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尺度(Das Maβ)(1 / 1)

小邏輯 黑格爾 1919 字 3個月前

§107尺度是有質的定量,尺度最初作為一個直接性的東西,就是定量,是具有特定存在或質的定量。附釋:尺度既是質與量的統一,因而也同時是完成了的存在。當我們最初說到存在時,它顯得是完全抽象而無規定性的東西;但存在本質上即在於規定其自己本身,它是在尺度中達到其完成的規定性的。尺度,正如其他各階段的存在,也可被認作對於“絕對”的一個定義。因此有人便說,上帝是萬物之尺度。這種直觀也是構成許多古代希伯來頌詩的基調,這些頌詩大體上認為上帝的光榮即在於他能賦予一切事物以尺度——賦予海洋與大陸、河流與山嶽,以及各式各樣的植物與動物以尺度。在希臘人的宗教意識裡,尺度的神聖性,特彆是社會倫理方麵的神聖性,便被想象為同一個司公正複仇之納美西斯(Nemesis)女神相聯係。在這個觀念裡包含有一個一般的信念,即舉凡一切人世間的事物——財富、榮譽、權力、甚至快樂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這尺度就會招致沉淪和毀滅。即在客觀世界裡也有尺度可尋。在自然界裡我們首先看見許多存在,其主要的內容都是尺度構成。例如太陽係即是如此,太陽係我們一般地可以看成是有自由尺度的世界。如果我們進一步去觀察無機的自然,在這裡尺度便似乎退到背後去了,因為我們時常看到無機物的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彼此顯得好象互不相乾。例如一塊崖石或一條河流,它的質與一定的量並沒有聯係。但即就這些無機物而論,若細加考察,也不是完全沒有尺度的。因為河裡的水和構成崖石的各個組成部分,若加以化學的分析,便可以看出,它們的質是受它們所包含的原素之量的比例所製約的。而在有機的自然裡,尺度就更為顯著,可為吾人所直接察覺到。不同類的植物和動物,就全體而論,並就其各部分而論,皆有某種尺度,不過尚須注意,即那些比較不完全的或比較接近無機物的有機產物,由於它們的尺度不大分明,與較高級的有機物也有部分的差彆。譬如,在化石中我們發現有所謂帆螺殼(Am-monshoBrner),其尺度之分明,隻有用顯微鏡才可認識,而許多彆的化石,其尺度之大有如一車輪。同樣的尺度不分明的現象,也表現在許多處於有機物形成的低級階段的植物中,例如鳳凰草。§108就尺度隻是質與量的直接的統一而言,兩者間的差彆也同樣表現為直接形式。於是質與量的關係便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的關係就是:那特殊的定量隻是一單純的定量,而那特殊的定在雖是能增減的,而不致因此便取消了尺度,尺度在這裡即是一種規則。第二種可能的關係則是:定量的變化也是質的變化。附釋:尺度中出現的質與量的同一,最初隻是潛在的,尚未顯明地實現出來。這就是說,這兩個在尺度中統一起來的範疇,每一個都各要求其獨立的效用。因此一方麵定在的量的規定可以改變,而不致影響它的質,但同時另一方麵這種不影響質的量之增減也有其限度,一超出其限度,就會引起質的改變。例如:水的溫度最初是不影響水的液體性的。但液體性的水的溫度之增加或減少,就會達到這樣的一個點,在這一點上,這水的聚合狀態就會發生質的變化,這水一方麵會變成蒸氣,另一方麵會變成冰。當量的變化發生時,最初好象是完全無足重輕似的,但後麵卻潛藏著彆的東西,這表麵上無足重輕的量的變化,好象是一種機巧,憑借這種機巧去抓住質〔引起質的變化〕。這裡包含的尺度的兩種矛盾說法(antinomie),古希臘哲學家已在不同形式下加以說明了。例如,問一粒麥是否可以形成一堆麥,又如問從馬尾上拔去一根毛,是否可以形成一禿的馬尾?當我們最初想到量的性質,以量為存在的外在的不相乾的規定性時,我們自會傾向於對這兩個問題予以否定的答複。但是我們也須承認,這種看來好象不相乾的量的增減也有其限度,隻要最後一達到這極點,則繼續再加一粒麥就可形成一堆麥,繼續再拔一根毛,就可產生一禿的馬尾。這些例子和一個農民的故事其有相同處:據說有一農夫,當他看見他的驢子拖著東西愉快地行走時,他繼續一兩一兩地不斷增加它的負擔,直到後來,這驢子擔負不起這重量而倒下了。如果我們隻是把這些例子輕易地解釋為學究式的玩笑,那就會陷於嚴重的錯誤,因為它們事實上涉及到思想,而且對於思想的性質有所認識,於實際生活,特彆是對倫理關係也異常重要。例如,就用錢而論,在某種範圍內,多用或少用,並不關緊要。但是由於每當在特殊情況下所規定的應該用錢的尺度,一經超過,用得太多,或用得太少,就會引起質的改變,(有如上麵例子中所說的由於水的不同的溫度而引起的質的變化一樣。)而原來可以認作節儉的行為,就會變成奢侈或吝嗇了。同樣的原則也可應用到政治方麵。在某種限度內,一個國家的憲法可以認為既獨立於又依賴於領土的大小,居民的多少,以及其他量的規定。