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海絲特做針線活(1 / 1)

紅字 霍桑 3210 字 3個月前

海絲特·白蘭的拘禁期結束了。牢門打開,她邁步走進陽光。對於她這顆孱弱病態的心來說,普照眾生的陽光,似乎隻是為了暴露她胸前的紅字才這般光亮。在她獨自跨出牢門門檻的第一步時,她感受到的真正痛苦,或許比之前麵描寫的遊街示眾,遭眾人指責唾罵反要難受得多。因為那時她為一種超常的神經緊張和她性格中的全部戰鬥力量所支撐,使她能夠把那種場麵變成一種慘淡的勝利。再說,這是一次個彆的、孤立的事件,在她的一生中僅此一次,因此為了對付那個場麵,她可以不惜一切,調動起在平靜的生活中多年用之不儘的生命力。而那個譴責她的法律,如同一個容貌嚴厲的巨人,其鐵腕既可消滅一個人,亦可支撐一個人;正是它當初扶持了她,幫助她挺過了示眾受辱的嚴峻考驗。但是此時,在她獨自走出獄門,開始日常生活之時,她必須用她天資中通常的力量來支持她前進,或者就此沉淪下去。她不能再向未來透支,幫她度過目前的悲痛。明天有明天的考驗,後天有後天的考驗,依此類推。每天各有各的考驗,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在當時都有難以言喻與難以忍受的痛苦。遙遠的未來的歲月步履艱辛,要她背起沉重的負擔,伴隨終身,不容丟棄。日積月累,年複一年,恥辱之上堆積起層層苦難。她將在長年累月之中,逐漸放棄她的個性,而成為布道師和道學家眾手所指的一般象征;他們以此來具體說明和體現他們關於婦女的脆弱本性與罪惡情欲的形象。他們教導純潔的年輕人好好看看她--這個胸前佩戴紅字的女人;看看她--這個有著可尊敬父母的淑女;看看她--這個有著一個今後將長成為婦人的嬰兒的母親;看看她--這個原來純潔無邪的女人,如今要把她看作罪孽的形象、罪孽的肉體和罪孽的存在。她必須帶入墳墓的恥辱,將是豎立在她墓前的唯一的墓碑。這事看來實在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既然在她麵前展現著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且在她的判決書中沒有條款規定她非留在這塊既遙遠又偏僻的、清教徒聚居的殖民地裡,她完全可以自由地回到她的出生地,或者任何其他歐洲國家,隱姓埋名,改頭換麵,以嶄新的麵貌出現,重新開始生活;或者,既然在她麵前有著通向深不可測莽莽森林的小路,那裡人民的生活習慣跟製裁她的法律格格不入,卻跟她奔放不羈的本性倒可融為一體,她也可一走了之。但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女人反把這個地方稱為她的家,留在這裡,而恰恰在這裡,她偏偏成了恥辱的典型。然而,確實存在著一種天數,一種感情,這種感情是如此之強大,使人無法抗拒,無法回避;它具有決定命運的力量,幾乎無可改變地迫使人們逗留在某個地方,像幽靈一般地出沒在那裡,因為這個地方曾經發生過給人的一生增彩添色的重大事件。而那事件的悲傷的色彩愈是濃重,人也就愈發舍不得離開那個地方。她的罪孽,她的恥辱,便是她紮在這塊土壤裡的根。她仿佛在這裡獲得了新生,比她的第一次誕生具有更強大的同化力量。