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四、輔國安民新試閣(1 / 1)

儘管袁世凱、孫元起兩人的任命是在同一時間發布的,但很明顯,袁世凱老早就得到了線報。說網/全文字給袁世凱的電報,除了這封“迅速赴任”“毋庸來京陛見”的任命書外,還有額外的一封:“又諭:袁世凱現簡授湖廣總督,所有該省軍隊暨各路援軍,均歸該督節製調遣。蔭昌、薩鎮冰所帶水陸各軍,並著袁世凱會同調遣。迅赴事機,以期早日戡定。”意思是說,湖北軍隊和各路援軍,袁世凱可以隨意調動;但蔭昌手裡的北洋軍和薩鎮冰手裡的水師,袁世凱要想調遣,隻能跟蔭昌、薩鎮冰商量著辦。歸根到底,北洋軍還要掌握在蔭昌手裡,袁世凱隻能充當蔭昌的副手。如此一來,袁世凱如果接任湖廣總督,手裡頭能有多少隊伍呢?在掰手指之前,先要鬨明白清末的軍隊編製。清末新軍單位從小到大依次是:棚,一棚12人,類似後世的班。排,一排三棚。隊,一隊三排,類似後世的連。營,一營四隊。標,一標三營,類似後世的團。協,一協二標,類似後世的旅。鎮,一鎮二協,類似後世的師。軍,一軍二鎮。步、炮、工程、輜重四個兵種都是這種編製,其中隻有馬軍例外,是一連兩排、一排兩棚。在實際編成中,一個混成協包括步兵2標、炮兵1營、馬軍1營、工程1隊、輜重1隊,總人數在4200人左右。一個鎮則包括步兵2協、炮兵1標、馬軍1標、工程1營、輜重1營,以及憲兵營和教練營,總人數在11800人左右。清末,全國陸軍共編為十六鎮、十八混成協,其中裝備和訓練以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最好,遍布直隸、山東與東北。作為清末新軍兩大發源地之一的湖北,駐紮著第八鎮和第二十一混成協,人數在16000人左右。辛亥革命前夕,端方入川,帶走了一協;此外還有四千人左右分駐在省內各地。在起義時,留駐在武昌城內外的隻有大約有八千人,其中參加起義的又占一半。起義發生後,肯定有不少忠於清朝的士兵被打死或逃亡。前一日,第八鎮統製張彪收拾殘軍攻打武漢,大敗而回,折損也不少。如今掌握在湖廣總督手裡的兵力,頂多不過三千人。再說湖北的援軍。湖北與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陝西六省接壤,其中四川因為保路運動,自顧尚且不暇,如何能援助湖北?所以駐紮在四川的陸軍第十七鎮和第三十三混成協是寡婦死兒子——沒指望了。說網/全文字駐守陝西西安的第三十九混成協則被朝廷編入了第二軍作為後援,算是名花有主。如今能夠指望的,隻有駐湖南長沙的第二十五混成協、駐江西南昌的第二十七混成協、駐河南開封的第二十九混成協、駐安徽安慶的第三十一混成協。這四個混成協加起來頂多也就一萬六千人,各個省能不留任何點部隊以防萬一?如果都能派出一半的軍力,袁世凱就可以偷著樂了。即便如此,這些援兵兵員質量如何?武器裝備如何?什麼時候到達?能不能聽指揮?都是撓頭的問題。據最新消息,武昌叛軍已經先期編成了四個協。憑手頭這點烏合之眾,如何打敗他們?袁世凱心裡一點成算都沒有。…,而在武昌起義爆發後,朝廷先後編成了三個軍,每個軍都在兩萬人以上:以第四鎮、第三混成協、第十一混成協組成第一軍,由蔭昌統領南下;以第五鎮、第五混成協、第三十九混成協組成第二軍,由馮國璋統領聽候調遣;以第一鎮、禁衛軍組成第三軍,由載濤統領拱衛京畿。在袁世凱看來,第三軍是滿清保護老巢的,第二軍是居中觀望的,而第一軍則是抵在自己腰眼上的刀子。