譬如,當我們討論一個具有一萬平方英裡領土及四百萬人口的國家時,我們無庸遲疑即可承認幾平方英裡的領土或幾千人口的增減,對於這個國家的憲法決不會有重大的影響。但反之,我們必不可忘記,當國家的麵積或人口不斷地增加或減少,達到某一點時,除開彆的情形不論,隻是由於這種量的變化,就會使得憲法的質不能不改變。瑞士一小邦的憲法決不適宜於一個大帝國,同樣羅馬帝國的憲法如果移置於德國一小城,也不會適合。§109就質與量的第二種可能的關係而言,所謂“無尺度”(Das Ma-βlose),就是一個尺度〔質量統一體〕由於其量的性質而超出其質的規定性。不過這第二種量的關係,與第一種質量統一體的關係相比,雖說是無尺度,但仍然是具有質的,因此無尺度仍然同樣是一種尺度〔或質量統一體〕。這兩種過渡,由質過渡到定量,由定量複過渡到質,可以表象為無限進展,表象為尺度揚棄其自身為無尺度,而又恢複其自身為尺度的無限進展過程。附釋:有如我們曾經看見過的那樣,量不僅是能夠變化的,即能夠增減的,而且一般又是一個不斷地超出其自身的傾向。量的這種超出自身的傾向,甚至在尺度中,也同樣保持著。但如果某一質量統一體或尺度中的量超出了某種界限,則和它相應的質也就隨之被揚棄了。但這裡所否定的並不是一般的質,而隻是這種特定的質,這一特定的質立刻就被另一特定的質所代替。質量統一體〔尺度〕的這種變化的過程,即不斷地交替著先由單純的量變,然後由量變轉化為質變的過程,我們可以用交錯線(Knotenline)作為比喻來幫助了解。象這樣的交錯線,我們首先可以在自然裡看見,它具有不同的形式。前麵已經提到水由於溫度的增減而表現出質的不同的聚合狀態。金屬的氧化程度不同,也表現出同樣的情形。音調的差彆也可認為是在尺度〔質量統一體〕變化過程中發生的,由最初單純的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過程的一個例證。§110事實上這裡所發生的,隻是仍然屬於尺度本身的直接性被揚棄的過程。在尺度裡,質和量本身最初隻是直接的,而尺度隻是它們的相對的同一性。但在“無尺度”裡,尺度顯得是被揚棄了;然而無尺度雖說是尺度的否定,其本身卻仍然是質量的統一體,所以即在無尺度裡,尺度仍然隻是和它自身相結合。§111無限,作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除了包含“有”與“無”、某物與彆物等抽象的方麵而外,現在是以質與量為其兩個方麵。而質與量(a)首先由質過渡到量(§98),其次由量過渡到質(§105),因此兩者都被表明為否定的東西。(b)但在兩者的統一(亦即尺度)裡,它們最初是有區彆的,這一方麵隻是以另一方麵為中介才可區彆開的。(c)在這種統一體的直接性被揚棄了之後,它的潛在性就發揮出來作為簡單的自身聯係,而這種聯係就包含著被揚棄了的一般存在及其各個形式在自身內。——存在或直接性,通過自身否定,以自身為中介和自己與自己本身相聯係,因而正是經曆了中介過程,在這一過程裡,存在和直接性複揚棄其自身而回複到自身聯係或直接性,這就是本質。附釋:尺度的進程並不僅是無窮進展的壞的無限無止境地采取由質過渡到量,由量過渡到質的形式,而是同時又在其對方裡與自身結合的真的無限。質與量在尺度裡最初是作為某物與彆物而處於互相對立的地位。但質潛在地就是量,反之,量潛在地也即是質。所以當兩者在尺度的發展過程裡互相過渡到對方時,這兩個規定的每一個都隻是回複到它已經潛在地是那樣的東西。於是我們現在便得到其規定被否定了的、一般地被揚棄了的存在,這就是本質。在尺度中潛在地已經包含本質;尺度的發展過程隻在於將它所包含的潛在的東西實現出來。——普通意識認為事物是存在著的,並且依據質、量和尺度等範疇去考察事物。但這些直接的範疇證實其自身並不是固定的,而在過渡中的,本質就是它們矛盾進展(Dialektik)的結果。在本質裡,各範疇已不複過渡,而隻是相互聯係。在存在裡,聯係的形式隻是我們的反思;反之,在本質階段裡,聯係則是本質自己特有的規定。在存在的範圍裡,當某物成為彆物時,從而某物便消逝了。但在本質裡,卻不是如此。在這裡,我們沒有真正的彆物或對方,而隻有差異,一個東西與它的對方的聯係。所以本質的過渡同時並不是過渡。因為在由差異的東西過渡到差異的東西裡,差異的東西並未消逝,而是仍然停留在它們的聯係裡。譬如,當我們說有與無時,“有”是獨立的,而“無”也同樣是獨立的。但肯定與否定的關係便完全與此不同。誠然,它們具有“有”和“無”的特性。但單就肯定自身而言,實毫無意義;它是完全和否定相對待、相聯係的。否定的性質也是這樣。在存在的範圍裡,各範疇之間的聯係隻是潛在的,反之,在本質裡,各範疇之間的聯係便明顯地設定起來了。一般說來,這就是存在的形式與本質的形式的區彆。在存在裡,一切都是直接的,反之,在本質裡,一切都是相對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