這一新生把這塊對於其他移民和流浪者仍格格不入的林地,變成為海絲特·白蘭的家,雖荒涼又陰鬱,但可安身立命,苟且終生。世上彆的地方,甚至包括她度過幸福的童年和無邪的少女時期的英格蘭的鄉村,像是好久以前換下來的衣服,任由她母親去保管了。相比之下,那些地方反而成了她的異鄉客地了。把她拴在這塊土地上的鎖鏈是由鐵環製成的,深深地嵌進了她靈魂的深處,永遠也不可能斷裂。也許是--不,應該說確定無疑是--另一種感情把她留在這塊土地上,留在這條與她命運息息相關的小路上,雖然她把這種感情深藏心底,秘而不露,但一旦它像蛇那樣探頭出洞時,她就會麵無人色。在那塊土地上住著一個人,在那條小路上踩踏著他的足跡。雖然世人並不認可,但她自認與此人已結為一體,終有一天會把他們帶到末日審判的法庭前,就以那法庭變為他們舉行婚禮的聖壇,立誓共同承擔未來永無止期的報應。靈魂的誘惑者一次又一次把這個念頭塞進海絲特的腦海裡,繼而對她為之欣喜若狂的神情嘲弄一番,然後竭力要她摒棄這個念頭。對於這個念頭,她一瞥了之,便匆匆把它深藏在地窖裡。最後她終於發現並迫使自己相信,作為她繼續留在新英格蘭動機的東西,一半是真理,一半是自欺。她對自己說,這裡是她犯下罪孽的地方,這裡也就應該是她受人間懲罰的地方。或許,她這樣日複一日的受淩辱受折磨,最終會淨化她的靈魂,並造就出一個比她失去的更純潔、更神聖的靈魂,因為這正是她殉道的結果。為此,海絲特·白蘭沒有遠走高飛。在城鎮的郊外,在半島的邊緣處,但又不靠近任何彆的居民區,有一間孤零零的小茅屋。這座小茅屋原先是由一個早期的移民建造的,後來被遺棄了,因為附近的土壤十分貧瘠,不宜耕作,而且它離城較遠,使它與社會活動隔離,而當時社會活動已成為移民生活中的重要習慣。小茅屋位於海邊,朝西隔開一灣海水,與對麵森林覆蓋的小山遙遙相望。在半島上唯一生長著的一叢矮樹,非但沒有掩遮住小茅屋,反倒像是在暗示這裡有一個目標,而那個目標本身原先是情願被掩遮起來,或者至少應當被掩遮起來的。在這間孤陋的小屋裡,海絲特靠著她擁有的菲薄資產,帶著她的嬰孩,棲身營生。她的那些資產是得到一直嚴密監視她的地方長官的準允後帶來的。她的來到給這個地方立即蒙上了一層神秘的、令人疑惑不解的陰影。年幼無知的孩子們不能理解為什麼這個女人要被拒之於人類仁愛的範圍之外。他們常常躡手躡腳地挨近小屋,窺視她在小屋邊穿針走線,或佇立門旁,或在小花園裡勞作,或沿著通向城鎮的道路徐徐走來;一旦他們看清她胸前的那個紅字,就會像深怕傳染上莫名其妙的瘟疫似的飛速逃走。海絲特雖然處境孤寂,世上沒有一個朋友敢來造訪露麵,但是她卻並不缺衣少食。她習得一門好手藝,雖然這地方還不能讓她充分施展本事,但靠它也足以養活她自己和正在茁壯成長的嬰孩。這門手藝就是針線活。無論在當時或現在,它幾乎是婦女唯一力所能及的技藝。她胸前佩戴的那個刺繡得十分奇妙的字母,是她精巧而富於想象力的技藝的一個標本。甚至宮廷貴婦也會非常樂意利用這技藝來給她們的夾金銀絲的織物增添一份經人工妙手裝飾的絢麗和靈氣。確實,在這裡,清教徒的服式一般以黑色和簡樸為特點,她的那些精美的手工活兒不一定常有人來問津。不過,時代的品味對這類精美製品的要求也難免要影響到我們嚴肅的祖先們。他們自己就曾摒棄過許多似乎難以廢置的舊款式。一些公眾的典禮,如聖職加委、官吏任職,以及新政府可以對人民顯示威儀的其他種種儀式,按慣例都執行得莊嚴有序,表現得既陰森又故作炫耀。