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朝之上,市井傳言竟然終於被證實,晏殊領頭兩府三衙一乾官員聯名上奏趙禎,舉薦蘇錦進入中樞;晏殊竟然提出讓賢於蘇錦,搞得杜衍也不得不假意要讓出樞密使之位。蘇錦當然知道這是他們的客氣,雖然自己有可能進入中樞,但要想一步登天成為樞密使或者宰相,那不過是說說而已,即便是他們真心實意,趙禎也不會同意,宰執之臣可不是光有功勞就可以,他必須是舉足輕重進退練達之人,自己目前還不夠資格。果不其然,在蘇錦自謙表示自己資曆尚淺不堪重任之後,趙禎理所當然的駁回晏殊等人讓賢的奏議,但卻當即宣布任命蘇錦為以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也就是說蘇錦擁有了政事堂副宰相、樞密院副使、再加上戰前任命的三司副使的三重身份,在政務、軍事、財政上都有了發言權。隻不過政軍經三個副職看似風光無比,卻無一有決定權,風光之外,倒有些小尷尬,但足可見趙禎對蘇錦這一回是真的看重;身兼政軍經三處要職,這是大宋開國以來第一人,更何況此人隻有二十一歲,入仕才五年,這已經足以讓世人津津樂道,驚歎紛紛了。朝堂之上,對於夏遼戰後的格局,群臣各抒己見作了一番討論,這樣的討論在之前已經進行過多次,意見也基本上趨於統一,但蘇錦不在場,這種討論多少有些不夠分量,如今當事人到來,討論才有了定下決策的基調。宰相晏殊將多日來堂上堂下討論的結果敘述了一遍,朝廷上下的態度相當的明朗,大家都認為,夏遼大戰之後,兩國元氣大傷,短時期內將再無啟釁之心,趁此機會,朝廷上下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南方平叛儂智高的征討上。儂智高占據高山密林之利,跟狄青周旋了近半年,朝廷的目光對準的是北方戰局,對於討伐小小蠻族的戰役顯然不太上心,以至於官兵連敗,讓儂智高氣焰陡漲,借此夏遼兩國兩虎踞俱傷之際,朝廷可抽調西北東北兩處駐防軍隊南下,掃除儂智高之患。蘇錦聽了晏殊的敘述,感到有些意外;狄青的能力毋庸置疑,之所以久久不能竟功,恐怕最終還是物資和兵力供應不足的緣故,狄青南下平叛的主力還是廣南左近州府的廂兵,南方升平日久,雖是邊陲,但與之接壤的南夷、交趾等國均是大宋屬國,朝廷自然沒有必要花費巨資將西南諸州的廂軍加強訓練和裝備,狄青再有本事,帶著一群不能打仗的烏合之眾也是勉為其難。蘇錦當然同意增兵廣南,但他卻絕不同意從西北和東北兩地撤兵,因為他對當前的格局有著和眾人略微不同的見解;當趙禎點名詢問的時候,蘇錦便坦言相告了。“皇上,諸位大人,西南增兵卻為當務之急,除了增兵還要有充足物資的供應,儂智高占據地利,又熟悉地形,或許當地的夷族還會暗中支持他,我們必須給狄青將軍足夠的支持,才能助他平叛;我個人表個態,這次我援助夏國的五千桶火油並未派上用場,已經被我儘數帶回西北,我會即刻命人將這批火油命人運抵南方,南方山林頗多,或許會派上用場。”眾人暗暗吐舌,蘇錦財大氣粗,五千桶火油從何而來不得而知,但這五千桶火油的價值便值百萬之巨,蘇錦說送就送,眉頭不皺一下,果然是在西北經營數年,已經肥的流油了。趙禎微笑頷首道:“蘇愛卿想的很周到,火油是你自己出資提煉,此刻能傾其所有支援朝廷平叛,此不計私利之行為,當為楷模;朝廷雖無餘力給你錢銀上的回報,但你的這個功勞,朕在心裡給你記上一筆。”蘇錦道:“國家大事和個人的私利想必,自然是以國為重,大宋不能升平,個人何來榮耀?況且這批火油也是原本打算用在遼夏之戰上,能保留下來,已經頗為讓我意外了;朝廷也要在各方麵給予狄將軍支持,但我卻認為從西北和東北邊境抽調兵馬南下之舉有些不妥。”趙禎皺眉道:“哦?如今西北屯兵二十萬,東北霸州前線亦有二十五萬駐軍,在目前的局勢下,似乎不必要這麼多的兵馬駐守吧。”