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北京可以讓人更真切地感受到既不安又自得的心靈搖擺。看看街道兩旁那些龐大的灰色現代主義建築,你會覺得掌握著審美權的叔叔們還沉浸在我們小時候欽敬的那種美學中,彼時我們吃過了糖果,要求媽媽再給讀一遍《小靈通漫遊未來》。另一方麵,時髦一些的建築師們扮演了另一端的鐘擺,說服人們接受更自然一點兒的趣味。根據這後一種風尚,房地產開發商們大力推銷各種“水邊居”,倒是相當切合官方在奧運規劃中描述的“人在水邊走,船在水中行”的願景。鑒於富商巨賈們可獲的豐厚利潤,我猜測他們在電腦上是這麼乾的,其意圖跟卓彆林在電影《大獨裁者》中擺弄地球儀的舉動差不多:找出威尼斯地圖,按Ctrl+c複製,再找到北京地圖,在上麵按Ctrl+v粘貼並覆蓋,喀嚓喀嚓20次直到麵積夠大。傍水而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意原型之一,對此我並無意見。居者有其水,人民之所欲也,亦我所欲也,惟一不足的,隻是不能按欲分配而已。不過話說回來,我還是不大理解那些甘願為了一片綠了吧唧的水麵多掏十幾萬人民幣的燒包———用同樣的價錢,買套窗下有一彎清澈的遊泳池的房子多好,連泳裝美女都順便齊了。幸好,還有些和我一樣沒情趣的人存在,可以讓我心下稍慰。我的一個朋友住在什刹海邊的胡同裡,被大家羨慕得不行,她卻總想著搬到三環外去。因為每天晚上青年男女流氓們堵著她家門口接吻,數量之多,實在是太驚人了。如果我的觀察不謬,那麼什刹海邊的人口密度之大,已經超過簋街飯館門口那些塑料筐裡的小龍蝦。其摩肩接踵的程度不僅使急於尋找飯館座位的人類陷入瘋狂,就算是狗狗,也多有精神苦悶的征兆,甚至到了把人腿當作電線杆、公然尿其根部的地步。按照最簡單的供求原理就可以解釋,如此繁華、滑稽又痛苦的狀況的根源,恰恰在於這城裡根本就沒什麼像樣的水。早在20多年前北京就開始嚷嚷缺水,近年又起沙塵暴,南水北調乃是國家大事,把這些信息綜合起來,不傻的人都可以得到這麼個結論:讓有錢人去湊“買水”的熱鬨就行了,我們還是彆跟著起哄的好。在我看來,那些告訴你應該搶購這個城市的瀲灩水光的人,遲早還會向你推銷月亮上的長春藤。竊以為經濟學之所以比哲學容易理解,就在於它縮小了研究範圍,找到了金錢這個現世中威力無比的第一推動力。現成的證據就是,因為北京急於推出升級版,這點兒水麵的功能早就不隻是覆舟載舟那麼簡單了。因為賣上了好價錢,它還能幫助人們忘記駱駝們在老城的土道上揚起灰塵的寒酸記憶,在溫榆河畔找回東方帝都的虛幻的好時光呢。在《愛的荒漠》中,法國作家莫裡亞克令人詫異地把大西洋邊的濕潤的波爾多市描述成了一個炎熱乾渴之地。作為一種主觀敘述,書中景象其實全係那位困於情欲和憤懣的少年雷蒙的個人化體驗。類似地,北京各KTV包房裡不時傳出的田震版的那句“內心的狂熱”,亦可用來象征我這類受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的毒害的笨蛋,住在“適水而居”的城市裡是多麼地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