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誣殺彭越(1 / 1)

彭越是劉邦消滅項羽集團中對劉邦直接幫助最大的功臣,他在劉邦滅項的過程中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漢三年五月,彭越攻打楚將項聲、薛公於下邳,大破楚軍,斷絕楚軍糧道;迫使項羽回援,導致劉邦乘機一奪成皋。第二,漢四年十月,彭越在劉邦派來的劉賈幫助下,攻破睢陽、外黃等十七城,迫使項羽回援,劉邦乘機二奪成皋。第三,漢五年十二月,彭越與劉邦、韓信會合,於垓下戰敗項羽。這三件大事對劉邦來說極為關鍵。依照彭越所立之功,劉邦滅項受彭越之益最大也最直接,因此,彭越理應是劉邦名列第二的大功臣。劉邦、彭越的關係為什麼在短短五年之後就迅速惡化了呢?漢十年,陳豨在代地叛亂,劉邦親自出征,並向梁王彭越征兵參戰。彭越稱病不能參加,隻派了手下的將領帶兵參戰。劉邦對彭越不奉詔助戰非常惱怒,派人責備彭越——二人的關係迅速惡化。劉邦為什麼對彭越不奉詔助戰這件事看得這麼重呢?彭越為什麼不親自帶兵參戰呢?劉邦看重的是自己這個皇帝在彭越心中到底有多重的分量。因為,這關係到彭越是否會忠誠於自己。彭越沒有親自出征的主要原因是:彭越並沒把這件事當回事。彭越為什麼沒有把劉邦征兵一事當回事呢?彭越之所以敢於這樣做,是因為漢五年劉邦邀他出兵合圍項羽時他曾有過拒不出兵的先例。那一次是彭越根本沒有動,這一次彭越已經派兵參戰,隻是自己沒有親自參加。為什麼合圍項羽之時彭越不參戰劉邦不但不處罰彭越還要加封他土地呢?為什麼這一次出征陳豨、彭越雖然未親自出戰但還是派了兵,劉邦卻非常惱火呢?項羽未滅之前,劉邦對彭越有怨氣而不敢發泄,因為,項羽未滅亡之前,劉邦必須要利用彭越去消滅項羽。因此,劉邦對彭越的不聽指揮無可奈何,隻能采取加封土地的手法,誘使彭越參戰。項羽被滅之後,彭越對劉邦來說已經毫無使用價值,剩下來的隻有彭越對劉邦的威脅。如果彭越活到劉邦之後,那麼彭越還可能會威脅到漢惠帝劉盈。因此,彭越和劉邦的關係在項羽被消滅之後已經走到了曆史的拐點。彭越想到這一點了嗎?彭越作為一位江洋大盜出身的悍將,考慮問題顯然沒有如此周密。因此,彭越還采用了當年征兵合圍項羽時的老辦法,當然比起當年這一次他已經做得好多了。當年根本不理睬劉邦,現在畢竟還派了兵參戰,隻是沒有親自出征而已。彭越得知劉邦震怒之後,心裡很害怕,想親自前去解釋。他的部將扈輒勸他不要上門送死,不如起兵反叛,彭越不同意。恰巧此時梁國太仆有過失,彭越想殺他,他便逃到劉邦那裡告彭越與扈輒謀反。於是劉邦派人前往梁國逮捕彭越,彭越在沒有任何叛亂準備的情況下被劉邦輕易地逮捕。法官奏報彭越已經準備叛亂,請求處理。劉邦赦免了彭越,隻是將他免為普通百姓,並流放到蜀地的青衣縣(今四川名山縣)。劉邦的這一做法仍然是他殺戮功臣的一貫做法:一步一步到位。劉邦並不急於一步到位地處死彭越,這主要是出於策略上的考慮。彭越西行走到鄭地(今陝西華縣),剛好遇見呂後從長安東來,準備去洛陽。彭越趕忙向呂後哭訴自己的冤情,表示自己不願意被流放到蜀地,願意回到自己的家鄉昌邑(今山東巨野縣)。呂後表示願意幫忙,便將彭越帶了回來。彭越為什麼會向呂後哭訴自己的冤情呢?第一,無政治頭腦。楚漢戰爭中,彭越在項羽的後勤供應線上采用機動作戰的方法,多次斷項羽楚軍糧道,打得有聲有色。彭越的遊擊戰,是中國軍事史上最早的遊擊戰。但是,彭越畢竟隻是一位偏才,一位隻具軍事才能而沒有政治遠見的政治家。彭越還趕不上韓信,韓信死前還認識到兔死狗烹、鳥儘弓藏的道理,彭越連這都不懂。這和彭越江洋大盜的出身有關。第二,不了解呂後。呂後在整個反秦、反項的鬥爭中從未出過頭露過麵,彭越明顯沒有認識到呂後的可怕。答應幫助彭越的呂後見了劉邦會為彭越求情嗎?呂後見到劉邦說:“彭越是一條好漢。如果現在把他流放到蜀地,這是放虎歸山,不如趁此機會殺了他。所以,我把他帶來了。”劉邦如何回答呂後的話,《史記》、《漢書》都沒有記載,但從最後殺彭越看,劉邦批準了呂後的建議。這足以證明劉邦確有殺彭越之心,否則,呂後的建議絕不可能被劉邦批準。