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目錄 第839章 董和董允李恢(1 / 1)

ps:最近幾章引用史料過多,十分對不起大家,不過如果不引用曆史,又不知道該怎麼介紹這幾位人才,畢竟他們在演義上沒有多少露臉的機會。呂布隨後又接見了董和、李恢、費觀、費詩、秦宓、譙周、楊洪等文官,特彆是董家和費家,呂布需要降尊紆貴地拉攏,因為董和的兒子是董允,董和又是李恢的舉薦人,費觀有個族子叫做費禕,這兩個家族主宰了蜀漢後期。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祖先本為益州境內的巴郡江州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和舉家西遷,離開南郡來到益州,在益州牧劉璋手下為官,先後擔任牛鞞縣長、江原縣長、成都縣令等職位。當時蜀地因富裕豐實,百姓生活奢侈,商人更穿公侯貴族的服飾、吃珍奇美食,婚姻葬送等事甚至傾家蕩產都要辦好。成都作為益州的治所,是達官貴人、豪商大賈聚集之地,董和作為成都的長官,有意在當地推行儉樸風氣,親自帶頭節儉,穿粗衣、吃蔬食,生活上不逾矩犯上,從而令當地風氣有所改善,百姓都十分敬畏他。後來成都縣中豪強都不滿董和執法嚴厲,紛紛說服劉璋調董和為巴東屬國都尉,當董和要走時,下屬官吏、黎民百姓甚至老弱婦孺等數千人都相攜而出,乞求留下董和,劉璋便準董和再留任兩年。兩年後,董和升遷為益州郡太守。益州郡在遠離成都的南中地區,漢夷雜居,董和仍然清廉簡約,與當地的少數民族居民相處時,都能以真誠之心對待,所以南中人都愛戴、信任他。劉備入主益州。征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一起署理左將軍大司馬府的政務(時劉備任左將軍兼大司馬),兩人相交甚歡。董和為官二十多年,在外治理邊遠地區,在內執掌機要權衡,到死時。家中仍無多餘之財。諸葛亮對董和十分懷念,認為他辦事周到、能及時匡正自己的失誤,且將董和與自己的好友徐庶和崔州平相提並論。呂布根據董和在曆史上的簡曆,認為董和撫慰蠻族有道,任命董和為益州郡太守,讓他鎮撫那裡的蠻族。董和有一子董允,官至侍中兼尚書令,與諸葛亮、蔣琬、費禕並列為“四英”。董允少時與費禕在蜀中名聞遐邇,董和認為他們兩人優劣難分。有一次董允與費禕同往參加許靖之子的葬禮。董和給了他們一輛簡陋的車駕,董允覺得恥辱,因此神色不安,但費禕卻安然自若。董和知道後,於是認為費禕的德行方麵要優於董允。劉備立太子劉禪時,任命董允與費禕為太子舍人,後董允調任太子洗馬,而費禕調任太子庶子。劉禪即位後。董允與費禕同為黃門侍郎。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駐於漢中。 諸葛亮擔心後主劉禪年紀尚輕,缺乏辨彆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認為董允為人正直、是非分明,於是想委任他負責處理皇宮內的事務。其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郭攸之、費禕、董允之名,希望劉禪多多聽取他們的意見。不久,諸葛亮任命侍中費禕為丞相府參軍。隨從北伐;於是董允接替他擔任侍中,兼領虎賁中郎將,統率宮中宿衛親兵。由於侍中郭攸之性格溫順,不敢管事,隻是擺設而已。因此宮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個人負責。董允處理事務為防製為主,經常敢於匡正劉禪的不當行為。劉禪經常想要選民間美女充實後宮,董允則勸劉禪不應立過多後妃,認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由於董允堅持不允許劉禪的做法,劉禪也無可奈何,此後變得更加畏懼他。當時,諸葛亮北伐在外,蔣琬負責處理丞相府政務,而董允則負責在宮中匡扶君主,共同保持蜀漢後方穩定。諸葛亮去世後,魏延與楊儀爭執再起,互相控告對方謀反。董允與蔣琬都保舉楊儀而質疑魏延的行動。其後尚書令蔣琬擔任了益州刺史,他上書劉禪,希望能賜費禕及董允爵位、食邑,但董允始終推辭不受。劉禪漸漸長大,寵愛宦官黃皓,黃皓更想擅權專政,董允每每正顏厲色地匡諫劉禪,多次責備黃皓;黃皓十分懼怕董允,始終不敢為非作歹。終董允一世,黃皓之位隻不過是黃門丞而已。董允為人恪守正直,從不高高在上,總是禮賢下士。有一次與尚書令費禕、中典軍胡濟等約定時間遊宴,車駕都已經準備好了,而郎中董恢前來拜見,董允馬上停下來接待他。董恢當時年少官微,見董允為他這個下臣而操勞,甚為不安,於是請求離去。董允不答應:“本來出行的目的就是與誌同道合之人遊玩暢談,現在君已屈尊來見,剛要一起好好說說話,卻要舍掉此談,去參加那個宴會,這不合適。”於是便與費禕等罷駕不去遊玩了。公元244年,大司馬蔣琬因疾轉增劇,不能處理國事,朝廷於是任命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代理軍國大事。董允以侍中的身份兼尚書令一職,成為大將軍費禕的助手,最後在246年逝世。在蜀漢士民眼中,董允與諸葛亮、蔣琬、費禕並列為“四英”。