟然第一次聽說!”
“滬海師範大學畢業生表示:的的確確是有這麼一個博物館的。地點就在桂林路100號滬海師範大學文苑樓的二樓。
館內收藏了一批慰安婦幸存者捐獻的各類紀念文物,有萬愛花老人赴日起訴時使用的護照,袁竹林老人到海外出席聽證會的證件與中國大陸最早一批向日本提出賠償的起訴書,以及雷桂英老人從南京高台坡慰安所帶出的高錳酸鉀和她的臨終遺囑,和受害者手膜腳膜......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除節假日之外,周二到周日都是免費參觀的。隻是地方不大,陳列的展品也非常有限。”
“我的天?@華旗藝人李世信,@滬海慰安婦博物館,到底是什麼情況!?能不能解釋一下,這一波操作搞的我一頭霧水啊!”
李世信突然結束《小醜》的拍攝,神秘回國,是近一個月娛樂圈熱炒的話題。
本身帶有帶巨大流量下,隻用了不到半個小時,便讓此前幾乎無人關注的滬海慰安婦博物館迎來了自官微開通後的流量高峰!
從來沒有見識過這個陣仗,整個博物館的網宣團隊都懵了。
終於,在無數網友的點名和詢問下,官微緊急又發布了一條動態。
“具體關於李老師的情況,我們並不清楚。今日晚間,李老師聯係我館提出了捐贈人民幣一千萬整用於展館擴建的請求。並向我館轉達了可能是我國最後一位離世的慰安婦受害者趙阿妹老人的遺囑。
遺囑中,趙阿妹老人希望將遺體永遠保存,作為侵華日軍慰安婦獸行的證據。
明天我館將正式接受老人遺體,目前遺體的長期保存及護理工作,已經由靖安墓園殯葬有限公司承擔。
在未來幾天,我館將空出專用展區安置趙阿妹老人遺體。在一切護理及陳列工作結束後,我館將會發布公告,屆時可供公眾吊唁!”
隨著這一條動態的更新,許許多多懵逼的網友們,沉默了。
一些熟知李世信脾氣秉性的老鋼鐵護爺俠,已經大致猜到了李世信過去一個月在忙活些什麼。
不知道是誰先起了個頭,滬海慰安婦博物館的最新動態中,出現了一個個新的問題;
“明天幾點?”
“坐標滬海,可以去現場悼唁麼?”
......
《殤》的剪輯工作基本不需要技術含量。
從一開始拍攝,李世信就為這部特殊的紀錄片定下了基調——平實展示。
不需要過多的修飾,隻需要將老人最後的這一段時光全全本本的展示出來,就足夠了。
按照這個基調,不用加濾鏡,不用加任何的背景音樂,甚至按照李世信的想法,連畫麵剪輯的功夫都省了。
幾乎是隻用了一個晚上,許戈便將那些此前已經反複看了多遍的素材撇去了無關的段落,剪輯到了一起。
直到清晨七點多,許戈揉了揉發漲的眼睛,點燃了一根香煙。
嫋嫋的煙氣在工作室中蔓延飄蕩,看著那整個團隊隻用了一晚上剪輯出來,最終時長隻有兩個半小時的粗片,許戈的嘴唇不由自主的抖動了起來。
“許哥......”
一旁,剪輯師遞過了一片麵巾紙。
接過那片麵紙捂住了發辣的雙眼,許戈舔去了嘴唇上的淚水。
“怎麼才兩個半小時......怎麼可能隻有一個半小時?她的一生,明明那麼長啊......”
聽著許戈的呢喃,工作室裡熬了一個晚上,從頭到尾沒斷了眼淚的人們,又一次繃不住了。
七點半。
蓉店殯儀館的大門前,身著一襲純黑色西裝,難掩魁梧身材的蔣文海帶上了潔白的手套。
“乾爹。”
對著自己這位一直在幫著運營基金會的乾兒子點了點頭,李世信轉過了頭去。
他的目光,落在了那副晶瑩剔透的水晶棺上。
和老人多舛的一生不同,水晶棺通體透明,沒有任何一絲瑕疵。
水晶棺內,老人的遺容談不上安詳。
她輕蹙著眉頭,仿佛還在為那塊破碎的玉鐲而感到遺憾和愧疚。
遺體的私密部位被潔白的輕紗包裹著,與剔透的水晶棺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那些猙獰而汙穢的紋身和疤痕!
