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2章交通運輸多思量,戰馬駑馬分培育(1 / 1)

詭三國 馬月猴年 2616 字 2個月前

戰馬,或是駑馬。

這是一個問題。

斐潛聽著崔城和王勻的爭執,然後漸漸的也明白了其中的關鍵所在。

養育場內,種馬隻有一處,不管是資源傾斜,還是人員調配,都不可能說在同一個種馬群內既養戰馬,也養駑馬。

戰馬是嬌貴的。

為了維持戰馬的活性和體力,騎兵實際上每天都要像是伺候老爺一樣伺候著戰馬,冷了怕凍,熱了怕中暑,跑長了要降溫,掉膘了要加餐等等,而駑馬呢?

伺候駑馬最多的,恐怕就是鞭子。

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戰馬要求更凶狠,更好鬥,更勇敢,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與騎兵更懂得配合,靈敏度更高,操控性更好……

而對於駑馬要求是什麼呢?

耐操。

因此不管是退役的戰馬,還是被篩選下來不能成為戰馬的馬匹,實際上都不適合作為駑馬來使用。

崔城表示,他查看了很多,也統計了很多這些退役的,或是被淘汰的馬匹,在成為了駑馬之後,都並不能很好的勝任駑馬的工作,要麼就是很快鬱鬱而死,要麼就是因為生活標準大幅度下降,又要負擔沉重的勞作而迅速的衰弱,直至死亡。

又有人有疑問,適合用來配合農耕的,能在田畝之中承擔更繁重的勞作的,難道不是牛嗎?確實如此,駑馬可以用來耕作,隻不過並不是完全適合耕作的。若是單論田畝耕作,確實是牛更好,但是要運輸物資,就離不開駑馬。

在戰馬本身就不是非常的富裕的情況下,還要專門去培育駑馬的品種,這本身就難以讓一般的人理解。

不過,崔城所言,倒也真的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如今驃騎橫跨東西南北,需要運輸的東西非常多,專門培育駑馬很有必要……

古代沒有高速路的,更沒有火車,所以出個遠門,大件東西離不開牲口,也就主要是駑馬。直至二戰的時候,戰場運輸很多都是靠牲口,更何況是漢代?

為什麼不用牛車?

因為牛車太慢了。

騾馬?

騾馬隻有一代。

可能碰巧有一些騾馬相當適合,可是傳不下去,延續不了。另外一個因素就是跨種族的孕育率其實並不高,有的驢馬甚至在一起六年了不懷孕,所以沒有延續性和長期性,等到戰爭爆發的時候,總不能要對方配合著等一等,表示自家運輸大隊的牲口還沒有培育好,沒準備好,所以還不能開打……

即便是不考慮地方運輸,隻是考慮騎兵作戰,也需要大量的駑馬。比如一千的騎兵,其實際上馬匹的數量往往是一千二到一千五,多出來的那些戰馬數量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駑馬。這些馬匹在騎兵單獨作戰的時候是由騎兵照料,若是駐防的話則是由會騎馬的馬夫進行照顧,用來拉車或是馱物。

還有在作戰的時候,糧草的運輸。這都需要大量的駑馬,用牛車太太太太慢了,路途遠一些的話,可能等牛車走到的時候,戰鬥都已經不知道打了幾輪了,甚至可能都結束了,正好給對麵敵軍補充犒賞品……

長距離陸地運輸兵糧,隻有兩種方式。

人。

或是駑馬。

俗話說,千裡運糧,十不存一。

一般軍隊的糧草供應流程,是國家從分散的糧產地征集糧食,彙總到轉運點,然後再集中運輸到軍隊手中。如果是和平時期,糧食運輸的目的地是固定的,而且軍隊駐地也會選在運輸方便的地方。這樣的話,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糧食損耗。

可是戰時就不同了,前線部隊不斷在運動,糧草運輸就成了動態運輸,運輸條件和地點都在不斷變化,運輸損耗自然是一下子就上來了。

在作戰之時,部隊遠離糧倉的地方,食物的消耗量會成倍成倍增長,直到再也供應不起。類似的問題二戰的時候也存在。比如卡車給前線坦克運油,可是卡車自己也燒油,戰線越推進,運油效率越低。

所以各王朝為了降低糧食運輸的損耗,啥方法都用了。漢代開始屯田,而唐代的為了降低軍隊維持成本,則是將地方的財政權也下放到節度使手上,讓節度使就地解決糧草問題。

但是很顯然,屯田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節度使也是治標不治本,這些辦法都不完善,所以,現在的問題實際上是到了斐潛手裡,他要選擇什麼方式,去突破這個束縛在封建王朝身上的瓶頸?

