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儒生而起家軍旅」-幫辦安徽團練(1 / 1)

李鴻章傳 梁啟超 4360 字 2個月前

幫辦安徽團練當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編修以後,李鴻章躊躇滿誌,意氣風發,展望未來,前程似錦。他本想設法接近皇帝,攀附權貴,沿著傳統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於末世這偏消”,一場突發的社會震蕩使他不得不以儒生而充軍旅。1851年1月以洪秀全為首的農民群眾,在廣西桂平紫荊山麓金田村樹旗造反,建號太平大國,軍曰太平軍, 隻經過兩年多的戰鬥,便從廣西一隅躍進到長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個與清朝封建政權相對峙的農民政權,並開始北伐與西征。隨著太平天國的蓬勃發展,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和邊疆各挨人民紛紛舉起義旗。它們彼此呼應,相互激蕩,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清高潮。太平天國的興起和全國範圍的反清狂飆,使以剛剛戴上皇冠的鹹豐帝為道的滿漢地主階級統治集團麵對著一個風聲鶴唳、兵慌馬亂的局麵。竭儘全力鎮壓農民造反,保住清王朝的反動先治,成為鹹豐一代一切重要措施的出發點。當時清朝的達官貴人和主要支往綠營兵腐朽不堪,“文武以避主賊為固然,士卒以逃死為長策”②。正當地主階級現有當權勢力無力挽救危局之際,一股新的反革命勢力卻從地主階級中浮現出來, 有些政治地位不高的漢族地主士紳“同仇奮義”,舉辦團練,協助清軍鎮壓群眾,屢建奇功。麵對這種嚴酷現實,鹹豐一麵用高官厚祿和嚴刑峻法來製止文官武將和綠營兵的潰逃,驅使他們繼續為清王朝賣命;一麵努力爭取漢族地主豪紳的支持,動員他們憑藉自己在本鄉本地的封建的政治、經濟和宗族勢力,“結寨團練”,“搜查土匪”,配合清軍鎮壓太平軍,並為此而在南北眾多省份任命了一大批在籍官僚為督辦團練大臣。1853年2月24日從武漢順江東下的太平軍占領安徽省城安慶,殺死巡撫蔣文慶。3月1 日尚未接到皖撫斃命奏報的鹹豐詔諭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安徽,會同蔣文慶、周天爵辦理團練防剿事宜。呂賢基,字鶴田,安徽旌德人,以翰林院編修改禦史,累轉工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他是一位“狀貌嚴毅”、力崇程朱理學的封建官僚,深知此次回籍辦理團練防剿事宜,艱險異常, 性命難保。他“自知不返”,告彆老母,悲痛欲絕。據說他“彆母痛哭不能起”。呂賢基以李鴻章籍隸安徽,熟悉鄉情,奏請隨營幫辦一切。地主階級的立場和傳統的儒家道德觀念驅使鴻章遵照清廷意旨,離彆翰苑,返回家鄉,去扼殺造反的農民。關於呂賢基奏請李鴻章隨營幫辦之事,鴻章的學生和部屬劉秉璋的兒子有過一段繪聲繪色的描述:李文忠為編修時,以文字自喜,恒為呂文節(賢基溢號)草疏言事,時人弗之奇也。