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八章 曲線而求(1 / 1)

詭三國 馬月猴年 1084 字 2個月前

蔡邕所舉出的例子是左傳裡麵的,斐潛當然是清楚。

鄭子產不是姓鄭,也不是名叫子產。

實際上是此人叫姬僑,姬姓,氏公孫,名僑,字子產,號成子,所以如果連起來的話,這個人實際的全稱是:姬公孫僑子產成子……

好吧,還是稱呼鄭子產比較方便一些。

鄭子產是鄭國的名相,當執政了26年之後,在他逝世的時候,家裡甚至沒有任何積蓄可以為他辦喪事,他的兒子和家人隻得親自用筐背土來埋葬他的屍體。消息傳到了百姓的耳中,許多人紛紛捐出珠寶玉器來幫助他的家人辦理喪事。

但是子產的兒子不肯接受,最後百姓隻好將捐獻的大量珠寶都投擲到了鄭子產封邑的那一條河水裡,用以悼念這一位名相。

這一位名相在臨終之前,有一段話在左傳中被記錄了下來:“……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

蔡邕跟斐潛說這個人的意思,恐怕就指的是這一句話。

斐潛說道:“師傅之意,莫非以火製之?”

蔡邕點點頭,然後又搖了搖頭,說道:“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這是後來孔子評價鄭子產的話,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蔡邕是古經學者,而且漢代的儒家還沒有演化到後世那麼的變態,所以對於這些人,蔡邕的意思也是很直白,既要嚴管,又要適當的以寬柔,這樣才有可能做好並州的政事。

過分的寬大仁慈容易使人誤以為軟弱,從而得寸進尺,變本加厲;過分的威猛嚴厲容易導致殘暴,從而引起強烈反抗,法紀大亂。所以,寬和與嚴厲相互補充調節,可以避免走極端造成的不良後果,讓人們心服口服地遵紀守法,對於並州那種胡人和漢人雜亂居住的地方,這種度的衡量則是更加需要小心的平衡。

斐潛又問道:“敢問師傅,稚子墜地初生,不知言語,嚎啕而哭,胡也?漢也?”

蔡邕動了動眉毛,然後說道:“子淵之意,莫非教化?”

教化這個玩意麼,儒家人是孜孜不倦的。孔子本身就是以教授弟子,共享知識而著稱,其後又有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之後還有董仲舒提出的中性論,但是不管是什麼體係,都強調了需要“王教”……

遠的不說,就說近的。

劉虞,劉伯安,幽州牧。劉虞最早在幽州擔任幽州刺史的期間,在鮮卑、烏桓、夫餘、濊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結果朝廷擔心劉虞尾大不掉,就撤了劉虞,後來烏恒叛亂,又不得不重新派劉虞過去平叛。

劉虞之所以能有這麼高的威望,這個和他一直在幽州推行的溫和的教化政策相關,但是這樣的溫和教化隻能維持一代……

曆史上劉虞死後,烏恒人一直在為劉虞報仇,先是本部和公孫瓚抗爭,然後是聯合了袁紹,一同坑死了公孫瓚。

當然,其中也有公孫瓚采取的是“胡人不臣服的都要死”的策略有關……

隨後,烏恒人就漸漸的忘卻了曾經有這麼一個善良友善的漢人,照樣變成了強盜團夥,最後被曹操抓住了一頓暴打,終於是老實了,乖乖的遠遠的逃到了遼東朝鮮半島去了。

所以溫和的教化是不可行的。

斐潛也沒想搞什麼感化啊,懷柔啊,在他的觀念裡麵,其實在後世某個島國在華夏實施的那一套教化模式很適合搬過來用用……

那一套模式可是經過曆史證明了的,直到後世斐潛穿越的時候還有不少彎彎人,還稱自己是自操人。

斬斷其母係文化的根源,用武力作為保障,讓漢文化從最簡單的認字開始,培養起符合漢文化的儀式感,在嚴格的儀式規範當中,以各種利益作為後續推力,直至讓這些胡人發自內心的認同漢文化。

這個其實也是後來大唐采用過的模式,否則當時大唐的版圖也不會空前的擴大,安祿山等就是被同化的胡人,隻不過是後來大唐自己玩崩了,才被彆人起了一些心思……

斐潛將自己準備在並州推行的這一套文化侵略的方案和策略說了,然後伏地而拜,說道:“師傅欲全忠義之道,學生不能擅阻。然教化之策,事關大漢邊疆安危,功在千秋,學生雖有心,力卻未逮,故肯請與師傅相約一事……”

蔡邕衡量再三,對於斐潛方才所說的那一套全新的教化模式很是心動,如果真的能像斐潛所說的那樣,那麼或許隻需要兩三代人,或許更短的時間,就會從原本胡人當中分化出不少的受到漢文化熏陶,心係漢朝的人,這對於漢王朝的邊疆的安寧來說不亞於是一項具有非常深遠意義的事情。

更何況如果在並州能夠將這一套模式順利實施,那麼盤旋在西涼的羌胡,在遼東的烏恒,在冀北的鮮卑,在南邊的百濮三苗和百越是不是也可以參考實行?

這對於漢王朝的意義,對於致力於文學精研的蔡邕來說,不亞於第二次的熹平石經……

蔡邕沉吟許久,最後說道:“子淵欲約何事?”

蔡邕能說出這一句話來,就表明其實蔡邕已經是心動了。

確實是如此,高官厚祿對於蔡邕而言,其實吸引力並不大,甚至在麵對死亡的時候,他也不覺得是一件很恐懼的事情,他唯一覺得比較棘手的就是自己女兒蔡琰的安排,至於自己的生命,卻不是很看重。

對於蔡邕而言,他這一生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文化的傳承,所以在曆史上,當他被王允拿下獄之後,仍然說可以接受任何刑罰,包括宮刑,隻要能讓他繼續編寫史書即可……

這同樣也是蔡邕他會那麼爽快的同意斐潛搬運他的藏書的根本原因。

因為蔡邕認為,這就是他的責任。

斐潛伏地而拜道:“若學生立於並州,則懇請師傅前來相助,執教化之牛耳!”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