若僅僅隻是損耗,或許還可以用加大運輸量硬抗,但是運輸所附帶的其他方麵的問題,卻是無法通過加大運輸人力去彌補的。

因為在運輸糧草過程中,會產生出三個嚴重問題。

第一,糧食處理問題。從糧倉裡直接取糧,可以直接吃。但是要運往前線,就必須進行處理,做成易保存易運輸的成品。即便是斐潛有了更為先進的存儲手法和乾糧技術,也不敢保證說超過三個月之後的糧食狀態,黃曲黴和硝酸鹽等等在古代可沒有什麼針對性的藥物……

第二,如果沒有足夠的駑馬,就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運輸。如此一來,不光是在消耗原本存糧,而且還會影響下一年的生產。假設一萬人的軍隊在前線作戰,後方則需要發動數萬人的民夫給他們運糧。這數萬人隻是在行路,不參與直接的戰鬥,也不進行任何生產。

這意味著,這些民夫不僅是要額外的進行消耗,同時其原本的產出也沒了。春秋戰國之時,那些曠日持久的戰爭證明了,即便是打到最後獲得了勝利,其國內也往往出現饑荒。

第三,運糧的距離越遠,被偷被搶的概率就越高,尤其是遇到像是曹操這樣就喜歡搞穀道……嗯,偷襲糧道的家夥。不能光指望農夫遇到斷糧道的敵軍,還能拿骨頭棒子去抗罷?

越長的路,就需要越多的護糧隊,也就產生越多的額外消耗……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在物流上的相關問題,比如某地糧食多了,卻因為轉運的車隊騾馬不夠,然後導致運輸不到轉運倉庫之中,倉庫也同樣會有這樣的問題,明明倉庫有糧,沒有足夠的運力然後運不出去。就像是有引入一些物流概念的遊戲,稍微沒有規劃好物流,就會出現後方倉庫堆滿,前線啥都沒有的情況。

甚至還有可能在整個地區,甚至國家之中出現供應鏈的問題,出現初級原料堆滿,加工場地卻供應不上原料,農田左近爆倉的麥子,在城市之中卻沒有足夠食用的糧食……

糧食的問題有農業上的發展去提升,但是交通運輸方麵呢?

水路的有船隻,陸路的就隻有牲口,也就是馬匹。

這種方向性上麵的問題,就需要斐潛來做最後的決定。

隨著控製疆域的擴大,斐潛其實早就已經在考慮交通相關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早就應該在大漢的初期,就需要進行研究了。

隨著華夏版圖的擴大,不管是信息傳遞還是軍事控製,速度和時效產生了問題,自然就會引發更多的問題,秦朝的舊六國崩壞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點,而漢代劉邦的郡縣製隻是妥協的產物,並不能算是最好的結果。

想要更大的版圖,就必須要有更好的交通。

這不是說等打下來之後,出現了嚴重問題才想得到的事項,亦或是即便是出現了問題,也依舊沒想著去改變。

運輸條件上的困難,古代是大量使用各種牲畜和工具來解決的。

可是這種解決方案,並不好,並且所有人都知道不好,可就是沒有想怎麼去解決問題,隻想著怎麼去解決有問題的人……

比如西羌之亂的時候,漢靈帝出動十萬大軍,配置了超過一萬輛車輛用於運輸糧草,即便是如此,依舊是無法滿足前線需求,所以前線彈劾後方,後方舉報前線。

又比如在西漢之時在關中地區,人口迅速發展,使得長安三輔的糧食產量跟不上,以至於每年都需要從關東地區,用上萬艘船次運輸幾百萬石糧食補給關中。到了唐代,關中生態更加惡化,連皇帝都要經常跑到雒陽去就食,所以山東人埋怨關中整天要糧草索要無度,關中人罵山東不知好歹不明道理……

雖然說當下長安三輔的人口還沒有膨脹到巔峰時期的程度,但是斐潛不能不考慮這些問題,一方麵要提升田畝畝產總量,另外一方麵就是要解決運輸的瓶頸。

當然,在這個星球上,沒有最慘,隻有更慘。

大漢選手在交通方麵若是用舉步維艱來形容的話,那麼與漢代同期的羅馬選手,幾乎就是在爬行了。

漢代同期的羅馬,農業生產還沒有進入到輪作時代,還處於休閒製。也就是說,羅馬的一塊土地耕作一年後,需要更長的時間恢複地力,這意味著羅馬需要幾倍的土地,才能從耕作上達到漢朝的土地耕作效率。

這還沒算羅馬農業工具和育種技術的落後,以及對土地肥力,氣候環境等方麵認知的落後,同樣不包括在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製度上的落後。

而羅馬之外就更誇張了,很多文明都還是拋荒製呢!