自己帶領不足萬人的烏合之眾去攻打武漢,敗了,朝中政敵正好有機會除掉自己,第一軍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勝了,在大軍威逼下,自己也難以有多大作為,頂多不過是替朝廷火中取栗罷了,將來自己的結局依然難測。如此兩難境地,袁世凱該怎麼做?拒絕朝廷伸出的橄欖枝,繼續躲在洹上村養老?不!他不想,也不敢。在袁世凱心裡,還是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而不是在鄉野之間擁金帶銀、偎紅倚翠做個富家翁。如今武漢鬨事,便是他起複的最好機會。如果他拒絕,沒準正中清廷的下懷。朝廷既可以用這個借口,塞責朝野要求起複袁世凱的呼聲,也能緩解各國為此施加的壓力。所以,朝廷派阮忠樞送來上諭之後,袁世凱的幕僚便依照他的意思擬寫了一封謝恩折子,借用彰德知府的大印蓋上,隨即發往北京。文中寫道:聞命之下,慚赧實深。伏念臣世受國恩,愧無報稱。我皇上嗣應寶籙,複蒙渥沛殊恩,寵榮兼備。徒以養病鄉裡,未能報效驅馳,奉讀詔書,彌增感激。值此時艱孔亟,理應恪遵諭旨,迅赴事機。惟臣舊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去冬又牽及左臂,時作劇痛。此係數年宿疾,急切難望痊愈。然氣體雖見衰頹,精神尚未昏瞀。近自交秋驟寒,又發痰喘作燒舊症,益以頭眩心悸,思慮恍惚。雖非旦夕所能痊愈,而究係表證,施治較舊恙為易。現既軍事緊迫,何敢遽請賞假,但困頓情形,實難支撐。已延醫速加調治,一麵籌備布置,一俟稍可支持,即當力疾就道,藉答高厚鴻慈於萬一。在奏折中,袁世凱不忘舊仇,把載灃等人諷刺挖苦了一番。你當年想趕我回家的時候,不是說我患有足疾麼?如今國家有事的時候,怎麼不提我的足疾了?我袁某可不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任你們隨意驅使的人!想用我?我現在足疾尚未痊愈呢,你們慢慢等著吧。但袁世凱也不敢太過分,萬一惹毛了載灃,那個愣頭青真敢把他徹底雪藏。說句不好聽的,全國十六鎮、十八混成協的陸軍中,難道找不出一個平叛的將帥之才?難道沒有你袁屠夫,大清四萬萬人就都得吃連毛豬?所以袁世凱在折子裡既不敢拒絕,也不敢請假,反而一再表明:我的病不嚴重,我也很想出去工作。至於為什麼沒有立即出去上班呢?原因你懂的。袁世凱是麻杆打狼——兩頭怕,巧了,朝廷也是前怕狼後怕虎:既怕袁世凱不出來,導致武漢叛軍坐大,北上爭奪天下;又怕袁世凱出來,效法曹操、司馬懿,謀權篡位。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就有了討價還價的空間。在兩下商議的時候,袁世凱並沒有消極等待,而是積極活動,爭取權力,比如向清廷建議鄭重對待叛軍,穩紮穩打,不可冒進,借以獲取載灃的好感;再比如奏請朝廷撥給軍費四百萬兩,以便他招募軍隊,擴大手中的兵力;再比如奏請起用已經開缺或革職的心腹,如王士珍、張錫鑾、倪嗣衝、袁乃寬等人,豐滿自己的羽翼。…,相對袁世凱接到上諭時的從容不迫,孫元起的表現就遜色多了。因為上諭下發前一點風聲也沒有,孫元起聽到之後,是目瞪口呆、驚疑不定,惶惑之中甚至有些懷疑是不是宣讀上諭的人弄錯了。但宣讀的人怎麼可能弄錯呢?除了“暫署四川總督,著迅速赴任”的任命書外,還有一封“所有該省軍隊暨各路援軍,均歸該督節製調遣”的授權書,上麵可都明明白白地寫著孫元起的名字。等孫元起把兩份上諭帶到書房,楊度、楊永泰等幕僚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之前他們所做的設想和預案在這一刻幾乎全部作廢,需要推倒重來。