於是,呂後命令彭越的門客告彭越謀反,司法官判彭越滅族,劉邦批準了這個決定,彭越被滅三族。據《史記·黥布列傳》所載,劉邦殺了彭越之後,還將彭越的屍體製成肉醬,分給天下諸侯食用,以警示天下。尚未叛亂的黥布接到用彭越屍體做成的肉醬,非常緊張,立即布置軍隊,觀察鄰郡的動靜(大恐,陰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在彭越傳中,司馬遷明確記述了彭越沒有叛亂。所以,漢初被殺的功臣中彭越的冤情最明顯。所以,司馬遷在彭越的傳記中對他的冤情記述得也最詳細。呂後為什麼敢如此大膽地殺韓信、彭越這些開國功臣呢?第一,劉邦稱帝後對功臣的極度猜忌。貌似大度,內藏猜忌。劉邦給人的印象是寬容大度的,但是,劉邦的這種大度隻是一種表象,劉邦的內心時時懷著對所有功臣深深的猜忌,隻是含而不露而已。劉邦對異姓諸侯王早就心存戒備。所謂“共分天下”不過是權宜之計、無奈之舉。這和劉邦骨子裡存在的“家天下”形成了必然性的衝突。因此,變“共分天下”為“家天下”是劉邦的既定方針,是不可逆轉的曆史趨勢。所以,劉邦除掉異姓諸侯王隻是個時間問題。而且,他所除掉的異姓諸侯王又必然是滅亡項羽時立功最為卓著的韓信、彭越、黥布等人。劉邦與呂後是結發夫妻,雖然劉邦起兵反秦之後,呂後與劉邦七年沒有共同生活,但是,劉邦深知其妻的為人。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劉邦深知其妻,原因隻有一個,他是呂後的丈夫,長期的相處使他深知呂後的為人。同理,呂後也一定深知劉邦對開國功臣的嫉恨,因為她是劉邦的妻子,長期相處也使她深知劉邦的為人!這正是呂後敢於不經請示就處死韓信的基本判斷!如果呂後不知道劉邦在滅了項羽之後對韓信的嫉恨,就是借給她一千個膽兒她也不敢殺韓信。韓信是開國功臣,又曾經做過劉邦的大將軍,呂後豈敢造次!因此,誅殺韓信,表麵看來是呂後殺功臣,其實,呂後隻是替劉邦做了想做而還沒有來得及做的事。劉邦得知韓信被呂後所殺之事後,果然絲毫沒有責備呂後,更沒有處罰呂後,這就證明呂後的判斷是準確的。《淮陰侯列傳》記載此事時寫了這樣一個細節:“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劉邦第一反應是高興,因為呂後到底為自己除掉了一個心腹大患!其次才是哀歎韓信的命運。這一細節還說明呂後擅自做主殺了韓信之後並沒有馬上向劉邦報告,而是等劉邦平定陳豨叛亂回京後才知道這件大事。呂後的膽子多大啊!事前不請示,事後不彙報。呂後倚仗的就是她對劉邦嫉恨韓信的深刻了解,她知道殺了韓信沒事!我們可以想一想,為什麼呂後那麼嫉恨戚夫人但卻不敢像殺韓信一樣處死戚夫人呢?因為她知道她要是在劉邦在世之時殺了劉邦最寵愛的戚夫人,劉邦絕不會饒她!她敢殺戚夫人,劉邦就敢殺她。同樣,呂後也絕不敢在劉邦在世之時殺趙王劉如意。因此,呂後殺趙王劉如意、殺戚夫人隻能等到劉邦去世之後才能做。可見,呂後殺韓信其實是代劉邦殺功臣,這筆賬不能隻算在呂後身上,劉邦絕對脫不了乾係!劉邦對他所忌恨的開國功臣的處理,一向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步一步到位。項羽死後,他首先奪了韓信的齊王,但是,還要改封為楚王。齊王韓信的兵權太大,必須立即處理。楚王韓信的兵權已經小多了,所以可以允許存在。誘捕了楚王韓信之後,他並沒有將韓信一棍子打死,隻是將韓信降為淮陰侯,放在京城,削去軍權,留待以後再做處理。這就是劉邦式的處理辦法!處理彭越也體現了劉邦這種一步一步到位的獨特方式:劉邦隻是將彭越由梁王流放到蜀地,並沒有立即處死彭越。但是,呂後不一樣,呂後的處理方式是一步到位,直奔主題。所以,劉邦將彭越放逐蜀地,呂後卻將彭越從流放途中帶回來,一步到位地處死了彭越。殺韓信,對呂後而言,是小試牛刀。處理彭越,她已經是越俎代庖了。她的膽子是越殺越大,越殺心越黑。劉邦倒也樂得其成,反正是處死那些讓他內心不安的功臣,由呂後直接操作,讓呂後承擔殺功臣的惡名,比自己承擔這個惡名更好。