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目錄 第301章 視察東北(二)(1 / 1)

核武皇帝 浪子刀 4335 字 2個月前

宋彪到東北視察的這段時間,東北一直在下雪,風速也較大,他最初計劃是到沈陽飛機公司視察的時候要看一看最新型號的j-7渦扇殲擊機的原型試驗機的試飛,因為氣象條件一直不是很好,在陳其采的建議下,最終還是取消了這個計劃。前往通化導彈基地視察的行程是不可能再拖延了,即便是這天依舊在下大雪,宋彪還是在陳其采的陪同下前往沈陽飛機公司視察,而裕華皇儲北上前往哈爾濱工業大學視察。今年的東北比往年確實是要冷很多,2月份的白天和夜間最低溫度都已經突破了三十年來的記錄,到了3月中旬還在下著很厲害的大雪。這場大雪從昨天夜裡又開始下起,一直到了早上九點多還沒有半點要停止的跡象,內廷皇室的車隊就緩緩的從沈陽軍區總部出發,一路向北駛入沈陽飛機公司所在地的棋盤山西區,從辛家集到蒲河鎮的總計4.5萬畝地都歸屬沈陽公司,東北航空工業研究院則在沈陽飛機公司南側的團山子地區,沈飛和研究院也算是比鄰而居。沈飛是一家在中國聯合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製私有企業,而東北航空工業研究院則是一家國立科研機構,在1935年之前,東北航空工業研究院隸屬中央科學院,在中央科學院實施社會化改革後,東北航空工業研究院改為隸屬中央科學研究委員會,也就是新成立的中科委。中科委直接隸屬於內閣科技工業部,屬於副部級機構,而中央科學院此前享有的正部級編製則取締,包括原有的中央核物理研究院、中央航天研究院、中央計算機研究院、中央機械研究院、中央材料工業研究院、中央地質研究院、中央航空研究院、北京航空工業研究院、東北航空工業研究院、東北電子科學研究院、上海電子科學研究院、北京半導體工業研究院、東北船舶工業研究院、東北汽車工業研究院、東北冶金工業研究院、華北冶金工業研究院、西北工業研究院、東北化工研究院等等全國範圍內的122所研究院都脫離地方和中央科學院,直接隸屬中科委,其餘的一些科研機構直接並入本省國立大學。通過這一係列的改革。中央科學院徹底脫離原有的政府機構體係,成為一個獨立於政府運作的社會機構,由中國科學協會主持運轉。而中國科學協會的經費主要來源還是皇室的讚助。這些國立研究院和私營機構不同,它們主要從事基礎理論和基礎工業工藝的研究,它們也接受企業的讚助,同企業一起協同研究新科技和新的工藝技術。為企業提供理論技術支持。在現代工業中,基礎理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拉直法單晶生產工藝的基礎就是揚.柴克拉斯基的柴氏晶體理論。在機械工藝理論上,沒有結構力學有限元法理論就沒有現代數控機床,在冶金領域,沒有微晶衍化理論就沒有超級鋼和微晶合金的誕生。沈飛和東北航空工業研究院的合作還是深入的,包括激波理論、小展弦理論、三角翼空動力係數都是兩家機構一起進行,在渦噴、渦扇、渦軸、渦槳引擎的研製過程中,基本也是沈飛搞工藝研究。東北航空研究院搞理論測算和推論。公司之間交流技術的可能性很低,除非是購買技術專利,但是在理論研究院內部,雖然東北航空工業研究院和上海航空工業研究院一直是很重要的競爭對手,雙方在理論領域的交流則依然是非常頻繁的。而上航院同江南福道公司也是極其重要的科研同盟,通過理論的突破和傳播,國內公司才有基礎一起擴大科技和工藝實力。總體來說,帝國在世界科研領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家,推動帝國科研領域進步的動力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麵,分彆是國家、企業、社會機構及大學,三個方麵相互結合,相互合作,共同推進學術理論、應用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現在確實是戰爭時期,但在巨額的軍費開支和推動之下,帝國在1940年的全國科研投資又將突破新高,將首次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據7%的比例。