默默地,李世信從懷裡掏出了由紅塘村所屬的鎮政府開局的老人戶籍信息,以及死亡證明。
在一群老粉的注目中,輕輕的放到了水晶棺的蓋子上貼好。
最後深深的看了眼老人的遺容,他深深的鞠躬了下去。
他身後,趙瑾芝,吳明和劉峰,以及陳鉑詩蘇叁叁等老粉和小將紅著鼻子,仍然止不住的啜泣著。
在一片啜泣中,身上還穿著沒來得及更換的馬褂吉服的劉峰孫子,輕輕地將一朵白色的百合放到了棺蓋之上。
拍了拍他的肩膀,蔣文海對著靖安殯葬的工作人員們揮了揮手。
“走吧,動作輕點兒。”
八個名身穿黑色西裝的工作人員同時發力,水晶棺被穩穩的抬了起來,移向了殯葬專用車廂。
深深的閉上眼睛,李世信回過了身。
“好了,已經遵照趙阿嬤的遺囑,將她送走了。”
說著,他捧起了一方小小的木匣。
“現在,我們去送周清茹......回家。”
......
從早上七點多開始,就有陸陸續續的網友聚集到了滬海示範大學的門前,等待著提前吊唁趙阿妹遺體,順便看一下李世信的近況。
到了十點二十分,校門口的滬海師範大學文苑樓門前,已經聚集了不下千人。
隨著噴塗著“靖安殯葬”的特製中巴緩緩駛來,人群中出現了些許的騷動。
那是一些聞訊趕來的記者,紛紛的拿起了手中的相機和攝像機。
但是令他們失望的是,當車上乘員儘數下車之後,他們並沒有發現李世信的身影。
隻有一方水晶棺,被八名殯葬工作人員合力抬著,在學校保安的護送下,緩緩穿過了人群。
他們還沒來得及失望,便聽到有人發出了陣陣壓抑的吼聲。
“不共戴天,不共戴天!”
“小RB,我日你祖宗!”
與此同時,南京金陵大學舊址。
“李老師,就是在這裡了。”
曾經在南京大屠殺時被劃做難民收容所的金陵大學,此時已經成了南京大學的一部分。
但是建校時建立的幾座教學樓,在這個時空中已經被劃做了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了南京城中的一處景點。
從蓉店出來的時候,天空還是一片陰鬱。但是進了南京,天氣卻晴朗了起來。
踩在修剪整齊的碧綠草地上,看著那些爬滿了薔薇的半年建築,李世信眯起了眼睛。
陽光為這片曆經風霜的土地,鍍上了一片閒淡祥和。
順著景區負責人的指引,李世信望向了一座小小的紀念碑。
“13年的時候吧,那個時候政府剛剛將這片校區劃定為對外景點不久,我們重新修葺了當初遺留下來的受難所遇難同胞紀念碑。17年的時候,孫先生的家屬找到了我們,提出了想將孫先生骨灰埋葬在這裡的請求。經過文保局的商議,我們最終將孫先生的骨灰埋葬在了紀念碑左側。但是出於文保政策,並沒有為他立碑。隻在石碑底部,專門為他篆刻了銘文。喏,大致就在這個位置。”
隨著景區負責人走到了那塊石碑之前,李世信默默的蹲了下去。
仔細的,閱讀了石碑上那長長的遇難者名單。
足足過了十多分鐘,他才抬起頭,眯起被陽光晃的睜不開的眼睛,對著負責人笑了。
“那勞煩您了,就安放在石碑的右邊吧。”
“好。”
聽到李世信的請求,負責人親自拿來了方鐵鍁,小心翼翼的掀開草坪,在石碑下麵挖了一個約莫兩尺深,一尺見方的小坑。
用白綢將那方陳放著玉鐲的檀木盒子包好,李世信輕輕地將其放到了小坑裡。
待工作人員重新將坑填罷,李世信帶著一群皆身著黑衣的老粉和小將們,站到了石碑之前。
石碑的中間位置,一排周姓遇難者名字很是顯眼。
周知竹,周劉氏,周清泉,周清溪......
那是周清茹的家人們。
石碑的右側底部,篆刻著一段簡短的銘文。
“吾妻清茹,亭青在此。”
看著跨越了八十多年後,終於相見的一家人,站在陽光下的李世信揚起了笑臉。
“再見啦,周小姐。”
對著石碑下的那一方新土,他輕輕的揮了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