所以,劉邦對呂後處死韓信沒有一點責怪。他隻關心被冤殺的韓信臨死前說了什麼,以便除掉當年鼓動韓信叛漢的蒯通。同樣,劉邦對呂後要求一步到位地處死彭越也沒有表示反對,他同樣樂得呂後在曆史上替自己承擔殺彭越的惡名。劉邦對韓信、彭越沒有一步到位地殺掉,並不能說明劉邦為人寬容。因為劉邦從來不是一個寬容的人,他的寬容隻是一種策略,一個表象。劉邦對項羽有寬容嗎?沒有!漢四年的鴻溝議和,劉邦是同意的。張良、陳平勸他趁機除掉項羽,劉邦何嘗沒有想到趁機除掉項羽呢?此時已不是鴻門宴之時了,劉邦已經控製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土地,黥布、劉賈也已經控製了安徽的大部,劉邦已經完成了對項羽東、西、南、北四方麵的戰略包圍。劉邦此時絕對不會放過項羽。這種情況下劉邦同意項羽中分鴻溝的計劃,目的隻有一個,就是利用議和讓項羽放回他的父親和呂後。單純的項羽在劉邦同意議和之後立即釋放了劉邦的父親和呂後,劉邦卻虛晃一槍,在項羽釋放了其父其妻之後,撕毀協議,追殺項羽。據史書記載,此事是張良、陳平的建議。其實,這與讓呂後出麵殺韓信、殺彭越一樣,劉邦和張良、陳平的意見肯定是一致的。隻不過劉邦這次是讓張良、陳平承擔了背信棄義的罪名。第二,呂後對“後劉邦時代”政治局麵的顧忌。呂後在殺韓信、殺彭越時表現得比劉邦更積極、更主動,力主一步到位。其中,除了因為呂後不讚成劉邦一步一步到位的處事方式夕卜,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那就是呂後還顧忌到劉邦百年之後“後劉邦時代”的政治局麵。劉邦一生征戰,多次受傷。比較嚴重的有兩次:漢四年劉、項滎陽對峙之時,劉邦被項羽一箭射中胸部。漢十一年黥布被逼反時,劉邦曾經因傷而不打算親征。他親征黥布時又受箭傷。漢十二年,劉邦已經因傷病危,拒絕治療。此時的呂後向劉邦詢問蕭何之後的相國人選。劉邦說曹參可繼任。呂後又問曹參之後的人選,劉邦說王陵、陳平可繼任,並選周勃任主管軍事的最高長官太尉。呂後又問這以後的人選,劉邦說:這以後的事你也不用問了。呂後對劉邦的健康狀況,以及劉邦死後的重要人事安排的高度關注,說明呂後比劉邦更關注“後劉邦時代”如何駕馭開國功臣這一重大問題。第三,劉邦對呂後外戚派的有意扶持。劉邦晚年利用呂後除掉了韓信、彭越兩位最著名的開國功臣,目的之一即是有意培植呂後一黨的勢力。劉邦深深懂得權力製衡的道理。宋人呂祖謙說:“存呂後為有功臣,存功臣為有呂後,此高祖深意也。”(《大事記》)呂祖謙的話有一定道理,但仍不深刻;劉邦對呂後絕不僅僅是存,而是刻意扶植。當時的朝中有劉氏宗族派、功臣元老派和呂氏外戚派三派勢力。功臣元老派是在滅秦、滅項的戰爭中自然形成的,雖然經過異姓王的由封到除,功臣元老派勢力大大受損,但是,仍然有相當強的實力。劉氏宗族派主要是劉邦分封的諸子。他們被分封時一般年齡較小,還形不成一股強大的勢力,但是,他們是正宗的皇權繼承人,政治上占有極大優勢。呂後外戚派在劉邦去世之前還沒有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在三派之中,力量較小。劉邦不想讓功臣元老派的勢力過強過大,也不想讓呂氏外戚派的勢力過強過大,因此,利用呂氏外戚派和功臣元老派的相互製衡,才能最大限度地坐收漁翁之利,保住劉氏江山的代代相傳。因此,劉邦利用呂後殺戮韓信、彭越的過程,也就是有意培植呂後外戚派的過程。所以,呂後殺戮開國功臣不僅是做了劉邦想做而尚未做完的事,更重要的是在劉邦的扶植下形成了能夠抗衡功臣元老派的呂氏外戚派。呂後外戚派的惡性膨脹當然會招來功臣元老的反對,但是,正是有功臣元老的反對,呂後外戚派的勢力也會得到有效的遏製。所以,漢代初年呂後外戚派和功臣元老派之間的鬥爭,是劉邦刻意扶持的結果。呂後在剪除功臣元老派的鬥爭中崛起政壇,初露崢嶸,殺害了開國功臣韓信、彭越;已經高高舉起屠刀的呂後還會向誰揮舞屠刀呢?請看:廢立之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