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各有各煩惱(1 / 1)

詭三國 馬月猴年 1178 字 2個月前

當斐潛在崔家在拜訪崔厚的時候,李儒正有些輕蔑的將手下剛剛抄錄而來的一首歌謠扔於桌上。

近日京幾忽然之間開始傳唱一首歌謠:

“承樂世,董逃;

遊四郭,董逃。

蒙天恩,董逃;

帶金紫,董逃。

行謝恩,董逃;

整車騎,董逃。

垂欲發,董逃;

與中辭,董逃。

出西門,董逃;

瞻宮殿,董逃。

望京城,董逃;

日夜絕,董逃。

心摧傷,董逃。”

這讓李儒實在有些莫名的厭煩,這些士族世家就隻會天天在背後玩這一套麼?難道就不能踏踏實實做點有益的事情?

這些流言就跟蒼蠅似的,盈盈嗡嗡的時不時出來騷擾一下,大張旗鼓的去拍死它又覺得有些小題大做,但是完全不理會麼,又覺有些嗝應厭惡。

李儒看了看桌邊上成堆的各類章表,董卓可以玩女人不理會朝政,但是他不行,三公基本上現在天天稱病窩在家中不出來,將政府所有的這一攤子事情全部丟開,如果他再不做,那整個漢朝中央就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了。

所幸的是,漢代朝廷還屬於低度的封建集權製度,地方政權有一定的自主經營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李儒的壓力,否則等他收到地方上報的消息,然後就算第一時間批複再回到地方,黃花菜估計都涼了。

目前東漢的問題是除了各地黃巾兵亂之外還有各地的災情。

就目前各地上報的情況就有:

六月,弘農、三輔螟。

八月,京師地震。

秋,酒泉地震。金城河水溢出二十餘裡。

李儒接手政事的時候發現六月份的上報的奏章到現在了還沒有給地方答複……

不僅如此,這一幫清流士族還有心情編個歌謠讓人到處傳唱……

有時候李儒似乎有一種預感,還好他是選擇了走霸道這條路,如果走王道的話,在這麼長的時間內,天災一定會更加的頻繁,直至把他壓垮……

但是就算如此,目前看來,霸道路線的問題和矛盾也在一點點的暴露出來。

王家和袁家為代表的執政的清流黨派,在和董卓一起擁立了漢獻帝劉協之後,雖然獲得了官職上的封賞,處於暫時潛伏的狀態,但李儒心裡清楚,這個平靜之下的暗流有多麼的洶湧……

至於在野黨清流一派,從這個忽然之間就傳遍京城的童謠,說背後沒人教唆,李儒打死都不信。

反正這種謠言要麼是執政清流,要麼是在野清流,反正多少都和王、袁兩家脫不開乾係……

尚書盧植辭官,中軍校尉袁紹出奔,典軍校尉曹操劫帝,後軍校尉鮑信人影全無……還有那袁術,原本打算封袁術個後將軍來拉攏袁家打壓王家,竟然也跑了。

袁隗那個老家夥還說是袁術因為遭人陷害害怕而逃,其實都清楚,上次劫帝事件袁術肯定有份,隻不過證據不足無法定罪而已。

況且現在袁隗多少還有些作用,也就將此事暫時記下,以後有機會再一並計算。

李儒考慮良久,還是覺得要儘快把這些問題解決掉,就像一個膿包,如果任其發展可能最後會導致大麵積的潰爛,但若是在早期就將膿包挑破,也許隻需要付出一時疼痛就可以了。

這些從洛陽逃出去的袁紹等人就像一個個膿包,趁著現在都羽翼未豐,一網打儘是最好的選擇。

目前的選擇就是儘快將潛在的敵人全部引誘出來,然後統統聚集在一起一次性消滅乾淨,然後這條霸道之路才能在最短時間內走完……

若是一切順利,李儒還有好多之前的設想要準備實施,大漢朝虧欠他們這一批人三百三十七年的東西終是要給一個明確的說法,不管怎樣,就算是世人都忘記了,他也無法忘懷這些年他和他祖輩們在邊陲吃的苦受的罪。

李儒微微一笑,上一個董開始的,由現在這一個董結束,不是最大的諷刺和最好的回敬麼?

不過在那之前,還是要先去看看董卓情況怎樣,董卓這回泡在女人堆的時間有點太長了……

這個沒見過世麵的董家子,在西涼時的雄心壯誌呢?

真有些心煩。

************

斐潛回到家中,竟然恰巧張遼來訪,真是讓人意外。

不僅如此,張遼還帶來一柄之前他用的長槍,送與斐潛,更是讓斐潛有種驚喜的感覺,連忙讓福叔去準備些酒菜,請張遼吃飯。

張遼倒也沒怎麼客氣,說了一聲叨嘮了便入了席。

張遼張文遠其實此時的年齡和斐潛差不多,隻不過長期軍旅生涯和習武,導致在外形上看起來比斐潛好像更老一些。

張遼出身於雁門馬邑,雖說自幼喜好習武,但原先也算是詩書之家,但後來因鮮卑胡人劫掠導致家破,因此憤而投軍,在並州和呂布打擊南下的鮮卑胡人,直至丁原將他們帶到洛陽來。

現在張遼已經升任了護軍校尉,由原先不到一曲人馬的假軍侯到要管理接近兩個部的兵士,雖說不是滿編的校尉,但這種數量上的差距讓他一時之間有些不適應,導致張遼最近有些心煩。

戰爭其實有時候就是打的後勤。

原先張遼隻需要管不到兩百人的後勤,現在突增到了接近千人,導致原來他的一些計算方式就有些不夠用了,雖然有隨軍書吏幫忙計算統計,但是張遼還是覺得自己如果也能夠獨立計算就更好了,正巧認識了斐潛這個當代算術大家劉洪的弟子,於是乎就借著送長槍的名義上門,實際上就想學點軍需後勤的計算方式。

漢代軍隊後勤來源比較複雜,但是糧草這一塊主要來源就有兩塊,一個是由國民固定繳納的“諸賦”,還有一個是由駐地民眾額外攤派的“調”。

而單單“諸賦”之中用於軍用的就有好幾種:口錢、月餉、貲賦、均耗……

不僅如此,還有各項刀槍劍戟等等武器裝備的領用,登記,使用,折損,報廢……

然後要形成文書,錢糧要到少府去領,兵器要到武庫去領,而且有時候少府和武庫還會開張條子,讓你自己去各個工場去取,比如單單是軍械類的軍工場就有若盧、考工、尚方、內官、左弋、寺工等等……

而且這些每個地方可能要領取東西數量往往都不一樣,比如說總不能鎧甲數量和弓箭箭頭的數量是一樣的吧……

因此,產生出來的各項數值流水記錄就多的要死,把張遼搞的頭昏眼花,有時候明知道這些隨軍書吏可能有動手腳,但就是沒辦法查出。

所以此次張遼過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向斐潛求教來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