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拾五章 民國範與被代表(續)(1 / 1)

ps:不好意思,因為十一寫得稿子有些粗糙,剛改好!感謝讀者大大“q76”、“韻南”、“鼎盛中華”、“流氓大漢”、“一堆堆石頭”、“悲劇的鷹”、“共和國”、“wekiku”送給天堂禮物,謝謝大家!感謝讀者大大“飛飛123321”打賞天堂100縱橫幣、讀者大大“zhou”打賞天堂366縱橫幣、讀者大大“jingmu”打賞888縱橫幣,最後感謝讀者大大“wanglg”投給天堂一張月票o(n_n)o哈哈~“問題大了!”老mao說道,“既然教授待遇如此優厚,大學經費也相對充足,為什麼就建不起一個科技實驗室?難道僅僅是因為實驗設備貴嗎,王凡啊,現在是1943年,要知道20年前,也就是20~30年代,那時候的科技水平和實驗設備並不是貴到我們無法承受!”“那究竟是為什麼?”王凡問道。“真正的原因是炎黃民國剛建國那會兒,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炎黃各所大學裡,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比例極度不平衡——學習文法藝術的文科生獨占鼇頭,占到了學生總數的90%以上,很難想象吧!”老mao說出了一個讓王凡震驚的數字。“90%!?這怎麼可能?”王凡聽到如此離譜的比例,不禁吃驚的問道。“很遺憾,這就是事實。那時候在大學裡攻讀工科、農科的學生寥寥無幾,連商科都沒有什麼人,同時國內能講這些課程的教授也很少。隻有醫科稍微強一點,但也好得有限。主位麵後世以“理科第一”而聞名全國的清華大學,其大學老師在20~30年代的教學內容也還是以政法、文學和神學為主,每年的理科畢業生從來都不超過100人!”老mao繼續說道。“國家領導階層難道就看不出來這樣的弊端嗎?”王凡覺得他們既然可以登上一個國家的頂峰,就不可能是真傻子,他們也許有時候故意裝傻,但是絕不可能是真無知,畢竟過去能登上高位的多是精英階層,他們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享用最好的資源,擁有最開闊的眼界。“這個我知道。”劉少qi接話道,“我曾經研究過一段時間,發現當初學習理工科麵臨著內困外焦兩重困難,一方麵是國內這方麵的老師太少,如果你真想學一點實用的先進技術,就隻能到國外去留學。而且在學成之後,歸國後也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隻能留在海外謀生。咱們國家的工業底子實在是太落後,歸國的工程師和科學家除非是自己辦廠創業,否則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相較那些海歸的文科從業者)。另一方麵,也是尤為重要的一方麵,在傳統上,炎黃曆史上就是一個由文官統治的國度。而所謂的文官,在很多時候就是文化人的另一副麵孔。仔細想想在炎黃的古代曆史上,那些知名的文人墨客無論是否出仕,總是與統治階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所以,在封建科舉體製之下的高等教育,例如“國子監”、“太學”之類,其實就是高級官僚的專門培養機構。而北大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同樣也是如此。曆史上,眾多炎黃文人讀的是聖賢書,出言必說仁義道德,號稱以天下為己任,其實早已遠離社會實際生產很多年了,都喜歡宅在書齋裡做學問,極度輕視體力勞動和現實建設。同樣的道理,在民國初年,那些北洋軍閥之所以對待大學校園裡的師生們十分客氣,也不全是因為他們自身就思想進步、重視教育,而恰恰相反——在他們的腦子裡,依然延續著過去封建王朝的舊思維,普遍把北平城的那些大學,看成是“太學”、“國子監”之類的高級官僚預備隊,自然要待遇優厚,態度客氣。”老mao補充道。“也可以這麼理解,炎黃古代也好,民國時期也罷,掌握話語權的學者和底層民眾是生活在兩個不同世界的,王國維評論所謂曆史,不過是帝王將相家譜,可謂一語中的。套用你所在的後世話說,底層民眾在民國時期‘被代表了’!”周恩i又說道。“所以民國實際上是割裂的,在動蕩歲月之中,一方麵有著遍地的文盲和失學兒童,整片空白的民族工業,另一方麵,許多充滿了“民國範兒”的大師們,心安理得地揮霍著僅有的一點兒教育經費,悠然自得地研究著曆史、哲學、書畫藝術之類缺乏實際意義的“傳統國學”,或者翻譯一些西方文學名著,卻對落後愚昧的民國百姓視而不見,還自詡為國家柱石、社會脊梁。但非常可悲的是,一旦國家安定,生活水平提高,百姓自然有提升文學、教育等素質教養的內在追求,那時候接受書本信息的,又恰恰多是這些‘大師’翻譯過來的,幾乎可以預見的,敬佩、憧憬、羨慕等等就都來了,至於在這些之前的溫飽、生活等基本需求,都被當作國家社會理所應當提供的了。不過提供這些生產生活物資的基層生產者如農民、工人、科學家等等,則又被忽視到曆史的塵埃中了!”