齊頸的環狀皺領、編織精美的飾帶和刺繡華麗的手套,都被認為是顯耀官吏權勢必不可少的東西;同時儘管反對奢侈的法律禁止平民百姓效法這類鋪張浪費,但是有財有勢的人仍可以隨心所欲,禁而不止。在葬禮中,無論是死者的裝裹,還是親屬誌哀穿著的黑色喪服或白色長袍上,各式各樣象征性的圖案,都時時在向像海絲特·白蘭這樣的能工巧匠提出需求。而嬰孩的服裝--當時是穿一種袍服--也為她提供了乾活掙錢的機會。沒過多久,她的針線活就漸漸地成了現在稱作的時髦款式了。不知是出於對這個苦命女子的憐憫,還是出於一種病態的好奇心,即對普普通通又無價值的東西故意抬高其身價的心理;也許出於另外一種不可捉摸的情況,就和現在一樣,有的東西有些人苦求不得,而有些人卻天賜神賦,綽然有餘;也可能因為海絲特確實填補了一個空缺,做了原先沒有人做的事。總之,不管什麼原因,反正求她做針線活的人不少,隻要她願意乾多長時間活,就有多少活可乾,收入頗豐。一些人可能為了抑製自己的虛榮心,特意在堂皇莊嚴的典禮上,穿著她這雙罪惡的手縫製的衣服。於是,她做的針線活便出現在總督的皺領上、軍人的綬帶上、牧師的領結上、嬰孩的小帽上、甚至死人的棺木裡,封閉在那裡發黴腐爛。可是唯有一種情況是在記錄裡沒有的,那就是從來沒有人來求她為新娘刺繡遮蓋在她們純潔的羞赧紅顏上的白麵紗。這一例外說明社會對她的罪孽始終疾首蹙額,深惡痛絕。海絲特除了維持生計之外彆無所求,自己過著最儉樸、最艱苦的生活,孩子的生活則稍稍寬裕些。她自己穿的是粗布做的衣裙,顏色是最暗淡的,佩戴的唯一裝飾品就是那個紅字--那是她注定非戴不可的。相反,孩子的服裝卻彆出心裁,給人一種富於想象或者可以說,充滿奇思妙想的印象。它確實給這個小女孩早已開始表現出來的那種飄逸的嫵媚增加了幾分魅力,不過它也許還會有更深一層的意義。這一點我們以後再詳談。海絲特除去打扮她的嬰孩稍有花費之外,她把全部多餘的收入用於救濟他人,而這些人並不比她生活得更淒苦,而且還時常忘恩負義地侮辱施惠於他們的人。本來她可以用很多的時間來提高自己的手藝,但她卻替窮人縫製粗布衣服。很可能她這樣做有一種懺悔的念頭,而且很可能她化這麼多時間做這些粗活,她要主動放棄許多閒情樂趣。在她的天性裡,有一種豐富的、肉感的、東方人的特質--一種追求豔麗華美的趣味。但這種情趣在她的全部生活中,除了在她那精美的針線活裡可以顯露一下外,已無處可施展了。婦女從針線的勞作中所獲得的樂趣對於男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對於海絲特·白蘭來說,它可能是抒發她生活激情的一種方式,以從中得到一些慰藉。但是她把它跟其它歡樂一樣看作是種罪孽。這種把良心跟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摻和在一起的病態心理,恐怕並不能說明其真心實意的悔改之情,在內心深處可能還有某種大可懷疑、十分錯誤的東西。海絲特·白蘭就以這樣的方式在世上有了一個扮演的角色。由於她生性堅強,手藝出眾,雖然世人讓她帶上一個標誌,對於一個婦女來說,它比之烙在該隱額頭上的印記還要難以忍受,但社會不能徹底摒棄她。然而,在她與社會的一切交往中,沒有一件事使她感到她是屬於那個社會的。