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倒掉向來是最激動人心的曆史時刻,法國大革命時人們乾得最開心的一件事,就是摧毀了路易十五的騎像,拿破侖占領埃及亦炮轟獅身人麵像,等到晚近之時美軍開進了巴格達,令全球電視觀眾最為印象深刻的一幕,正是薩達姆的雕像被牽引著,老大不情願地仆倒塵埃。老百姓常說:“沒有十年不漏的大瓦房!”同樣的,恐怕也沒有永遠不倒的偶像,尤其是馬上打天下的那路大師兄。現代文明確立以來,權威主義衰落,“不立偶像”的聖誨才算基本落實,不過又有升旗降旗的儀式以為代替。人們的情感總是需要一點兒標誌性、刺激性的東西。如今的偶像已經轉意,常常是指那些擅長娛人的小可愛,就像英雄往往指的是獲得了成功但並未展現崇高精神的家夥。阿森納俱樂部的主教練溫格說:“在英超你隻要踢兩個星期好球,他們就會把你吹捧成球星,可是一旦你真成了球星,他們就準備把你撕碎。”這句話講明了一個道理:人們需要偶像,跟富豪們需要遊艇差不多。買遊艇可以開心兩天,買到的那天和賣掉的那天,對偶像的消費也有兩回真正讓人們爽到不行,第一回是樹立偶像,第二回則是乾掉偶像。比方說小甜甜布蘭妮,忽然彙聚億萬寵愛,忽然受儘人間嘲弄,其實人家打你們家玻璃了嗎?崇拜偶像的虔誠跟摧毀偶像的狂熱好像成正比。我國貴為文明古國,“文革”時乾掉的各種雕塑就不計其數。法國也是文明古國,大革命時期的巴黎市民們秉持“汪達爾主義”,其實就是野蠻人主義,四處破壞教堂,巴黎聖母院內的雕像因此被砸毀殆儘。亞曆山大圖書館曾是西方文明的遺存地,也算是聖地型的偶像之一種,它的摧毀者也來自文明古國,那位將軍曾留下千古名句:“此間圖書或與《古蘭經》抵觸,則該燒,或與《古蘭經》一致,則無用,也該燒。”砸點兒東西,燒點兒房子,隻需要想一想,就知道一定是很爽的事。我就一向懷疑,那些在吵架時亂砸東西的情侶其實樂在其中。可是我們已經進入文明規製,基本上有了點兒常識,知道專司破壞是無聊而且愚蠢的行徑。那麼,人們還可以摧毀點兒什麼呢,既能享受一把又不承擔後果?以我苟活於世的經驗,這個答案就是:智識或智識階層。通常來講,人們是尊重智識的,當他們能夠辨彆何為智識的時候。問題是人們並不總是能夠明辨,而且智識往往會與其他東西糾纏不清。比如說,在正常社會,智識與權威是結合一體的;在不正常社會,智識則會受到權威的打壓。人們對權威,或者類似的事物的態度如何呢?我想它往往就是人們在某些時候反對智識的根源所在。最近兩年,“精英”漸漸地在漢語語境中變成了一個壞詞。要是有人說,“你們全家都是精英”,庶幾等於說你們家是一個狗屎家族。我覺得這真是一筆糊塗賬。如果公眾輿論認為房地產商貪得無厭,經濟學家“精英”們又為他們說話,那麼在某些特定例子上,我倒不反對認定他們沆瀣一氣。可是,如果就此認定精英們念書念到狗腦子裡去了,他們的智識完全是作案工具,我就萬萬不能同意。還是老百姓說得好:“不能一篙打倒一船人!”房子畢竟不是被幾個人說貴的吧?至於有些人特彆九九藏書網討厭“精英嘴臉”,不時大舉撻伐,就更是不著邊際了。人家什麼嘴臉乾你什麼事呢?在我偉大的家鄉東北,好多年前,打架鬥毆是尋常可見之事,其中最常見的一個理由就是“你裝B!”此事與我無關,我向來渾然天成,純真到不行,可我要說句公道話:裝B是人權之一種。問題的關鍵點還是在於前麵說到的那一個:他有沒有打你們家玻璃呢?凡此種種,可以籠統地稱之為“反智主義”。要是反弱智,我倒是支持。智識與權威是兩回事兒,權威與威權也是兩回事兒。要是有誰上反天,下反地,中間反空氣,我可不會認為他是草根代言人,他就是一個獨裁者。值得計算的是,我們已經因為反智主義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若以清末以來對精英階層的清算算起,舉最通俗的文學的例子,我們已經失去了《紅樓夢》那一類的偉大作品,得到的卻好像隻是網絡上的一堆垃圾貨色,或者有些人出名了,隻是因為他寫了自己跟什麼東西都睡過覺。古人推崇“淫而不邪”,這話我實在理解不了,智商超過80的人在淫的時候都會邪,邪有什麼錯呢?問題是,僅此而已是不夠的。淫邪與反智主義一樣,隻是本能,不是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