老mao總結道。“陳果夫你知道吧,1932年他任職禿頭黨國民政府的教育部長,當年5月份他提出《改革教育方案》,試圖扭轉這種文科生過剩而理科生匱乏的荒誕局麵,但是卻因此鬨得教育界一片嘩然,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修改了幾次才勉強通過。並且雖然通過了,但是直到抗戰前夕,國難當頭時,全炎黃還是有70%的大學生在讀文科。而剩下的30%大學生當中,大部分讀的又是醫科或商科。真正在現代戰爭中最能夠發揮用途,指導工人搞兵工廠、維修廠和建設戰備公路的專業工程師,卻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幾個,而搬遷到“西南聯大”的大師們,最多也隻能在報刊上發表幾篇支持抗戰的“精神補給”。總之,在民國大學先生的圈子裡,缺乏一般意義上的現代化建設所急需的技術人才,像後世袁隆平那樣可以讓人吃飽飯的農科專家就更不要提了!”周恩i接話道。“你帶來的資料,我們有時間就翻看,很有意思也很受啟發。”劉少qi繼續說道:“建國後,主位麵的炎黃之所以要號召全世界炎黃兒女回來建設祖國,其實是因為當時炎黃民族最優秀的理科人才,有很大一部分都散落在國外。而在國內的大學裡,卻隻能找到一群學文科的國學大師,真正的工程技術專家寥寥無幾。那些資料裡,有一份1930年的統計,在河北清苑縣11個村2000多戶人家上萬口人之中,總共隻有自行車7輛、手電筒6個、熱水瓶2個,而收音機則是一台都沒有。等到了1949年我們建國時,炎黃仍然是一個純粹的農業國,全國鋼鐵產量隻有15萬噸,,因此鄉下的普通人家裡很少見到鋼鐵製品,農具往往隻在最關鍵部位包上一層鐵,獨輪車的車輪是木頭的,富人的馬車才有包鐵輪子。家裡的水桶是木頭的,水瓢就是一個大葫蘆一剖兩半。買一把菜刀就能讓一戶農民掏空一年時間節省下來的積蓄。如果沒有王凡你的出現,我們哪怕打下了天下,需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這點上我們非常感謝你,謝謝!!”“確實,真心感謝你,王凡!”老mao接著說道。“謝謝!”周總也說道。“彆,彆,我也是純靠運氣而已。對了,民國年間上海怎麼樣?聽說很繁華?”王凡有些不好意思,趕緊轉移話題。“上海啊,隻能說很怪!你不是問上海紡織女工一個月能掙30多塊大洋的收入嗎?嗬嗬,這個我們不好直接否定。但是我猜測那個女工應該是高級技工,即教授其他新女工的師傅,這種崗位一般隻聘用3個月時間,屬於乾不長的短工。第二種可能就是發放的是金圓券,那個貶值的速度你也知道。據我們的情報係統得知,在上海,剛剛招募進廠的紡紗女工,每日薪水是三毛錢,一個月也才9塊大洋。而技術很熟練的老工人,大概也就是14個銀元的月薪。畢竟魯迅家的女傭在包吃包住之餘,月薪才3塊大洋!”劉少qi接話道:“而且明麵上規定的工資,實際上往往隻有很少一部分能落到工人手中,因為中間扒皮的黑幫惡棍極多,而且個個凶狠異常。二十年代初,上海飛星人力車公司實行定額薪水,每位車夫每日四角錢,月薪12元。但車夫每天真正到手的隻有一角五分,連喝稀飯都不夠,剩下一大半都被有幫派背景的工頭克扣了。”“除了工錢,底層百姓住的條件很差也不說了,單說一說上海那些小資的生活成本,我給你舉個抗戰前的例子:生活在上海的一對小資夫妻,男的政法大學畢業,在上海某禿頭黨機關做小職員;女的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畢業,專職做家庭主婦,生了4個孩子。在那時的上海,一般公司職員的月薪大約是20銀元左右,而這位當丈夫的卻有60元月薪,很不錯了。但是,由於上海的物價高昂,房價更是北京的數倍,雖然這位男士已經很能掙錢,但是他們夫妻的日子依然很窘迫——租不起一整間公寓,一家六口人隻得住在半間公寓裡,中間用木板與鄰居隔開,平攤下來大約20個平方米。而這半間公寓,每月房租13元,後來漲到了20元,每個月還要收10塊大洋的水電費。光是這兩樣,這個家的收入就要去一半,剩下的錢用來吃飯和給小孩買西洋奶粉,就已經用得精光,因而結婚八年了基本沒存下錢。所以說,你口中後世那些對民國瘋狂崇拜的文人,除了極少部分真是憂國憂民外,我認為絕大多數,既不看民國時期的國民實際生活情況,也不看國民時期的經濟統計數據,隻是有選擇有意識的,關注那些少數精英們詩情畫意的優雅生活而已。”周恩i補充道。“我明白了~~”王凡點了點頭,回答道。深夜,躺在床上的王凡輾轉反側,睡不著覺。“還在想‘民國範’的事情?”雅迪問道。“是!”“彆太勞心了,我覺得用後世網上的一句話,形容你國家建國前與建國後比較貼切。”雅迪說道。“什麼話?”“當某人出生的時候,這個國家被視作一個美麗而羸弱的女人,隻要喜歡,誰都可以上她的床,當某人離世的時候,至少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輕言對炎黃開戰的話題了!”雅迪淡淡的說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