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紹(1 / 1)

英國人類學家J.G.弗雷澤(1854-1941)的《金枝》,是一部在世界範圍內研究古老習俗極其有關信仰、觀念的科學巨著,是聞名遐邇的學術必讀著作,由於該書搜集了豐富的人類學資料,被稱為人類學的百科全書。該書共有四個版本,其中第三版最為宏偉,為12卷。遠在宗教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了巫術意識,並產生了巫術。在遠古的時候,當人們認為一種現象與另一種現象具有必然的因果聯係,卻又找不到經驗事實的證明時,就用幻想的聯係代替現實的聯係,把這兩種現象組合到自己的認識結果之中。這種以靈性為前提,用幻想思維形式構建因果聯係鏈條,從而組成的知識結構或意識形式,就是巫術意識。而運用巫術意識以達到某種價值目標的行為模式,就是巫術。英國人類學家J.G.弗雷澤在對巫術做過全麵而深入的研究後,他把巫術劃分為理論巫術和應用巫術。理論巫術,就是指我們所說的巫術意識。弗雷澤認為,這種意識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相信“同類相生”,“把彼此相似的東西看成是同一個東西”;另一類是相信“物體一經互相接觸,在中斷實體接觸後還會繼續遠距離的互相作用”。“前者可稱之為‘相似律’,後者可稱作‘接觸律’或‘觸染律’。”(J.G.弗雷澤:《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0頁。)按照這兩條巫術定律所實施的巫木行為,弗雷澤稱之為“應用巫術”。應用巫術又分為“積極的巫術或法術”和“消極的巫術或禁忌”,“積極的巫術或法術說:‘這樣做就會發生什麼什麼事’;消極的巫術或禁忌則說:‘彆這樣做,以免發生什麼什麼事’。”(J.G.弗雷澤:《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頁。)弗雷澤提出的這兩類巫術,已經概括了人類的全部巫術行為。此外,弗雷澤還是第一個提出巫術先於宗教的思想家。在《金枝》(1890年)一書中,他把人類智力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巫術、宗教和科學,並比較了這三個範疇。弗雷澤認為,巫術和科學有相似之處,他說:“巫術或科學都當然地認為,自然的進程不取決於個彆人物的激情或任性,而取決於機械進行著的不變的法則。不同的是,這種認識在巫術是暗含的,而在科學卻毫不隱諱。”他把巫術說成是一種歪曲了自然規律的“偽科學”(J.G.弗雷澤:《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頁。)。說到宗教,弗雷澤指出:“宗教認定世界是由那些其意誌可以被說服的、有意識的行為者加以引導的,就這一點來說,它就基本上是同巫術以及科學相對立的。”(J.G.弗雷澤:《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頁。)宗教是“一種對超人力量的邀寵”。“所有的邀寵做法都暗示著那位被討好者是一個具有意識或人格的行為者,他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定的,可以被勸說來按照人們所希望的方向改變,隻要這種勸說審慎地投合他的興趣。口味和感情。”與宗教不同,巫術則斷定“一切具有人格的對象,無論是人或神,最終總是從屬於那些控製著一切的非人力量。任何人隻要懂得用適當的儀式和咒語來巧妙地操縱這種力量,他就能夠繼續利用它。”(J.G.弗雷澤:《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頁。)巫術“對待神靈的方式實際上是和它對待無生物完全一樣的,也就是說,是強迫或壓製這些神靈,而不是像宗教那樣去取悅或討好它們。”(J.G.弗雷澤:《金枝》,第79頁。)基於這樣的認識,弗雷澤得出結論說:“雖然在許多世紀裡和許多國土上巫術與宗教相融合、相混淆,但是我們仍然有理由認為這種融合並非自始即有,曾有一個時期人們為滿足他們那些超越一般動物需求的願望而隻相信巫術。”又說,“考慮到巫術與宗教的基本見解,我們就傾向於做出這樣的判斷:在人類曆史上巫術的出現要早於宗教。”(J.G.弗雷澤:《金枝》,第79頁。)從弗雷澤的上述論述,我們已經看到了巫術意識與宗教意識的某些不同。儘管二者都包含著對某種超自然靈性的信仰,但巫術意識僅僅把超自然的靈性看做一種不可避免的必然性,並認為施術者的靈性與其處於同等層次上,有能力製約超自然的靈性;而宗教意識則把超自然的靈性淩駕於自然必然性之上,認為隻有超自然的靈性才有能力乾預自然必然性,常人與超自然靈性的關係是信仰與被信仰,崇拜與被崇拜,祈求與被祈求的關係,並不處於向一層次上,常人隻有頂禮膜拜這種超自然的靈性,它才能為自己“賜福”。簡單來說,巫術意識與宗教意識的主要區彆,在於巫術意識並不“崇拜”超自然的靈性,宗教意識則以對它的“崇拜”為前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