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周正 有些人鐘情的是攻關(1 / 1)

鴻緣的新書 鴻緣 968 字 2個月前

大學生,用四五年的時間學習理論知識,尤其在八十年代,理工科的大學生實踐的機會並不多。也絕少有學生會帶著問題去到學校。更可悲的是他們沿用著高中的思維,遊在題海中,最高的希望是戰勝同伴,取得高分。他們不知道的是,在基層,有太多的技術難關要攻克,而承擔這些攻關任務的是一群“大老粗”,他們中有高中學曆的就算“高人”了,周正就是這樣的一位“高人”。

雖然生長在農村,但周正小時候已經沒接觸什麼土地種植的生活了。他很小的時候跟著大人去北京周邊做過麥客,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到機械。感受到那些喝煤油的鐵家夥,有著過人的神奇力量,可以讓人省時,省力。

在海澱,大學多,科研機構多,但物理距離讓他所在的村,與這些絕緣。周正上高中時,看的科技含量最高的書,是《十萬個為什麼》,還是他坐了兩個小時的公交車,到北京圖書館去借的。家裡人,周圍的夥伴沒有誰會對這些感興趣。成年後回憶起來,他覺得當時很孤獨。

隨著行政區劃的發展,農民土地流失加快。那時候,周正都已經轉到唐山車輛段當上了工人。他不知道的是,海澱的農民有太多人經曆了時代的陣痛。有些人當起了蜂農,有些人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去了遙遠的南方。也有不少人直熬到拆遷,成了富翁。翠姑就是這樣的“富婆”。

他周正呢?其實是鑽進了一個殼。的確,車輛段有很多待解決的科研難題,這裡也有分配來的大學生。有些是來“鍍金”的,入了黨,提了乾,就回北京去了,在機械局當個小官。也有人是有一顆報國之心的,比如劉梅。

劉梅從西北工業大學畢業,分配到唐山車輛段,當工程師。從理論到實踐總會有水土不服的過程,這時候需要有人從旁相助,周正提供了這個幫助。而劉梅也給了他回報。

“你們在高中學的物理,教材是沿用蘇聯的。太陳舊了,早該淘汰了,搞科研,知識需要不斷更新。”劉梅既是發感慨,也是給周正指導。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周正開始從劉梅那裡獲取新知識,也把他多年在車輛段積累的經驗,發現的問題與劉梅交流。劉梅有一個厚厚的筆記本,一次,周正偶然發現扉頁上的一行字:造世界一流的機車。周正這一刻才明白了,人生需要有夢想。

然而,人吃五穀雜糧,無人可以免俗。尤其是那個剛剛從混亂中掙脫的年代,人們的思維還禁錮在狹小的圈子裡,思維習慣裡“鬥爭”的情愫依然亢奮。隻要看到一男一女在一起,就會有不堪的聯想。劉梅年輕,一貫要求進步,在大學就已經入黨。周正本來是農民,進廠時就有人看不起,沒想到他對小發明感興趣,走火入魔。他在係統科技賽上為車輛段贏得了榮譽,讓那些想扳倒他的人不得不閉嘴。但當他和劉梅的風言風語傳開時,這些人心中的妒意再一次塵沙泛起。

儘管周正行得端,坐得正,但謊言說了千遍,不變成真的,也讓人備受煎熬。謊言借著地震的藍光晃瞎了世人的眼睛。唐山大地震的當天,劉梅值夜班,她指引工友撤離到空曠地帶,自己卻被壓在廢墟中,而立之年溘然離世。周正是在地動山搖中呼喊著她的名字,奔跑著向她在的地方撲過去的。人們找到劉梅遺體時,也發現了一封飽含深情的信。信是寫給周正的,上麵沾滿了殷紅的血。

字裡行間都是對周正的讚美,感慨他一個沒上過大學的人,靠自學攻克了技術難關,表示周正是學習的榜樣。血跡蓋住了調查組認為關鍵的部分,周正被隔離審查了。讓他寫交代材料,他不動筆。他不能讓亡者蒙冤受屈。他很痛苦,知道調查組去北京了,他寄希望於翠姑,希望她能為自己說句話。

唐山大地震後的秋天,何姐在小院裡接待了一個調查組,一共六個人,兩個女的,四個男的。聽他們口音都是河北農村的,他們問何姐與周正感情如何,何姐被問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她想:老公不會出什麼事了吧,地震都過去這麼久了,也沒寫信報平安。

於是她急切地問:“是不是我們那位殘疾了?你們告訴我他傷到哪兒了,快帶我去看看他,我得去伺候他呀。”

調查組的六個人麵麵相覷,匆匆離開了。後來,村裡接到了段上的通知,說是給周正記過處分,保留他在車輛段的工作。

那以後,何姐拿到了小院的產權證,土地證。周正則把戶口轉到了唐山,表決心在車輛段乾到退休。周正強忍著內心的悲痛,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看書,搞攻關。他打開窗戶,望著天空中的星星,想著劉梅。那麼一個活潑,向上,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卻走得那麼慘烈。

他努力回憶劉梅說過的那些科研課題,有些是他踮著腳都夠不著的,但他努力跳起來去夠。他每周休假都回京,但他並不回家,他在圖書館看書,夜裡在長安街漫步,心裡對劉梅說著話。

當電氣化時代到來時,周正的科研取得了成果,嚴格地說,他有了平台,他成為科研攻關小組唯一一個自學成才的成員。由於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的突破,他被提拔為副廠長,主管技術。但因為和劉梅所謂的曆史遺留問題,他的入黨申請一直未被批準。

地震過去四五年了,周正多次邀請翠姑到唐山和自己一起生活,翠姑都沒有同意。他越發不想解釋什麼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