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而十二章 獨特的上海(1 / 1)

清末梟雄 雨天下雨 1656 字 2個月前

外灘大道上的有著各國甚至不同曆史時期風格的建築如同一副副畫卷一樣,顯得多次多彩,每每視線所及之處,總能看到和以往不一樣的建築。郭龍雲略微抬頭,就能夠看見遠方那座最高的外灘飯店,外灘飯店的兩側,都是雄偉的各棟大樓。短短數千米內,可以看見上海市政衙門,海關大樓,皇家銀行總部,信德洋行,議和洋行,上海紡織公司總部等各種機構的辦公大樓。隻是看一眼,你就知道自己身處的是一座發達的現代城市!而和眼前這副繁華模樣的上海比起來,國內的其他地方都是還停留在野蠻時代呢,不管是蘇州還是南京還是北平又或者其他什麼城市,這些城市現在說的好聽一些就是保留了大量傳統風格建築,充滿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氣息,但說白了就是落後而已。上海在這個時代,乃是中國乃至整個遠東最為繁華的商業城市!不過上海的表麵繁華並不是真正吸引無數人前來投資辦廠的主要原因,這些東西實際上隻是商人們來投資後發展起來的結果,並不是一開始就吸引他們前來投資的理由。真正吸引全國範圍內甚至諸多洋人前來投資的真正理由,是因為上海擁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商貿區時代,這個商貿區實際上就是一個獨立王國,當時林哲在商貿區內推行的是全新的政治體係,並打破了傳統的官府模式,采用大量雇員來治理商貿區。當時的商貿區裡真正的官員隻有一個。那就是林哲這個督辦大臣,其他的都是屬於林哲的私人幕僚或者說雇員。同時他采取的乃是企業式的行政模式。和傳統的官府行政模式是極為不同。當時的商貿區裡的雇員說白了就是林哲請的服務員,用來服務那些商人們的。所以對待商人們都是儘心儘力,有什麼問題立馬就主動幫你解決了。後來林哲造反稱帝,商貿區和上海縣合並後,但是新成立的上海市依舊保持著較為特殊的行政模式,首先依舊保留了商貿區時代的‘市政管理委員會’並選派五人為委員,擁有監督市政的權力,必要時候可以直接向林哲遞交彈劾市政官員的折子,同時緊急情況下,這五位市政委員一致同意的情況下。能夠臨時性的否決\推遲上海市政衙門的一些行政命令,並把該行政命令直接遞交內閣,由內閣做出最後的決斷施行與否。而這個‘市政管理委員會’,也算得上是上海以往作為經濟殖民地的一個特殊遺留產物了,本來林哲打算把他撤銷掉的,但是很多上海裡有頭有臉的商人士紳們都是出言,試圖挽留這種來之民間的監督機構,來避某些情況下上海市政府的官員們腦子發熱做出不恰當的舉動。不過以往裡的委員會裡的洋人名額卻是沒有了,五位市政管理委員會委員清一色的華人。而且都是上海地麵裡的商業大佬們,由上海的生絲商會、布業商會、錢業商會、糧油商會各推選一人,中央指派一人。不過不管是商會推選還是中央指派的,這五個人都必須是常年居住。並落籍在上海的人,同時還得年納稅達到千圓以上。比較有意思的是,現任的五位委員裡頭。嫡屬於皇室產業的企業負責人就有兩個,一個是上海紡織公司經理。這是被生絲商會推選而來的,另外一位則是皇家銀行的副行長兼任上海分公司經理。這是錢業商會推選而來的。如果不是宮務廳財務處那邊為了避嫌,估計還能再占一個名額。這邊比較獨特的政治氛圍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上海在一些具體行政措施上麵,和是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走在前麵的。比如1858年的時候,上海那邊就是出台了第一份地方性質的報業規範,正式批從官方審核上準許民間辦報,不過報紙刊登的內容都必須經過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審核,絕對不允許刊登詆毀帝國,鼓動騷亂,詆毀皇帝以及皇室的任何言論。但是好說好歹總算是正式明文規定可以辦報了,不用和以往那樣天天擔心著官府什麼時候就來查封了,要知道現在就連帝國中央都是沒有和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這能不能辦報全憑地方官員自行決定,有些地方的官員開明一些,比如上海,這樣就允許辦報。如果地方官員是個頑固保守派,比如一河之隔的通州,現任通州知州是個在正經不過的儒家老頑固了,他雖然學著一河之隔的上海搞工業,大搞機織布產業,但是他卻是對所謂的言論控製的極為嚴格,在他治下你要是敢辦報,分分鐘那些穿著黑色製服的警察就得上門抓人。