洪(秀全)楊(秀清)得武昌,順流而下,沿江戒嚴,安慶續陷,聞於朝,文忠方在海王村書肆中,遇同鄉某君謂之曰:“尚不知省城失耶,而作此不急之務也?”文忠感念桑梓之禍,過文節慫恿 清朝官府和地主大人誣蔑反清群眾為“賦”、“匪”、”逆”等,以下有關引文中此類字樣均應作如是觀。② 《剿平粵匪方略》,卷34,第12頁。上章,文節即令其代製而允具名焉。文忠歸,翻檢書籍,審查時勢,慘淡經營,而得長篇。書成已深夜,幸居距文節宅不遠,使人持往,不致誤翌晨封奏。文忠倦臥,迨醒日已過午。當時京朝宮不得見本日朝報,心念昨事,駕車往見文節。及門,聞合家哭聲如有喪者。登堂,文節自內跳而出曰:“君禍我,上命我往,我亦禍君,奏調偕行。”是日,文節召對,上大哭,文節亦伏地哭。其後,文忠和何蓮舫詩中有“追槍同胞烈士魂”,指文節也。又曰:“諫草商量盾吾圉,伏蒲涕泣感君恩”,記是事也。不久,李鴻章便遵旨隨同呂賢基星夜就道,奔赴安徽,從此開始了“宛轉隨人蓋九年”②的坎坷曆程。是時,廷旨周天爵署理皖撫,而周則在宿州疏請遷省治於廬州府,並言軍機吏洽難以兼顧。於是,鹹豐改派李嘉端為巡撫,命周天爵以兵部侍郎銜辦理防剿事宜,並命呂賢基會同周天爵、李嘉端練兵團勇。鹹豐原想依靠這三位大員以“靖寇氛而固疆圉”,穩定安徽局勢。但是隨同呂賢基赴皖的袁甲三卻另有看法,他上疏斷言“皖省軍務緊要,現辦防剿諸臣難持全局。’他認為周、呂、李三人皆屬庸庸者流,周天爵是一位體弱多病的八旬老翁,“一遇事急,立時嘔血”,並且“注意淮北,而於淮南勢難兼顧”。呂賢基雖然“一片熱腸”,但因“書生談兵,鮮合機宜”,對於周天爵的軍事布置,“亦斷不能讚一辭”。李嘉端“任事太銳,思慮恐難周詳”,並且與周天爵氣機不通,呼應不靈。特彆令人優慮的,是一省之中三帥並立,各爭雄長,“事權不一”,“動多掣時”,加之兵力單薄,而安徽“門戶太多,處處空虛”,實難抵禦造反農民的進攻。袁甲三的分析,可謂中肯之論。當時安徽外有建都南京的太平天國的威逼;內有風起雲湧的以撚黨為主體的群眾反抗鬥爭。1853年5月李嘉端向鹹豐訴苦說:安徽各地“土匪嘯聚,少者數百人,多者數千人,一股甫平,一股又起,幾無完善之區。”但全省能夠動用的兵額卻不過4千餘人,“加以調遺潰散之餘,兵力益形單弱”。像廬州這樣的重鎮,也隻有守兵50餘名,“其招募之勇一千餘名,未經訓練,器械不齊,斷難任以防剿;又以經費不充,大有欲散之勢。”②安徽也同江南其他某些階級鬥爭激烈的省區一樣,地主士紳紛紛舉辦團練,站到反對農民鬥爭的最前線。其中凶悍著名的有:桐城馬三俊,廬江吳廷香、吳長慶(字筱軒,世襲雲騎尉出身)父子,合肥張樹聲(字振軒,廩生)和張樹珊(字海珂)兄弟、周盛波(字海舲)和周盛傳(字薪如)兄弟、劉銘傳(寧省三)、潘鼎新(字琴軒,舉人)、解光亮、李鶴章等人。據說“廬郡團練整齊”,同遠在京師的李文安有著密切關係。他基於階級本能, “寄信回裡,勸諭鄉人先為恩患預防之計”③。團練頭子們築圩練兵,自稱圩主,所謂“寇至則相助,寇去則相攻”,有的“藉團練之名,擅作威福,甚至草管人民,搶奪民財,焚掠村莊,無異土匪”。抵達廬州的李鴻章,麵對這樣內外交江的局麵,內心的震動是可想而知的。