這個比例是非常非常之高的,這意味著帝國在1940年的全國科研總經費將超過170億中圓,即便將德國這個瘋狂的國家計算在內,中華帝國在這一年的科研投入總規模也相當於英法美蘇德日意七國總和。當然,中華帝國在1940年的國民產值總量也相當於美德蘇三國總和——德國是很厲害的,德國在兼並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加上軍工業的瘋狂擴張和積極對蘇備戰,其經濟總量一直處於瘋狂的激增過程中,在1937年就已經超過粗放式的蘇聯躍居世界第三的寶座。從整個輕重工業的總規模來看,中美德蘇絕對是世界上的四大國,英法已經不行了,日本沒有朝鮮、台灣、東北並入計算產值,實際規模就更不行了,加上1933年之後陷入同中國的軍事競賽中,窮兵黷武到了極致,對經濟損傷極大,到了1938年的時期反而滑落到了意大利的後麵,在中美德蘇英法意日的排名中位列第八位,並且被意大利甩開了一個較大的差距,又被後麵近十年高速發展的巴西追趕著。中國的國民產值總量在1938年則是美國的1.83倍,德國的4.6倍,蘇聯的6.3倍,日本的24.5倍。從這個角度來說,日本能夠在第三次中日戰爭中撐到第二年,甚至能撐到第三年、第四年,本身還是很光榮的一件事。至於日本斷定中國的綜合實力隻是日本的7倍左右,軍事實力隻是日本的2倍,相對差距還不如中日甲午戰爭時期那麼大,以至於最終得到“日本擊敗支那概率更高”的結論,那就隻能說是日本的主觀意願決定了它的評估結果。所以才會讓大本營睜著眼睛說瞎話。在如此強大的中國,沈陽就是這個中國皇冠上最為璀璨的明珠。作為中國現代工業和重工業的發源地,沈陽從一開始就擁有得天獨厚的根基。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它也帶領中國成為世界工業最為領先的國家,同時也帶領東北和遼寧省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或者說,沈陽和整個東北都太強大了。即便中央的均衡發展規劃實行了近三十年的時間。東北三省和遠東兩省的工農業總產值加起來仍然占據中國總產值的1/5,一個東北五省加察哈爾省就相當於是整個德國。遼陽是中國的鋼鐵之都,海州是東北紡織業中心。震旦是世界上第一大的船舶工業城和港口城,同時也是世界第三大的金融之城,沈陽則是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工業、半導體工業、機床機械工業中心,同時也是東北第四大的紡織城。沈陽在1933年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超過1300萬的人口,城市太大了,顧維鈞上台之後感覺這個問題是越來越嚴重,就強行出**政策將沈陽的汽車工業和食品工業分拆遷移到了城南。一部分遷移至長春,將化工業遷移到撫順。特彆是長春,中央從1920年就開始加強長春的基礎建設投入,用來分擔沈陽的工業需求,同時牽引整個吉林省的發展。圍繞沈陽。整個沈陽府的六區六縣,中央政府也做了大量的調整,將銀州縣、撫順劃入沈陽府,將法庫、康平等縣劃出,為沈陽構建了一個圓形城市,構建了三層環城輕軌,將沈北縣、沈南縣、沈旦堡縣、銀州縣、新民縣、撫順直隸縣、遼中直隸縣作為整個沈陽府經濟大區的周邊衛星城,特彆是沈陽、撫順、銀州、遼中四個地區的相互結合,加上遼陽、錦州、海州,構建出一個真正的遼寧省,而震旦府則是這個遼寧大工業區之上的門戶。