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北涼的希望(1 / 1)

“北涼的希望?”

顧思年幾乎是本能地坐直了身子:

“請老大人細講。”

翁文濟緩緩道來:

“北涼地處邊關,本地百姓與草原遊牧民族一樣,很多人自幼都擅長騎馬,會騎射,再加上邊境苦寒、戰亂頻發,磨煉出了堅韌不拔的性格。

可以說北涼的兵源乃是全天下最好的兵源。

王爺領兵征戰,麾下將士來自各州,也有許多三州籍貫的士卒,這一點想必深有體會。”

“嗯,沒錯。”

顧思年很是認同:

“如今二十萬邊軍幾乎都來自琅、雍、涼、幽、朔五州之地,其中琅州雍州的兵都是我的老部下了。

這兩州同樣是邊關,願意當兵的男子都不差,驍勇善戰、聽令而行,敢打敢拚。

但是同一批新兵入軍,能明顯感受到北涼的兵在弓馬騎射、刀槍劍戟方麵上手得更快,很多兵就像是天生就會。

這樣的青壯,是天生當兵的好苗子!”

顧思年倒不是覺得琅州雍州的兵不如北涼,而是覺得北涼士卒形成戰鬥力的時間更短、更快。

“這是好事。”

翁文濟笑了笑,但隨即換了一個表情反問道:

“他們是最好的兵源,可北涼男子的宿命難道就一定是去當兵嗎?或者說真的所有人都願意去當兵嗎?”

這一問還真把顧思年問住了,如果說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注定日後會上戰場、死疆場,未免太過悲涼。

“邊軍驍勇善戰,驅逐韃虜,可保一方平安。但想要讓老百姓生活富足、衣食無憂這還不夠。

都說打天下難,可治天下更難!”

翁老大人的語氣中多出了濃濃的傷感:

“北涼青壯為何從軍者眾、且驍勇善戰?無非是因為他們沒得選,他們想活著,隻能拿命去換。

可他們也是大涼子民,本該有更多的路可以選。

這次臣走遍北涼三州,人口凋零、土地荒蕪、百姓生活困苦,如此種種皆是劫難。

但最讓老夫痛心疾首的是北涼的讀書種子沒了。

走遍三州上百城,我沒有見到一座學院、一間私塾,甚至沒見過幾個會寫字的讀書人。

唉~”

一聲長歎,繞梁不絕。

顧思年與蘇晏清終於明白老大人在說什麼了,這位北涼王十分艱難地開口道:

“這幾十年來北荒之地任用官吏全憑城主一言以定,無科舉、無考學,讀書有何用?

讀書人甚至連填飽肚子都做不到,空有一肚子墨水卻無施展之處,久而久之自然無人求學。”

讀書求學為了什麼?說白了無非就是為了當官、入仕,靠著一身才學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現在讀書當不了官,還不能當飯吃,誰還去讀書?尤其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更是沒銀子讀書。

在北涼的地界上正應了那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

“以前沒用,但以後就有用了。”

翁文濟沉聲道:

“治理三州,絕不能僅僅靠中原抽調過來的官員,就算這些官吏們再清廉、再努力,他們終究不如本地人更了解北涼。

所以北涼需要更多的本地學子進入官場,為民謀福!

老臣建議,從中原吸納遊學士子入涼、開設私塾、學院,官府出錢資助,確保他們的收入;

另外也要鼓勵有心求學的年輕人進入學堂、飽讀詩書,沒必要所有人都去種地、從軍。

就比如此前老夫提到的因為戰亂、饑荒出現的那些孤兒,完全可以由官府出銀子供他們讀書求學、等他們長大成人自然會為朝廷效力。

咱們要為北涼培養出一批讀書的種子,這裡的百姓曆經磨難、浴火重生,隻要稍加培養磨煉,日後必是國家棟梁!

等讀書種子遍地開花,他們同樣可以通過科舉入仕途、進官場,甚至有機會去京城,位列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