他雖然血氣方剛,有意大顯身手,力挽狂瀾,但怎親自己無權、無兵、 劉體智:《異辭錄》,卷1,第6—7頁。② 《李鴻章致潘鼎新書劄》,第36頁。 袁甲三:《陳明皖省軍務情形並請派統領人員折》,《袁端敏公集》,奏議,卷2,第15頁。② 李嘉端:《請撥餉以濟軍需》,《皖撫疏稿》,第2木,第1—6頁。③ 光緒《續修廬州府誌》,卷34,宦績傳二,第12頁。 《福濟傳》,《清史列傳》,卷55,第3頁。無餉,又係儒生從戎,對軍事一竅不通,因而展望前途,憂心仲忡。他先入周夭爵幕。是時太平天國正忙於鞏固南京周圍的陣地,尚未派兵北伐,西征;而安徽境內的撚軍卻一躍而起,成為當地抗清的主力。撚軍原稱撚黨,撚黨起於清朝初年,本為淮河兩岸以窮苦群眾為主體的反抗封建壓迫的結社,以後逐漸擴展到山東、河南、蘇北等地。“河南之歸、陳、南、汝、光,江蘇之徐,山東之充、沂、曹所在有之,而安徽之鳳、潁、泗為甚,鳳、潁所轄蒙、毫、壽為尤。”②成員有農民、鹽販、船夫、漁夫、手工業工人、饑民、流氓無產者、裁撤兵勇和知識分子等等。起初主要從事抗糧、抗差、吃大戶、殺富濟貧等經濟鬥爭,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活動時往往數十人或數百人為一股,謂之一撚。各部自號為撚,不相統一。各部首領通稱撚頭或趟主,而撚眾“居則為民,出則為撚”③。隨著太平軍躍進長江流域,安徽、河南等地的貧苦群眾紛紛結撚響應,開展反清鬥爭,從而使撚黨迅速地向撚軍轉化。奉命“專司防剿”的周天爵,便把“剿辦”皖北撚軍、防止其與太平軍聯合放在首位。追隨周天爵的李鴻章,也自覺地把刀鋒指向了皖北撚軍。李文安在家書中曾說:“疊接家信,家鄉土匪滋擾,幸團練辦有眉目,稍得安靖。……鴻兒隨敬修(周天爵字敬修)撫軍剿辦土匪,現未得信,勝負若何,弟甚懸注。”這表明李文安既站在造反群眾的對立麵,又擔心自己兒子受到造反群眾的懲罰。可惜的是,造反群眾沒能擊斃李鴻章, 反而被這個劊子手投入血泊之中。李鴻章隨同周天爵主要參予了兩次較大的絞殺撚軍的戰役。一次是鎮壓定遠陸遇齡起義。定遠為九省通衢,撚軍活躍地區。陸遐齡(約 1803—1853)是定遠縣荒陂橋旗杆村(現屬長豐縣沛河鄉)人,為地主家庭出身的武秀才,因受到某個案件株連被關押在安慶監獄。1853年2月太平軍首克安慶,把他從監獄中拯救出來,並派他返回定遠組織群眾起兵響應。約在3月上旬,陸在家鄉造反,豎立“隨天大王百戰百勝等旗”,聚眾萬餘,打擊土豪, 抗擊清軍。據時人記載,定遠知縣督兵進犯,“兩戰兩敗”,而城內團練,更“事同兒戲”,甚至公然乘機漁利,“有用竹槍一支,開支公項八百文者”。②是時,合肥夏村夏金書聯絡陸遇齡“約期大舉”,南北呼應。李鶴章聞訊,立即率領團練百餘人前往圍捅,殺害金書父子,解散千餘,“增立東北鄉團防”③,堵塞了陸遐齡南下的通路。接著李鴻章、李鶴章督團隨同周天爵在定遠荒陂橋、壽州東鄉等地擊敗陸遐齡起義軍。4 月中旬周天爵誘捕並殺害了陸遐齡父子。周天爵奏獎李鶴章六品銜。另一次是鎮壓多達4千親人、活躍於潁州、蒙城、毫州交界地區的陳學曾、紀黑壯起義。據記載:(鹹豐三年三月)有巨撚陳學曾、紀黑壯等嘯聚潁州之王市集,官軍節次被挫,周天爵率編修李鴻章督團堵剿。④5月初安徽巡撫李嘉端行抵廬州,不久即將李鴻章從周天爵② 《剿平撚匪方略》,首卷,序言。