通過中央在這些年的大調整,沈陽在這幾年的發展增速明顯更快,特彆是在軍工業的推動之下。並不是說一打仗,經濟就會被變差,特彆是對中國這樣勞動力資源和國家整體戰略資源都很豐富的國家而言,隻要戰爭沒有傷到根本,沒有影響到國內市場需求和國外的進出口市場,戰爭反而會推動國家經濟的新增長。1939年對中國的影響比較大,到了1940年,從第一季度的情況來看,負麵的影響因素已經很低,正麵的推動效應更大。宋彪這半個月在沈陽視察一圈之後,他最初的很多擔憂都隨之煙消雲散,他最大的一個擔心是中國的半導體工業能否長期保持優勢,現在看來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這五年裡麵再抓緊一點,再多投入一點,將教育和科研基礎建的更深厚一點,將人才培養的更多一點,隨著整個世界半導體產業和市場需求的快速擴大,中國一旦在先發優勢上占據足夠的根基,後麵的這種霸主地位就將很難被動搖。比如在微處理器領域,東導公司已經投入資金和最好的研究團隊進行16位、32位的預研,目前的進展雖然不能說是很順利,但也不太糟糕。這個東西一旦順利取得突破,並且比歐美早七八年,甚至是十年,後麵即便差距擴大,在半導體和計算機領域的霸主地位也是極難被動搖的。沈陽的半導體工業主要集中在城西南的西南新區,緊鄰東北大學和東北理工大學,航空工業則集中在城東北。因為天氣不好,車隊緩行了半個小時才抵達棋盤山西區的沈飛公司所在地,這一帶如今劃歸沈北縣,也是沈北縣的東南側。車隊一直駛入沈飛公司的總部,宋彪下車之後就在沈飛公司董事長金希武、p7項目總設計師巴玉藻爵士(民國史上,1929年死於日本間諜暗殺)和陳其采等人的陪同下前往沈飛科研中心大廈,在那裡接見了四十多位重要的總工、高工級工程師。沈飛的這些特級、高級工程師一般都不是大科學家出身,但普遍都有博士、碩士學位,對他們這批人而言,最重要的永遠是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的雙結合,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國內航空理論領域的大師級人物。比如說巴玉藻。他是蒙古族的同胞,1892年出生於鎮江,早年選派英國阿姆斯特朗學院就讀機械工程。最早是學船舶製造,帝國成立之後,經過中國民族委員會的協調和聯係,他很快歸國效力。此後又公派美國留學,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期間轉入航空工程係,畢業後安排在柯蒂斯公司擔任工程師。1930年,在完成了p-40殲擊機的設計工作後,他回國擔任沈飛的高級設計師,從事渦噴戰鬥機p-6的秘密研製工作,並且繼續擔任p-7的總設計師。因為今天不能去機場親眼目睹新型號原型機的測試飛行,宋彪就在科研中心參觀j-7殲擊機的兩架原型機,能有兩架原型機。這基本說明飛機距離定型投產的時間也不遠了,至少宋彪是這麼認為的。j-7是國內,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渦扇戰鬥機,加上此前在j-6和p係列的二十多個型號試驗機的測試,帝國在氣動領域已經累積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經驗。j-7在設計之初就考慮過兩側進氣和機腹、機下腹進氣三種不同的進氣方式,機翼設計的方式更多,沈飛和東北航空工業研究院經過係統的空洞測試,一共給出了四個可行的方案。j-7的研製代號是p-7,前麵的p-6是空白,p-4\5分彆代表兩個大係列的試驗機型。在項目啟動之前,空軍參謀部曾經和宋彪彙報過相關的工作,計劃是研製一款以中空中速為核心的殲擊機,兼顧高空和低空性能,這就意味著飛機的性能一定要均衡,能夠作為帝國在50年代的主體殲擊機,而j-6\8則是j-7型號的補充。