董允有匡主護國之功,其去世後,接替董允的侍中陳祗為人諂媚,與中常侍黃皓逐漸把持朝政,迷惑劉禪,終於導致蜀漢滅亡,蜀漢人民都因此而追思董允。《三國誌》中經常把子孫後輩的事跡記載在父兄長輩的事跡之後,合為一傳,如夏侯霸的事跡就記載在其父夏侯淵之後,但董允的事跡沒有記在其父董和之後,而是獨立記述為一傳,在整部《三國誌》中,董允是極少數能夠立傳“子不係父,可彆載姓”的人物之一,足見其人之優越。董允現在僅有六歲。被呂布帶到洛陽,交由司馬徽、胡昭教授,跟他一同前往的還有費禕、李恢,費禕也僅有八歲,李恢亦不過十四歲。李恢在演義上給人留下的印象隻是勸諫馬超投降劉備而已,實際上。他在平定南中時發揮的作用不亞於馬忠、呂凱,呂布在洛陽培養他一陣子以後,還要把他發回益州,讓他專門研究如何對付南中蠻族。李恢早年在郡裡當督郵,他的姑夫爨習是建伶的縣令,有違法的行為,李恢連坐免官。由於爨習是這一帶有勢力的豪族,太守董和就把事情壓了下來,沒有免李恢的官。了維持地方各派勢力之間的平衡。董和隻好把李恢推薦給益州牧劉璋,另行任用。李恢在路上聽說了,劉備自葭萌返回開始進攻劉璋的消息。李恢認為劉璋一定失敗,而劉備一定能成功占領益州,隻有投劉備。因此,他不去成都而直接北上,以益州郡使者的名義,在綿竹和劉備相見。劉備十分讚賞李恢的才識,一起南下到雒城。此時西涼名將馬超。正因兵敗投靠漢中張魯,劉備為了收攬馬超這員名將,同時也為了削弱張魯的勢力,以便奪取漢中,特派李恢去完成這項重大使命。李恢到漢中去交好馬超,曉理動情。硬把馬超說服,歸順了劉備,從此,李恢遂成了政治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不久,劉璋投降。劉備領益州牧,以李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後來,有逃往的犯人誣陷李恢要謀反,執法部門將他抓捕,劉備認為李恢不會謀反,將他釋放並升為彆駕從事,成為刺史的左右手。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是為章武元年,管領南中五郡的庲降都督鄧方逝世。劉備本有意任用李恢,但卻故意先問李恢何人可以繼任?李恢引經據史,說了一段十分得體的話:“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儘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臣竊不自揆,惟陛下察之。”既表明了他器量宏大,勇挑重擔,又說明他引征得體,修養甚高。於是劉備外放李恢為庲降都督,駐平夷縣,並兼任交州刺史。劉備取得益州政權後,南中各郡大姓據地自雄,隻永昌郡太守呂凱投向劉備,其餘都不願歸順劉備,他們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暗聯孫吳。劉備以李恢領交州刺史, 是蜀漢擺出要與吳爭奪交州地盤的架勢,至此,李恢已成蜀漢獨當一麵的“大員”了。公元223年,劉備病逝,高定、雍闓、朱褒分彆在越巂、建寧、牂牁造反。蜀漢後主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三月,經過兩年多的準備, 諸葛亮決心以武力平定南中,與李恢、馬忠會合分兵三路南進,李恢則“按道”向建寧,以搗雍闓的老巢,所謂“按道”, 即斟酌形勢選擇有利的攻取路線。李恢自平夷出軍,在昆明地區, 被數量超過一倍的建寧各縣互相糾合在一起的叛亂力量所包圍。這時敵眾我寡,又沒得到諸葛亮進軍勝敗的消息,李恢就以計謀麻痹敵人,佯稱:“官軍糧儘,正考慮退軍。我背鄉離井十多年,現在總算回故鄉來了,不打算再流浪北方,隻想回來和你們共同乾,所以誠懇地把實情告訴你們,大家商量一下吧!”敵人信以為真,圍困漸次鬆懈。李恢率軍出擊,一舉擊破了敵人,追趕敵人的殘部,南至盤江,東到牂牁,與諸葛亮軍聲勢相連。後來,諸葛亮擊殺高定、平雍闓部曲,七擒孟獲,李恢均與之緊密呼應,追奔南北,軍功最多,封李恢為“漢興亭侯”。建興三年秋初,李恢進駐滇池縣,南中平定。隨即改益州郡為建寧郡,以李恢為太守,加安漢將軍,領交州刺史,移郡治到味縣。李恢身任統轄南中七郡的庲降都督,又直接掌握南中的中心地區建寧郡。諸葛丞相把治理南中的重任都交給李恢以後,於是年冬回師成都。雖然南中大姓的首要人物,都調到成都做官,但地方上的豪強,在大軍北還之後,仍有叛亂殺害守將的。李恢親自出兵征討,撲滅叛亂,並將各地豪帥遷往成都;又遷移永昌濮民數千落於建寧、雲南兩郡之間,以發展兩郡的生產,向叟、濮等族征收耕牛、戰馬、金銀、犀革,用來補充軍資,因此當時的軍事費用並不缺乏。建興五年(227年), 諸葛亮上《出師表》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於是,帥軍北駐漢中,開始與曹魏爭衡。這種形勢的形成,與李恢完成了安定南中的戰略任務是分不開的。雖然李恢在曆史上平定南中功勞甚大,但他現在畢竟隻有十幾歲,呂布已經等不到他成長了,呂布命諸葛亮、法正、魏延、馬岱、馬忠、王平諸位將領先安定益州,再緩圖南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