③ 王定安:《求闕齋弟子記》,卷12,剿撚中,第18頁。 李文安:《寄運昌、芸農、遯庵諸兄、玉坪六弟書》,《李光祿公遺集》,卷7,第30頁。② 耕石老農:《皖碧吟》,其九,《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6冊,第428頁。③ 《李鶴章傳》,《清史列傳》,卷65,第49—50頁。④ 《重修安徽通誌》,卷102,第11頁。處調來,協辦團練。這位新任皖撫,把“靖內變而禦外侮”作為首要任務。所謂“靖內變”,就是鎮壓境內以撚軍為主體的群眾鬥爭。所謂“禦外侮”,就是堵截太平軍進入安徽。其實,本地的造反群眾已經搞得他們顧此失彼,疲於奔命,哪還有什麼力量阻止太平軍破門而入呢?就在李嘉端行抵廬州不久,太平天國先後派兵大舉北伐和西征,而安徽則首當其衝。率先挺進安徽的,是以林鳳祥、李開芳為首的北伐軍。5月10 日北伐軍占領滁州,18日北伐軍攻克臨淮關,直逼鳳陽。麵對北伐軍的淩厲攻勢,李嘉端等膽顫心驚,寢食難安,哀歎:“現在鳳陽以南均無重兵,各城團練亦單,一無足恃。”因而一麵籲請鹹豐速調江西、湖北官兵趕赴廬州救應,“並堵賊回竄之路”②;一麵表示要“號召兵勇親援鳳陽”。他令候補直隸州知州李登洲帶勇3百先行,繼令戶部主事王正誼於梁園鎮會合李鴻章,“號召練勇,勸借軍餉”,他隨後帶兵2百餘名陸續進發③。5月28日北伐軍一舉攻下鳳陽。剛剛帶勇進至定遠、鳳陽交界的李登洲,忽聞鳳陽失守,手下“民夫儘逃”,又怕所帶合肥鄉勇“恩歸驟散”④,於是率部慌忙退卻。李嘉端“一籌莫展,五內如焚”⑤,踟躕於護城驛。他雖然沒有勇氣率兵直逼鳳陽,但又“不能不虛張聲勢”。他令王正誼、李鴻章“分諭各團首,自店埠至麻布橋排日點驗練勇,使槍炮之聲聯絡不絕。”⑥隻是由於北伐軍繼續北上,並沒有揮師南下,李嘉端、李鴻章才得以逃脫滅頂之災。正當北伐軍挺進豫皖邊界之際,胡以晃等統率的西征軍又長驅入皖。6月10日北伐軍和西征軍分彆占領毫州和安慶,使李嘉端等陷於兩路牽製、腹背受敵、風聲鶴唳、遠近惶惶的窘境。雖然北伐軍不久即棄毫州,攻人河南,但是安慶卻變成西征軍的大本營。此後一連四個月,西征軍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針,兵鋒直指江西,而在皖北則沒有什麼大規模軍事行動。李嘉端為了阻止西征軍北上奪取廬州,進而與北伐軍會合,慌忙派遣張印塘、李鴻章分彆帶勇駐防集賢關和運漕、東關。集賢關係安慶北麵的重要戰略據點。運潛、東關既是巢湖一帶和廬州門戶,又是漕糧的集散地和運輸孔道。西征軍為了取得糧食以接濟安慶和南京,進占運潛,迫使李鴻章帶勇退防東關。9 月李嘉端奏稱:“編修李鴻章自四月帶勇駐守東關,正當炎熱之時,彈壓巡防不辭況瘁。此番運潛擊賊,雖未大挫凶鋒,而數月勤勞,亦堪嘉獎。現仍分守要隘,與鎮臣玉山互為聲援。合無仰懇天恩,賞給六品頂戴、藍翎, 以示鼓勵。”其實,李鴻章何嘗有什麼堪稱嘉獎的功績,有的主要卻是恇怯逃跑或“專以浪戰為能”②的記錄。李嘉端此舉,純粹是老官僚諱敗為勝、掩人耳目的慣伎。時人賦詩揭露了所謂李鴻章“彈壓巡防、不辭況瘁”的真相。燈花燎亂成三豕(李鴻章守運漕,上流有放河燈者,李驚為賊至,退兵山上),草木驚疑是八公(壽春鎮守上窯,有好民三人偽為賊之諜者以恐鄉民,總戎見之回壽春)。