蘇錦道:“臣隻能說,一切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沒錯,這次遼夏損失巨大,兩國大戰死傷總數超過四十萬,大傷兩國元氣,但據此便得出兩國已無威脅的推斷,顯得有些倉促了;新年前後,臣閉門謝客的同時,也將形勢做了一番分析,回想此戰前後的種種,臣承認之前對夏遼兩國的判斷有所偏頗,夏遼兩國能在百餘年間與我大宋相抗衡,且漸有壓製我大宋之勢,並非是偶然。”趙禎挑眉道:“哦?蘇愛卿說說看,聽你的話意,倒是對夏遼有些敬佩之意。”蘇錦點頭道:“沒錯,臣確實對他們有了敬意,敬意的背後便是懼意,換言之,我有些害怕這黨項和契丹這兩族人。”群臣嗡嗡議論,有人驚愕,有人思索,有人不以為然,在大宋策略成功不死一兵一卒的情形下,引得兩國互鬥,傷亡數十萬人的今日,蘇錦說出這麼一番話來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此一時彼一時,如果是幾年前蘇錦這麼說話,當庭便有大臣立即反駁他,此刻的蘇錦已經是中樞重臣,他說的話分量已經大大的不同,群臣除了意外,更想知道的是這位如日中天的蘇大人這麼說的理由何在。“朕還是頭一次從你口中聽到這樣的話來,在朕的印象中,你似乎什麼都不怕,你說說你的理由。”趙禎笑道。蘇錦道:“無畏是因為無知,臣以前對夏遼兩國的認知僅存於表麵上,和夏人打交道也僅限於渭州一戰,和遼人的交道除了和遼使有過一番交鋒之外便為空白;但這一次臣正麵和遼夏大軍接觸,所獲良多;此番驅狼吞虎之計的成功乃是得益於時機的適合,遼人決策失誤,想利用我大宋對於夏人的仇恨而達到他們的目的,這才被我們抓住機會;而夏人之所以願意合作,是因為他們到了滅國的邊緣,不得不和我們聯手,事實上我大宋這一回從實際的效果上達到了坐山觀虎鬥的目的,但從心理上已經拉到了兩國極大的仇恨,這一點皇上和諸位大人應該明白。”趙禎垂頭思索,群臣也交頭接耳的議論起來。蘇錦道:“古言‘以史為鑒’,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魏國的實力最大,但蜀國和吳國在魏國未顯示咄咄攻勢之前並未聯合,當魏國足以滅掉其任何一國的時候,蜀吳兩國便緊密合作聯合抗魏,全然不顧兩國之間曾有多重利益衝突和嫌隙,那是因為生死存亡之際,什麼樣的過節都可以拋下;反觀如今,遼夏兩國這場大戰是在極不情願的情形下發生的,若不是我大宋脅迫,夏國絕不肯受驅使與遼人決一死戰;如果我們一廂情願的認為,這兩國將成世代死敵,那就大錯特錯了,在目前的情形下你,我們更要防備兩國的秘密聯手,我們可以陰彆人,彆人也可以陰我們。”群臣無聲,趙禎也皺眉無語,杜衍忍不住道:“蘇大人,沒你說的那麼嚴重吧,兩國受創如此嚴重,即便是有心,恐也無力進攻吧?”蘇錦搖頭道:“不可大意啊,我得到的消息是,夏人在大戰之後,立即將大軍調往南方,會州宥州兩地的兵力從戰前的十萬人反倒增加到了二十萬人,這如何解釋?按理來說,遼夏大戰之後,夏國為了防備遼人報複,應該在賀蘭山南北駐紮大軍才是,可事實上他們完全沒有這個打算,相反卻在與我大宋接壤之處增兵,連絲毫都沒有猶豫,這難道不值得深思麼?”趙禎緩緩道:“也許正因遼人受創,我大宋乃是直接的威脅,夏人才如此安排的。”蘇錦道:“臣不這樣認為,至少是不完全讚同,遼人號稱雄兵百萬或許誇張了點,但起碼也有常備軍七八十萬,這次被殲滅了二十多萬,剩餘的軍隊也有五六十萬之多,這個數目比我大宋禁軍廂軍的八十萬總數也相差不了多少;而且這一次我親眼看到了夏國的征兵能力,在如此艱難的情形下,夏國幾乎是幾天時間便征募了八萬新軍,遼夏兵製類似,由此推斷,遼人要想數量上恢複幾乎不費什麼力氣,他們主要的損失還是精銳的喪失,新兵的戰力有限,這才是他們所顧忌的;而且從戰力上來說,兩國之兵的作戰能力和嚴明的軍紀都是他們的亮點,我隻能說,在這兩點上我大宋士兵遠遠不如。”
第九三六章 戰後格局(中)(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