現在對j-6的服役測試來看,飛機兩側的邊條翼還是可以繼續放大,所以j-7在係列論證之後采取了雙發近距的兩側進氣布局,機翼還是繼承了j-6的小展弦固定上單翼設計,但是邊條翼更大,增加了錐形扭轉機翼設計和前緣襟翼、後緣襟翼,取消了j-6翼刀,整體特點還是強調高亞音速的格鬥性能,同時要求具備極高的高空性能。為了進一步增強近距格鬥性能,在雙發布局上也選擇了雙發近距布置,這種設計不利於飛機的靜穩定,但有利於靜不穩定,為此需要增加橫向的程控計算機,利用前緣襟翼對飛機進行靜態彌補穩定。在科研中心,宋彪所看到的兩架原型機都是這樣的布局,唯一的差彆是有一架可能稍微大一點,機頭較高,機腹又較低,這意味著飛機更厚重,對格鬥性能不利,對航程則有利。他是站在十米高的鋼平台上往下看,對這兩架原型機的外形上的差彆是一覽無遺,從他這個角度來看,邊條翼和前緣襟翼的大小也都有所區彆,後緣襟翼的中間寬度有差彆,所以有一架的後緣襟翼是弧形結構。因為是渦扇發動機,矩形進氣道的結構明顯更複雜,進氣口也更大。宋彪大致看了一番,感覺還是很不錯的,如果這個飛機能在五年內服役,那在世界範圍內絕對是第一流的領先級。具體什麼時候能服役倒是未知數,宋彪就和身邊陪同的金希武董事長詢問,金希武本身也是沈飛公司的資深高級工程師出身,對這個項目也是非常了解的,但他不太敢回答。整個平台上忽然有點離奇的沉默。大約等了幾分鐘,陪同在宋彪身邊的項目總設計師巴玉藻爵士才回答道:“五年內還是難以服役,有幾個問題需要逐步解決,首先是東北重工的渦扇發動機的問題,目前是可以用,缺陷是壽命有點太短,就p7目前進行的幾次測試來看,某些部件用鋁合金和鎳鉻合金都還缺乏一些特性,鈦合金和铌合金的研製工作倒是一直在進行,可這裡麵的難度也很大。”宋彪有點失望的哦了一聲。他在批準p7項目的時候做了一個估測,美國f-15戰鬥機也是在1965年開始啟動研製,1972年出的第一架原型機,實際上以美國的實力。60年代前期就已經具備f-15的生產能力,問題是美國自己走了很多錯誤,從二戰到越南戰爭期間一直都沒有刻意強調格鬥性能。而長期在空軍上被技術實力較差的米格戰機壓製。直到1968年,美國才下定決心改變這一局麵,1972年就完成了f-15原型機的生產,1974年就開始服役。帝國現在和美國在1960年的技術差距主要就是在铌鈦合金上。在鋁合金、鎳鉻合金領域都差不多了,帝國在铌鈦合金領域起步也是比較早的,1930年就正式在多個冶金研究院進行铌鈦合金的研製工作。在一台渦扇發動機上。哪怕是第一代渦扇發動機也至少用上20種以上的鎳、铌、鈦、鉻、鋁、低矽係列合金,其他都還好,帝國目前唯一相對較為薄弱的就是铌鈦係列的合金。這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鈦合金本身就很難搞,從1930年到1940年,帝國光是在鈦冶金工業領域投入的研究經費就多達3億中圓,在全國有六個冶金研究所專門從事鈦工藝的研究。一直到1937年才有了初步的工業化突破。從鈦冶金的突破到鈦合金的研製、研究、測驗,中間至少還要有十年的周期,特彆是性能測驗以及工藝加強測驗耗時太久,合金是搞出來了,但是在什麼溫度和壓力下加工才能保證性質的加強。才能更有效的加工,比之更複雜的是鈦合金的焊接工藝如何處理?帝國這些年在這個領域投入的人力財力很大,但科研的這種東西,確實是沒有一個可靠的固定答案。p7這個項目最終能否成功,能否順利達到軍方的要求,還是要取決於渦扇發動機能否更穩定和更強,而機身的製造也需要大量的鈦合金,目前的測試已經證明鋁合金在高空高壓環境下僅能維持在150度以下的工作環境,超過140度就會存在較為嚴重的變形,如果用鎳基合金製造機身構架和支撐,飛機重量又會嚴重超標,最後就像米格25那樣空有良好的氣動布局和高航速,整體超重厲害,還是不能同時兼具近距離的高格鬥性能。此外,由於采用雙發近距布置的設計不利於飛機的靜穩定,在橫向穩定上采用單片機和微機程控進行自動調整補償的想法雖然美妙,實踐起來卻無比艱難。