寇自窮奔宮自葸,行轅處處係花驄(大僚多備好馬 李嘉端,《賊攏江北分兵堵禦折》,《皖撫疏稿》,第3本,第3頁。② 《皖撫疏稿》,第2本,第14—16頁。③ 李嘉端:《號召兵勇親援鳳陽片》,《皖撫疏稿》,第3本,第1—9頁。④ ⑤李嘉端:《鳳陽失守待兵恢複折》,《皖撫疏稿》,第3本,第22—25頁。⑥ 李嘉端:《賊北波淮收複鳳陽折》,《皖撫疏稿》,第3本,第29—30頁。 李嘉端:《剿辦股匪文武出力員弁請獎折附片》,《皖撫疏稿》,第6本,第44—47頁。② 劉體智:《異辭錄》,卷1,第24頁。為奔走計)。③邀功致敗沈天險(李鴻章守東關,乃險要之地,其鄉勇聞賊至迎擊三十裡外,敗卒衝動本營,遂失巢縣),畏死窮奔向坦途(壽春中營同時奔歸廬州,遂棄巢縣而不顧)。就在李嘉端為李鴻章請功後不久,石達開奉命到達安慶,主持西征戰事。石達開在皖北改守為攻,派兵進取集賢關、桐城, 清兵勇望風而潰。是時呂賢基駐守舒城,“身旁無一兵”②,成了光杆司令。據說李鴻章曾經趕來與呂賢基“議守禦”,及至太平軍兵臨城下,他便立即拋下主帥騎馬逃之夭夭了。11月胡以晃督師攻占舒城,昌賢基走投無路,投水身死。12月胡以晃揮師直取廬州。新任皖撫江忠源固守待援。江忠源,湖南新寧人,字常孺,號岷椎,湘軍核心人物,曾國藩的“骨肉至交”。時李鴻章率勇駐紮合肥岡子集。江、李彼此不熟,曾國藩從中撮合,希望他們“鍼芥契合”。曾國藩既致書江氏力薦:“李少泉編修大有用之才,閣下若有征伐之事,可攜之同往。”③又函告鴻章:“岷樵到廬,求賢孔殷。足下及鶴翁(呂賢基)、午翁(袁甲三)如有所知,幸儘告之。”④由於江忠源抵廬後兩天即被困於孤城、致使曾氏的希望化成泡影。李鴻章本想援救江氏和廬州,但卻力不從心。他親自晉見率軍來援的舒興阿,表示“所有先經團練之壯丁,今願自備口食,隨同官兵擊賊自效”。舒興阿奏稱:“臣查該紳士深明大義,當即麵為獎勵,並令其作速調集壯丁聽候,約期隨同進剿。”⑤是時援軍麇至,鹹豐命和春總統城外援軍萬餘,但因西征軍奮勇戰鬥和清方“將帥不相能”,“接軍遠壁且敗”,翌年1月廬州終於易手。江忠源投水斃命。鴻章北撤,家園被毀。凡此種種,使鴻章耿耿於懷,遺恨難消,直到鹹豐九年還寫有“當時愧乏蚍蜉救,投閣何須解客嘲”的詩句。太平軍西征軍攻克廬州之後,“以此通北路之援,扼江淮之險,南則聯絡舒、桐,東則策應和、巢”②,從而鞏固了太平天國在皖北的統治地區。鹹豐急派福濟為安徽巡撫,令其會同和春等力挽皖北危局。福濟,滿洲鑲白旗人,始必祿氏,字元修,道光進士, 是個典型的貴族老爺,既缺少應變之才,又不懂用兵之道。他曾任丁未科進士副考官,是李鴻章的座師。福濟抵任,召鴻章入幕, 對其“訓植尤深且厚”。李鴻章因切盼找到新的政治靠山,也一意奉承福濟。是時鹹豐命令福濟、和春儘快設法攻克廬州。但因廬州軍民嬰城固守和天朝援軍、糧餉源源而來,致使清軍連連受挫。於是福濟、和春改變強攻廬州的作法,決定采取“殲其外援殆儘, 然後乘其內蹙而攻之”的戰略,分軍進犯東南的合山、巢縣和西南的舒城。李鴻章“時在廬州戎幕,慷慨請行,福巡撫壯之”,③令其率領千總莫清雲會同佐③ 耕石老少,《皖碧吟》,其九,《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6冊,第428頁。 