凡是跟她有過接觸的人,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甚至他們的沉默不言,都暗示或常常明確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她是被社會排斥在外的,孤苦伶仃,仿佛居住在另一個世界裡,用不同於其他人的器官和感覺來與自然交流。她對塵世間的利害關係超然置之,但它們又近在身邊,難以擺脫,恰似一個重返故宅的幽靈,你不再能見到它或觸摸到它,不能跟家人共歡樂同悲泣,如果它流露出不該流露的同情,也隻是引起恐懼與可怕的厭惡。事實上,這些情緒以及最辛辣的嘲諷似乎是她留在公眾心目中的唯一的一份東西。那個時代不是一個感情細膩的時代。雖然她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一刻也不敢忘記,但是人們還是常常十分粗野地觸碰她最嫩弱的地方,使她感受到一陣陣新的劇痛,把她的處境生動地展現在她的自我意識裡。如前所述,她竭力接濟的那些窮人,時常辱罵向他們伸出的援助之手。同樣,她因乾活的需要出入於一些顯要富貴人家,那裡的夫人太太也慣於把苦汁滴進她的心裡。有時她們采用冷言冷語,惡意傷人的策略,女人用此策略能夠把瑣碎小事調製出微妙的毒藥來;有時她們就用粗鄙的語言攻擊她毫無防範的心靈,猶如在潰爛的創口上再擊一拳。海絲特經受過長期的磨練,已鍛煉成鋼,對於這些攻擊不予理會,隻是在她蒼白的麵頰上不可遏製地泛起一陣紅暈,然後潛入自己的內心深處。她忍氣吞聲--一個真正的殉道者--但她不準自己為敵人祈禱,因為儘管她寬恕為懷,卻怕祝福之詞會不由自主地變成對他們的詛咒。清教徒法庭十分狡黠詭譎,給她設計的那種永不休止,永遠有效的懲罰確實每時每刻,以各色各樣的方式使她感受到無窮無儘的悸痛。牧師們會在街上停步,對她勸誡一番,結果招來一群人圍著這個可憐的、罪孽深重的女子蹙眉獰笑。如果她去教堂,滿心以為自己會分享眾生之父在安息日的微笑時,她往往會不幸地發現她自己就是講道的內容。她對孩子們漸生畏懼,因為他們從父母那裡接受了一種模模糊糊的概念,認為這個在街上悄悄行走、無人陪伴(除了一個孩子)、鬱鬱寡歡的婦女,身上一定有什麼駭人之處。因此,他們先讓她過去,然後遠遠地追隨著她,尖聲叫喊。那些話在他們心裡本來沒有什麼明確的含義,隻是無意識地脫口而出,可她聽來卻同樣可怕。這似乎是在說她的恥辱已廣為傳播,天地宇宙間萬物無不知曉。但是無論樹葉的竊竊私語,議論她的隱私,夏日的微風絮絮叼叼,傳送她的醜聞,冬日的朔風勁吹狂吼,該隱:亞當和夏娃的長子,據《舊約·創世紀》,他因妒嫉而殺死弟弟亞伯。厲聲嗬斥她,也不可能給她帶來比這更深刻的痛苦。她感受到的另一種特殊的痛苦是陌生人的凝視。當陌生人好奇地瞧著那個紅字時--沒有人不這樣做的--他們再次把它烙進了海絲特的靈魂,所以她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要用手捂住那個象征符號,然而又每每克製住自己不去捂它。其實,熟人的眼神照樣叫她備受痛苦。那冷冷的不以為奇的眼光叫人無地自容。總而言之,海絲特·白蘭自始至終無處不感受到被人注視那個記號的痛楚。那塊創傷永不會結疤;相反,隨著逐日的折磨似乎變得益發敏感了。但是,有的時候,那是好多天,甚至好幾個月才有那麼一次,她感到有一雙眼睛--一個人的眼睛--注視著她那個恥辱的烙櫻它像是給了她片刻的慰藉,仿佛分去了她一半的痛苦。