預感p7在短時間內很難服役後,宋彪有點失望,但也並不是很著急,因為在可預判的五到十年時間裡,擁有第二代渦噴發動機的j-6依然具備在世界範圍內的壟斷性優勢地位,這足以為p7爭取十年左右的研究周期。對於早期的噴射式戰鬥機,十年以上的研究周期確實是足夠了。巴玉藻膽子是比較大的,彆人不太敢說實話,他卻實話實說的將這些事情都同宋彪彙報一番,p-3項目成功之後,宋彪接見過巴玉藻一次,並且親自為他授予一等男爵勳位。他對巴玉藻這個人的印象還是很深刻的,雖然心裡很希望p7項目能夠立刻成功,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有它的客觀規律,拔苗助長是沒有用的。宋彪並沒有顯得很焦急,反倒是安撫巴玉藻和金希武等人道:“我們要設計一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噴氣式戰鬥機,而且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機,多花一點時間是值得的,如果急於求成,剛服役幾年就落伍了,那肯定更糟糕。”稍加停頓,他還是單獨和巴玉藻鼓勵道:“不著急,慢慢來,要做就做到最好。”巴玉藻躬身答謝道:“皇上聖明。”宋彪很有意思的和他調侃道:“我是很聖明的皇帝,你也是很聰明的總設計師,我們合作無間,中國天下無敵嘛。”大家一聽這話都很開心的笑出聲,巴玉藻卻是很驚惶的答道:“多謝皇上讚譽,民下必當竭力而為,為國為皇上分憂。”宋彪微微頷首,既然這個飛機基本不可能在二戰中使用,他也就不需要太關注了。能起飛服役很好,不能服役,帝國暫時也不急缺。他就指了指前方,示意諸人陪同他繼續到前麵參觀。這一路走下來,宋彪也借著這個機會同巴玉藻等高級工程師詢問了一些新的技術,以及國內航空業現階段的一些主要障礙因素。總體來說。目前最大的障礙還是來自於材料領域。得益於201工程的長期培育,帝國在材料領域的研究水平大約相對英美德高出十年至十五年的水平,即便如此。隨著帝國開始進入更高層次的渦扇戰鬥機的研製階段,基礎工業研究還是顯現出了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說高壓壓氣機的高壓軸的後軸,在j-6的渦噴-5型發動機上所采用3%鉻鉬單晶鋼並不是很合適,但這已經是國內目前在耐壓、耐高溫和耐腐蝕性能最強的材料,這個軸型鋼還牽涉到一個更複雜的渦輪高壓軸的選材問題。為什麼說f-15到70年代才能研製成功,這裡麵有很多問題,最大的製約就是材料。至於使用3%鉻鉬單晶鋼硬上是否可以呢?可以。完全可以,但是它的溫度太高,高溫高壓下的耐腐蝕性和耐變係數不達標,大修時間和總壽命就會很短,兩百小時……甚至一百小時就要換一根。戰爭時期的飛機為什麼研究的很快。造的也很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材料考慮到因素小,壽命短也無所謂,因為戰爭時期生產的戰鬥機70%的概率沒有超過兩百小時的壽命期。應該說,帝國在材料領域的研究投入規模還是非常驚人的,國家和企業相互結合,在過去二十年間的研發投入總規模比美德英的總和還要多,在整個材料學科中,金屬畢竟隻是很小的一部分,比如說半導體、稀土、塑料、矽、化纖、石墨及碳纖維、陶瓷、樹脂……等等材料,在整個大材料領域的研究中,帝國都占據著很高的國際優勢地位。材料和燃料就是整個世界工業的基礎。材料上不去,一切都將免談。在j-7研製過程中遇到的這些問題足以說明,帝國在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克服。這一整天的時間裡,宋彪都是在沈飛公司度過,除了視察j-7殲擊機、s-20大型渦扇運輸機、su-5高空高速偵察機的研製項目外,也視察了沈飛公司其他幾個正在進行的研製工程。