耕石老農:《皖碧吟》其十六,《太平天國之料叢編簡輯》,第6冊,第43頁。② 戴均衡:《草茅一得》,上卷,《太平天國文獻史料集》,第379頁。③ 曾國藩:《與江岷樵》,《曾文正公書劄》,卷3,第35頁。④ 曾國藩:《與李少荃》,《曾文正公書劄》,卷4,第20頁。⑤ 《鹹豐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舒興阿又奏》,《剿平粵匪方略》,卷73,第5頁。 李鴻章:《感事述懷呈滌生師》,《李文忠公遺集》,卷6,第7頁。② 李濱:《中興彆記》,卷23,《太平天國資料彙編》,第2冊,上,第377頁。③ 杜文瀾:《平定粵匪紀略》,卷3,《太平天國資料彙編》,第1冊,第50—51頁。領吉順統帶吉林馬隊繞道攻取含山。1855年2月鴻章督兵勇侵占含山,殘殺太平軍總製羅繡光和戰士千餘人,因功賞知府銜,隨即配合副都統忠泰進攻巢縣,遭到守軍的頑強抵抗。正當雙方軍隊相持不下形成膠著狀態的時候,是年7月,李文安突然死於合肥軍次。李文安係因戶部左侍郎王茂蔭奏保,而於1854年回籍督帶練勇的,先駐臨淮,後轉戰廬州、巢湖一帶。據說李文安“體肥,會當夏令,輒痛飲,且露宿於外,無疾而終。”所以李鴻章“和何蓮舫詩有句雲:‘錦囊未敢忘三矢,藎篋何曾有一錢’,蓋記實也。”④文安臨死前,還念念不忘與造反農民為敵,手書訓諭鴻章兄弟說:“賊勢猖撅,民不聊生。吾父子世受國恩,此賊不滅,何以家為,汝輩努力以成吾誌。”鴻章聞訃奔喪,暫離軍營。是時巢縣太平軍萬人猛撲焦湖清軍營壘,忠泰全軍覆沒,僅以身免,李鴻章因不在軍中而揀了一條性命。8 月進援廬州的太平軍與清軍在柘皋展開激戰。李鴻章驚惶失措,帶勇先潰,受到和春的譏諷和譴責。時在和春戎幕的蕭盛遠記其事說:(太平軍)直奔柘皋,攻撲官軍營壘,為圍魏救趙之計。保升以道府用之翰林院編修李鴻章,聞賊大至,帶勇先潰, 以致富軍營壘數十座均被破人,兵勇死者不可勝計,僅存河洲鎮總兵吉順一營。賊眾徹夜環攻,……勢已危急。和提軍聞此警信,即親帶精兵數千,星夜馳往,官軍用命,奮力攻擊,殺賊多名,吉營重圍立解。……次白李鴻章來見,稱譽‘聲威大震,以軍門為最’,而軍門答以畏葸潰逃,當以閣下為先’,赧顏而退,大江南北,至今傳為笑談。②1855年11月福濟、和春等督兵勇攻陷廬州,鴻章從戰有攻, 受到獎賞。福濟、和春乘勝分兵兩路,西南直指舒城、三河、廬江等地,東南則進犯巢縣、和州、東關等地。起初除在舒城得手外,其它各地均因太平軍頑抗而受挫。李鴻章參與東南戰役,到處碰壁,頗不得誌。1856年夏他路經明光鎮感懷賦詩,交織著懊喪和猶鬥的心情躍然紙上。詩雲:四年牛馬走風塵,浩劫茫茫賸此身。懷酒藉澆胸磊塊,枕戈試放膽輪囷。愁彈短鋏成何事,力挽狂瀾定有人。綠鬢漸凋旄節落,關河徒倚獨傷神。巢湖看儘叉洪湖,樂土東南此一隅。我是無家失群雁,誰能有屋穩棲烏。袖攜淮河新詩卷,歸訪煙波舊釣徒。遍地槁苗待霖雨,閒雲欲山又蜘廚。1856年9 月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訌,韋昌輝在洪秀全的指使或默許下,殘殺楊秀清及其部屬兩萬餘人,石達開起兵討韋。