除了比較獨特的政治環境外,上海當時商貿區和上海縣合並以後,原有的商貿區雇員們依舊保持著自己隻是雇員而不是官員的心態!因此你去其他地方可以遇上一個小小的科長就跟你擺官架子,但是在上海這邊,哪怕是上海市長蕭昌中麵對那些商人的時候,都得笑嗬嗬。怎麼說呢,政治待遇不一樣!你去其他地方投資,那些官員把你當肥羊,見了官員還得賠笑。但是在上海市這邊,那些官員把你當老爺,見了你得賠笑。雖然上海市的官員們這樣做顯得沒有官威之類的,但是效果卻是相當好的。1859年底的上海,和中國其他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著極大的不同,某種程度上來說到了上海,就跟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給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而這樣的上海自然引來了很多人,甚至是內閣高層官員的注意和不滿,比如說保守著稱的江道泉,他就會上海的很多事看不習慣。但是這些人不喜歡歸不喜歡,但是卻是沒有一個人敢在林哲麵前亂說話的,為什麼?因為1858年,上海一市的稅收高達一千七百萬,如果算上上海海關大約一千兩百萬的話,那麼上海區區彈丸之地,就給中央財政貢獻了兩千九百萬的稅收,比除了上海外的整個江蘇省都要多三四百萬!其工業產值占據全國工業產值的百分之九十五!中華軍是怎麼統一中國的,是靠著上海的上海的糧食,收取的稅收支撐下來的,尤其是起事之處的1856年底到1857年初這半年左右的時間,中華軍就是依靠上海這個彈丸之地的支持才拿下整個蘇南以及浙北地區的,進而奠定爭霸基業的。同時上海的很多政策理念其實都不是現任上海市市長蕭昌中製定的,而是當初林哲親自敲定的,把官員當成雇員也是林哲的理念,采用企業式的行政管理模式也是林哲一手推動的,現在的蕭昌中不過是繼續執行這些政策而已,所以內閣的那些人就算不喜歡上海,不喜歡蕭昌中,但是也沒膽子說什麼。外部的地理交通等環境,內有獨特的政治環境,這就讓上海在這個時代的中國裡爆發出來不同尋常的活力,不僅僅有諸多人帶著龐大的資金來上海辦廠做生意,同時還有很多士紳富商們到上海置辦地產家業,就算不把全家搬過來但是也會買上一棟房子當彆院。導致上海在1857年後太平軍退出江蘇、皖南等地後,上海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依舊沒有停下,而是繼續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去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總數已經是達到了八十萬,今年預計能夠突破百萬。不過也帶來很明顯的副作用,那就是上海的地價,房價的增長速度也是跟坐了火箭一樣,一棟距離黃浦江大約一千米的一棟帶花園的兩層小樓,1856年的價格大概也就千圓左右,但是現在沒有三四千圓根本拿不下來。至於外灘大道的話,那些能夠用來建辦公大樓的地皮基本都是十萬起跳,如果是外灘大道的一棟多層公寓裡的一套大約百來平方米的臨江公寓,價格都是數以萬計。基本上,這地價或放假是距離黃浦江的直線距離越近越貴,而外灘大道則是以上海市政府大樓為核心,向兩邊延伸則是逐漸便宜。最為昂貴的地段自然是那段區區千米左右,卻是彙集了上海市政府大樓,海關大樓,皇家銀行,上海紡織公司,議和洋行,信德洋行等大名鼎鼎的機構總部的原英租界沿江地段。不過就後世裡的印度城市都有貧民窯,中國的城市都有城中村一樣,這個時空裡的上海同樣有著大量的地方生活著中低收入的民眾。對於這些從外地來上海謀生的普通民眾而言,靠近外灘的一棟小洋樓一千圓還是一萬圓,那些外灘大道的公寓是一萬還是十萬都沒有任何的差彆,他們都是屬於連看一眼都是看不起的群體。這些人要麼生活在各大工廠裡的生活區,要麼就是生活在遠離黃浦江好幾公裡以外的那些廉價租房呢。遠離黃浦江的內陸地區,這裡不僅僅有著各種各樣的工廠,而在工廠的周邊還有著各種各樣的簡陋住房,大多是那些專業的房地產商人,購買了地皮後修起來的簡易房屋然後出租給那些來上海謀生的人。雖然單個租金不是很高,但是這些廉價租房修建的非常密集,區區一百平方米的地方他能夠隔出來五套,然後出租給五個家庭,而且造的都是廉價無比的房子,下雨漏水什麼的都是平常事,估計過上幾年的話,刮個台風都會被吹到。那些房地產商人們才不在乎這些呢,反正在地價越來越貴的上海,房子不值錢,地皮才是值錢的,房子刮到了在修就是了,反正地皮又刮不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