也不是說在漢代當下沒有效率更高的運輸方式,也是有的,那就是水運。

戰國時期,一艘普通船隻的運載量就是車輛運輸效率的二十倍,所用人力還少,順流而下的話,船速還快,所以在華夏的很多戰爭,都是講究一個水陸並進。

比如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都是依托水運,作為運輸主乾線,隻有在沒有水的地方,才用車輛作為短途運輸。加上長平之戰離兩國的都城都才幾百裡,所以才能支撐起幾十萬大軍的作戰。

隻不過要是遇到像是西域那樣的區域,河流是內陸河,季節河,那麼船隻基本上就等同於廢了,隻能靠車馬轉運,因此對於輜重車和駑馬的要求自然就必須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更急迫的需求上。

戰馬顯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同樣駑馬也不能因此就放下。

西域隨時可能生亂,不管是先期平定,還是戰後恢複,糧食必不可少。運輸能力提升了就有更強的作戰能力,作戰能力強大了才能保證邊疆的安穩,邊疆平穩才能讓華夏中原的人們健康發展。

這都是相互關聯在一起的。

農業的上限……

交通的上限……

聯係在一起,便是整個帝國的上限。

或許換一個方向來說,就是大吃貨帝國的上限。

一切從吃開始,一切也被吃限製。

若是連吃的都沒有了,誰還會聽斐潛的?

在充分的聽詢了雙方爭論的要點之後,斐潛也做出了決定……

……(?▽?)/……

喧囂散去,落下的就是真材實料。

距離農學社不遠的工學社之中,大工匠黃力正在一輛新做出的輜重車前晃悠著,時不時的用手敲擊,或是拖拽一下車輛的各個部件。

春秋戰國時期的車戰,分革車、輜車,重車,輜重,有『衣車』為輜,載器具為重。很顯然對於輜重車的用途,古人早就已經是明確了下來,就是為了轉運貨物的。

而在漢代之前,並沒有專門的設計和生產為了軍隊所使用的輜重車,很多車輛其實是士族士大夫自家的車輛,軍需物資主要依靠征集民用車輛實施轉送。

從漢代開始起,軍隊輜重車才開始由官辦作坊生產,這才保證了軍隊的作戰需要。

黃力現在製造出來的輜重車,是在要求通用性的產物,也就是說車上的任何一個部分,都是固定模塊,一旦損毀,便是即可更換。這就要求這些模塊是采用的標準的生產模式,也同樣要求生產這些模塊的工序是同樣標準的。

因為道路因素,輜重車大不起來,

斐潛的記憶未必都是正確的,比如四輪輜重車在試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又重新被改成了兩輪。

原因很簡單,四輪馬車的載重能力並沒有因為多了兩個輪子,就使得載重能力翻倍,甚至在某些崎區的路段,行動能力反而不如兩輪車。

就像是川蜀之中,四輪車不如兩輪的,兩輪的不如獨輪的……

四輪車唯一的好處,就是不需要增加駑馬的負重能力,可以加大車輛的負重,但是反過來車輛的負重高了就要求輪轉機構,也就是輪子和車軸之間要有更大的強度和韌性。雖然斐潛後續又增加了粗淺的軸承來補充這個短板,可是依舊因為材料的不穩定和磨損的問題,導致四輪馬車的負重能力並沒有辦法達到想象的那麼高。

同時,即便是真的解決的車輛本身的結構性問題,普通土路以及野外荒地也同樣會成為高負重輜重車的噩夢。

因此一味的提升輜重車的載重能力,在道路體係還不健全的漢代,甚至是後續的封建王朝,都是不現實的。

什麼?

三輪車?

沒錯,三輪車也被提出來過,並且有一段時間在平陽和長安之間試用過。

三輪車和四輪車一樣,都可以減輕駑馬的負重,也可以在平地上置放,但是三輪車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速度一旦提升起來,非常容易傾覆,尤其是在轉彎的時候。如果要為了地盤穩固而降低重心,就會導致有些地方通過性非常差,得不償失。

沒錯,所以現在轉了一圈回來,發現在現在這個階段,在現有的技術水準之下,有更好的泛用性和通過性的輜重車模式,依舊是兩輪,但是因為結構上的調整,以及通用部件的設計,使得輜重車的各個方麵幾乎都是提升到了兩輪車本身的極限,而想要再往上發展,就必須借助其他方麵的力量了。

比如說……

『黃大匠!看看!我給你帶什麼來了!』

黃力正在敲打著一塊似乎有些鬆散的輜重車部位的時候,就聽到了遠處有人在喊他。他抬頭一看,便是笑了起來,『你這是要將我這裡當成馬廄麼?』

來的人,正是在農學社養殖場之中爭執的一方,崔城。

崔城大笑著,指著他身後的馬匹說道,『驃騎同意了!看看,這些都是好馬!驃騎說了,戰馬駑馬分開來養!從今天開始,我們兩個就合在一起,我養馬,你造車!到時候你我的車馬,就會走遍東西南北!』

崔城口中的馬,當然是駑馬,不是戰馬。

『好!好啊!』黃力哈哈笑著,然後上前看著崔城帶來的第一批往駑馬方向培育的馬匹,『哈哈哈,這馬好,看這腿!粗壯!』

『對,更粗的才能更有氣力……』

『你覺得馬身高最好是多少,或者說我做一個可以調節的拉杆?』

『我覺得還是用可以活動的比較好。』

『不過拉車的馬如果找不到一樣高度的呢?』

『這是一個問題……不過也可以解決……』

兩人在一起,圍繞著馬和車,熱烈的討論著,似乎渾身上下充滿了乾勁,永不疲倦……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