等他們傳看已畢,孫元起鬱悶地撓了撓頭:“皙子、暢卿,你們覺得這是怎麼回事?之前一點動靜沒有,怎麼突然就讓我去四川署理總督?”楊度早已把折扇丟在了一旁,捧著腦袋思忖道:“你作為內閣大臣,之前都沒有聽到動靜,充分說明這兩道上諭出自攝政王的乾綱獨斷。關鍵還在於它和袁項城出任湖廣總督的任命是在前後腳,並且你的任命隻是‘暫署’,其中就大有文章了。”孫元起道:“不管裡麵有沒有文章,首先我想問一個問題:這個差事能不能推掉?各位都知道,我一直在學界打轉轉,雖然在官場混跡那麼久,可連知縣、知府都沒做過,如何能做總督?而且看這兩封上諭的意思,還要節製軍隊,負責督撫事宜。官場我都是半路出家,軍事更是一竅不通,這總督怎麼做?”楊永泰搖了搖頭:“既然是攝政王的乾綱獨斷,而且連著兩份上諭,催大人您迅速赴任,隻怕推是推不掉的,除非您做好了開缺回籍的準備。”袁世凱能和朝廷討價還價,那是因為人家實力雄厚,手裡有資本。孫元起是孤家寡人一個,根本就沒什麼反抗的餘地。所以除了接受,隻有辭職。“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這回孫元起徹底鬱悶了。楊度半天突然說道:“其實,百熙你做一回總督,未嘗不是好事。”“哪來的好事?”孫元起悶悶地說道。楊度道:“大人入仕便擔任國子監博士廳博士,以後曆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學部右侍郎、湖北提學使、學部左侍郎、學部尚書,直至入閣。從升遷速度上來說,可謂青雲直上,沒有半點蹉跎;但要從履曆上看,卻未免太單薄了點,如你剛才所說,一直是在學界打轉轉,彆說知縣、知府、巡撫這類分管一地民政的主官沒做過,連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也沒有經曆過。在內閣中如何能說上話?這回署理總督,作為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綜理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正好可以曆練一番!”說到這裡,楊度也有些躍躍欲試。擔任總督的幕僚,可以接觸全省軍民事務,明顯比處理學部那些瑣事有趣許多。孫元起有氣無力地說道:“我寧可一輩子呆在學部。”“如果你不做這個總督,你在學部也呆不下去!”楊度說話毫不留情。孫元起有些懊惱:“那也不至於去四川吧?誰不知道如今四川已經亂成一鍋粥?”遠東廣播集團傳過來的情報裡有不少是關於四川的,幕僚們對四川的亂局可謂了然於心,聽到孫元起說起,也都心有戚戚焉。劉師培此時說道:“大人在青年學子間素有聲譽,到了四川,不妨先行安撫。隻要瓦解青年學子,形勢必然為之一新。四川本身有陸軍第十七鎮和第三十三混成協共計一萬六千兵力,端方入川又帶了湖北兩標共計四千人,憑借這些軍隊,何愁不能戡定叛亂?”孫元起瞅了劉師培一眼:“申叔,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破損的羊圈外麵有狼,而是狼在堅固的羊圈裡麵。湖北就是前車之鑒!”這話倒是說的沒錯。真實曆史中,四川最後一任總督趙爾豐就是被四川陸軍小學堂總辦尹昌衡擒獲,並斬首於成都明遠樓的。——好在孫元起不知道這段史實,否則打死他他也不會答應去四川的。既然他不知道,那他對擔任四川總督也就沒那麼排斥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