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將有感於斯文(1 / 1)

佛祖在一號線 李海鵬 719 字 2個月前

這是我的最後一篇專欄文章,以後無論是在《第一財經周刊》,還是在其他媒體,我都不再寫了。我曾在這裡寫過,“我僅存的誌向就是重申常識”,這正是我在這些專欄中的因寄所托。重申常識這種事,做起來一百年也不夠,可它沒什麼難度,未必專需要誰做。我還感到自己的一點點才能並不在這裡。早年我讀過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古文經典,卻委實乏味,後來我又讀了《東坡誌林》,晚年成熟期的作品,依舊是對國家社稷發言,充滿了幼稚的錯誤。我不免惋惜,一個傑出的頭腦做了一件多麼沒有意義的事。相比之下,《前赤壁賦》卻是何其優美灑脫的傑作。我覺得,這是前車之鑒,寫文章還是該寫自己真正擅長的東西。年輕時我想寫,這算不得夢想,因為寫你隻需要坐下來開始寫就可以了。我的夢想是寫很好的。如此一來我的人生就變得甚為艱難,我不得不寫幾行字就放下筆,自我譴責說,這跟約瑟夫.凱勒相比什麼都不是!最初隻為了養活自己,也避免被親戚朋友看作百無一用,我開始做記者,慢慢地,我的討厭不公平和容易同情他人的天性受到激發,竟然成了一個蠻職業的媒體人。這些專欄的議題大多關乎社會生活,也該算作我的記者生涯的衍生之物。就連“重申常識”的企圖也來自我的媒體經驗。大約是2004年,《南方周末》開了一個小欄目,就叫“常識”。在內部,大家說,開這個欄目乾嘛呀?鄧科就解釋了一下這個詞與托馬斯·潘恩的關係。就我個人目力所及,這正是如今很多國內媒體對“常識”兩個字奉為圭臬的開端。如今的美國,連蘋果和蘆薈都比長得彆處更有活力和自信一些,可是在1776年,該國還沒影兒呢,民眾更是一群鄉巴佬,跟英王打著仗,心裡怕得直打鼓。潘恩在這一年發表了《常識》,一本50頁的小冊子。潘恩說了很多實誠話,“政府最壞的時候,就是不可容忍的禍害”、“君主政體意味著我們自身的墮落和失敗”,等等。這本書比郭敬明的還暢銷,平均5個鄉巴佬買一本。美國與美國憲法就在它的鼓舞之下誕生,它亦位列“改變美國的20本書”的第一名。我的看法是,常識雖常,其實珍貴罕有,又惟視之為必有,才會煥發真力。在嚴肅的場合,美國人言必稱“We the people”,“people”把自己當回事兒,當個寶,並不容易。在隆重的時節,我們也常說“咱們老百姓”,還要唱一段“今兒個真高興”,語意上相似,價值意義上卻八竿子打不著。我們的常識多是另一種,“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之類,常固然常,識卻說不上,無非是世故之談罷了。我們的常識藏書網不是那麼超拔,也不是那麼健朗。倘若我可以做到,我願意這些專欄文字全部化為灰燼,換得這一句在你心裡盤桓片刻:一個國家的常識不該是無可奈何的“無非如此”,而該是我們願意用內心去深深認同的“理當如此”。我是一個人生層麵的悲觀主義者,因此有頗多感慨要在中一吐為快;我還是一個公共生活中的樂觀主義者,相信常識所至,民智洶湧,終將春水足而艨艟起。病了知道去看醫生,而不是吃人血饅頭,這是一個級彆的民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又是一個級彆的民智。兩個級彆之間路險且阻,我等為此寫幾篇清白又逗趣的小文章,乃是文人的本色行當,否則書就念到狗肚子裡去。隻是,由於前述之私人理由,我要向諸君告退了,相信常識自會薪儘火傳。《蘭亭序》結尾有言,“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未來之世的人們看到這篇文章,也要感慨萬端。真是優雅又豪氣的態度。我無此奢望,惟望將來翻開這些小文章,不至於搖頭歎息:都他娘的白寫了。就像祝福自己的蛋蛋一般誠摯地,我願吾國吾民得享“理當如此”的時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