這幾年間,j-5係列虎鯊戰鬥機、j-6噴射式戰鬥機、s-10\15運輸機及其係列的飛機和第一代正式在陸軍大規模服役的z-3直升機都是沈飛公司的代表產品。因為產能跟不上需求,j-5虎鯊係列戰機的生產已經分包給太原飛機製造公司、天津航空機械公司和北京飛機工程機械公司生產,沈飛本部則集中生產j-6,其他的公司也按標準生產零配件。s-20大型渦扇運輸機這個項目,目前還在和江南福道公司的s-30項目競爭,雙方都在爭取優先一步推出真正的原型機,可兩家公司的問題是一樣的,雙方都受製於彼此的渦扇發動機。帝國最早的渦噴發動機是在江南福道公司誕生的,當時是比較簡單的離心式結構,後來從德國引入軸流式設計結構後,在東北重工設計和生產了第一代的軸流式渦噴-3發動機,在此之後,江南福道同福州重工合作生產了第二代單轉子加力軸流渦噴發動機,而東北重工則是雙轉子加力軸流渦噴,此後的道路隨之截然不同。在研究渦扇發動機的過程中,江南福道和福州重工分道揚鑣,前者走單轉子前扇加力軸流渦扇發動機,采取高壓比設計,而後者走單轉子後扇加力軸流的低壓比設計,東北重工則走了雙轉子加力前扇高壓比設計。這就使得帝國同時擁有三種不同的渦扇,而在江南福道公司推出的s-30計劃中,江南福道直接選用了渦槳發動機,東北重工旗下的沈陽寇蒂斯公司則繼續采用渦扇發動機,這是因為s-20有計劃向轟炸機轉型,經過改造之後直接成為新一代的遠程轟炸機,而後者則有計劃向大型客運飛機轉型。其實兩家公司都有點走錯路的感覺,但也是這個時代期間會遭遇的一些思路和預判的問題,不管是東北重工,還是江南福道,亦或者是福州重工,三家航空工業巨頭都不認為噴氣式客機是有必要的。從這一點來說,東北重工的s-15確實就是中國最後一代螺旋槳運輸機,而它所使用的雙排24氣缸的星形氣冷引擎也達到了螺旋槳運輸機的極限水平,巨大的機體和航油載量也使得它是第一架可以直接飛躍太平洋,橫跨中美的大型運輸機。如果一切順利,帝國目前正在進行的這些研發計劃最終都能順利的在1945年之前完成,帝國的航空工業整體水平就徹底超越歐美,大約相當於英美等國在1955年左右的水平,最快的英國羅.羅公司也大約要到1948年才開始進行第一代的渦扇研製工作,而帝國則早了十年左右。領先十年,這個周期是非常重要。當然,隻要帝國的這些秘密研製計劃一公開,英美肯定也會加快這一步伐,啟動相關的項目同帝國競爭,那它們差不多在1950年以前都可以實現這一計劃。總的來說,帝國現階段的整體科技水平相對英美德蘇等國有五到十年以上的領先優勢,領先幅度最大的還是電子、半導體和導彈工業,這幾個領域確實是很厲害,但也和某基地的樣品之間存在著很密切的關係。宋彪在東北視察一番之後,他就一直在尋思一個問題,那就是能否將這個優勢擴大。最簡單的辦法肯定還是繼續加大科研領域的投入,除此之外呢?宋彪的思考是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更為有效的辦法,科學研究是人類進步的支柱,也是一個國家進步的支柱,而這個支柱的源泉則是教育。就現階段中國的政府和企業在科研領域的投入規模及比例,都已經達到了正常情況下的極限,中國政府和企業對科研及教育的投入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最高程度的典範,即便是美國也比不上,僅從投入比例而言,德國在教育及科研的投入比例同中國處於同一水平,而中國相對德國的強處就在於經濟總量更大。進一步想要推動中國教育及科研的發展,還有空間可言的力量就是社會機構。在社會機構中,皇家科學院和內廷教育研究會無疑是最為強大的,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皇室的對中國教育及科研的支出確實是很大,但有極大的一部分投資都集中在核工業和核武器領域,現在確實是該改變這一現狀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