從而極大地損傷了革命元氣,追使太平軍從戰略進攻轉向戰略防禦福濟、和春等乘機督軍打通廬州東南和西南通路。李鴻章參與了侵占巢縣、和州和東關等戰役,因功賞加接察使銜。12 月鑒於皖北戰局暫趨穩定,李鴻章回籍葬其父於合肥東南葛洲新瑩,服闕守廬。1857年2 月太平軍兩位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協同作戰,④ 劉體智:《異辭錄》,卷1,第10頁。 李鴻章:《葛洲墓誌》,《李文忠公遺集》,卷4,第2頁。② 《奧匪紀略》,《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1冊,第36—37頁。 李鴻章:《丙辰夏明光鎮旅店題壁》,《李文忠公遺集》,卷6,第4頁。在皖北發動了防禦中的攻勢,連克桐城、舒城等地,大敗清軍, 擊潰李鴻章所部團勇,李鴻章奉母倉皇北逃。是年秋,福濟奏報李鴻章“丁父憂服闕,俟經手事件料理完竣,給谘回京供職”②朝旨以李鴻章“疊次剿匪出力”,交軍機處記名,遇有道員缺出, 請旨簡放。1858年7月鹹豐因福濟株守廬州,一籌莫展,將其免職,而以翁同書繼任皖撫督辦軍務。8 月陳玉成率部克複廬州, 將李鴻章祖宅“焚毀一空”,李鴻章逃經明光鎮,賦詩有“國難未階家未複,此身雖去也踟躕”③之句。李鴻章回籍督辦團練,曆時5年有餘,戰場受挫,仕途維艱,“昨夢封侯今已非”。究其原因,一是安徽反清形勢高漲,撚軍和太平軍遙相呼應,使清軍和團練陷於四麵受敵的困境。二是曆任安徽巡撫和統兵將帥多為庸庸者流,使李鴻章得不到有力扶持和啟迪,“茫無指歸”,並飽嘗了封建官場中互相傾軋之苦;三是李鴻章儒生從戎,既缺少軍事知識和實戰經驗,“好猛進”、“浪戰”;②又赤手空拳,“未轄一兵,未攜一錢”③,隻能“號召練勇,勸借軍餉”,但是,“勸借軍餉”卻博得“翰林變作綠林”④的譏評,而“號召團練”則困難重重。曾國藩寫信勸告李鴻章仿效湘軍,“束以戚氏之法”,精練淮勇:儘募新勇,不雜一兵,不濫收一弁,掃除陳跡,特開生麵,赤地新立,庶收寸效。⑤但是,李鴻章既沒有認清改弦更張之必要,又無力特開生麵、赤地新立。凡此種種,使李鴻章雖然牢記其父遺教,誓與造反農民為敵到底;但卻“輾轉兵間無所就”⑥,軍事敗北,仕途碰壁,同僚側目,愁緒滿懷。時人說:李鴻章“以將兵淮甸遭眾忌,無所就, 乃棄去。”⑦② 曾國藩:《李鴻章留營襄辦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2,第316—317頁。③ 李鴻章:《戊午七月廬垣再陷重過明光次韻吳仲仙》,《李文忠公遺集》,卷6。 薛福成:《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庸盦筆記》,卷1,第12頁。② 《李鴻章致潘鼎新書劄》,第13頁。③ 《渦陽縣誌》,卷15,第6頁。④ 劉體智:《異辭錄》,卷1,第9頁。⑤ 曾國藩:《與車少荃》,《曾文正公書劄》,卷4,第20頁。⑥ 李鴻章:《原任安徽按察使司按察使張君墓表》,《李文忠公遺集》,卷4,第27頁。⑦ 《清史稿》,卷411,李鴻章傳,第12011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