然而,下一個瞬間,痛楚又湧回心頭,帶來更深刻的刺痛,因為,在那簡短的會見中,她重新犯了罪。難道是海絲特獨自一人犯罪嗎?由於她奇特、孤寂和痛苦的生活經曆,她的心智神態多少受到了影響;假如她的精神和思想素質再軟弱些的話,受的影響會更厲害。她邁著孤獨的腳步,在這個隻是表麵上跟她發生聯係的狹小天地裡躑躅徘徊。海絲特不時地仿佛覺得--如果全然出於幻覺,那麼其潛在的力量也是無法抗拒的--她身上的那個紅字賦予了她一個新的知覺。她戰戰兢兢不敢相信,卻又不得不相信,那個字母使她對彆人心裡隱藏的罪孽有了惻隱之心。她對由此帶來的啟示誠惶誠恐。那麼是些什麼啟示呢?它們無非是那個邪惡的天使對她散布的流言蜚語。除此之外,還可能是什麼呢?他很想說服這個還在苦苦掙紮,還未完全成為他犧牲品的女人相信:貞潔的外表隻是一種騙人的偽裝;要是把各處的真實情況都兜漏出來,那麼許多人的胸前就該像海絲特一樣佩上閃亮的紅字。海絲特是否必須把這些既含糊不清,又清晰明白的暗示當作真理來接受呢?在她全部不幸的經驗中,再沒有彆的東西比這種知覺更可怕難受的了。這種感覺不顧場合,不合時宜,大不敬地襲上心頭,使她既驚訝不安,又困惑不解。偶爾,她走近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或地方長官,她胸前的紅色恥辱會感應到一種同病相憐的悸動。而這些人可都是虔誠和正義的榜樣,在那個崇尚古風的時代,人們對他們景仰備至,敬奉為人間天使啊!此時,海絲特會自言自語道:"眼前是什麼凶神惡煞?"當她勉強抬起眼睛瞧時,在她的眼界裡,沒有其他人影,隻有那個現世聖人的身形!還有的時候,當她遇到某位一臉聖潔的太太時,心中便會油然生出一種神秘的姐妹之情,而那位太太卻是有口皆碑,公認為一生玉潔冰清。可是,這些太太胸中未見到陽光的冰雪與海絲特·白蘭胸前的灼熱逼人的恥辱,這二者之間又有什麼共同之處呢?再有一次,她像觸電一般全身為之一驚,仿佛有人在提醒她:"瞧,海絲特,這位可是你的同夥啊!"待她抬頭一看,她看到的是一雙少女的眼睛,羞怯地瞟了一眼她的紅字,然後匆匆躲開,雙頰上泛起一陣淡淡的、冰冷的紅暈,仿佛她的貞潔給這瞬間的一瞥玷汙了。啊,惡魔,以那個符號為護符的惡魔,你為什麼不在年輕人或老年人身上給這個可憐的罪人留下一點值得尊敬的東西?--像這樣的喪失信仰從來都是罪惡最悲慘的結果之一。不過,海絲特·白蘭還在努力讓自己相信活在世上的人中間誰也沒有像她自己那樣罪孽深重,承認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她,這個因自身的脆弱和男人的無情法律而成為可憐犧牲品的人,還沒有完全墮落。在那些鬱鬱寡歡的古老年代裡,凡夫俗子總愛給他們感興趣的子虛烏有的事添上一層離奇恐怖的色彩。他們就此杜撰了一篇關於紅字的故事,我們很可以據此編寫成一個駭人聽聞的傳說。他們曾經斷言那個象征性的標誌不單單是在人間染缸裡出來的紅布,而且還是用煉獄之火燒紅了的,所以每當海絲特·白蘭夜間在外走路時,可以看見那紅字閃閃發光,光芒四射。我們必須說那個深深烙在海絲特胸膛裡的紅字也許在有關它的傳說裡所包含的真理要比不輕信的現代人願意承認的真理多得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