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七、君為北道生張八(1 / 1)

北京。自從確立內閣總理人選之後,五巨頭會議的氣氛明顯輕鬆許多。在京城九月秋高氣爽的日子,幾個人坐在陽光明媚的會議室裡,喝著好茶,像朋友一般聊著當前國內外政局變動、經濟發展、民生苦樂,倒也其樂融融。其場麵與經世大學學生在自習室裡閒談並無二致,區彆隻在於學生們那是“書生意氣”,而他們幾個則是名副其實的“指點江山”。當然,所謂的“五巨頭會議”並不是每人都有固定的發言時間,大多數時候是孫中山主講、黃興補充,袁世凱在一旁大聲叫好,黎元洪、孫元起兩人則主要負責充當熱心聽眾,不時點點頭、鼓鼓掌,活躍一下場內氣氛。其實現場氣氛已經非常熱烈,根本不需要他們兩個幫忙,因為孫中山的演講極具煽動性,尤其是在描繪耕者有其田、訓練精兵百萬、修築鐵路十萬英裡的宏偉藍圖時,聽得大家都是熱血澎湃、心旌搖動。袁世凱的叫好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幾乎孫中山每提出一個問題,他都會像看戲看到名角出場一樣大叫一聲“好!”當孫中山說到動情之處,他還會高興地站起來,大呼“孫中山先生萬歲”。每當這個時候,孫中山也會照例回報一聲“大總統萬歲”。總之,氣氛極為融洽,場麵極其感人。在這種情投意合、你儂我儂的大好局麵下,不少人都繳械投降或改弦更張。比如像黃興。本來在北上之前,他對袁世凱極為抵觸排斥,結果到北京和袁世凱見麵之後。不知是被灌了**湯還是被喂了蒙汗藥,態度竟然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數次對媒體表示:“黃某此次來京,親見大總統為國家宣勞之苦心及一切規劃,尤為感佩!凡我中華民國之人民,無論在政界、在社會,皆應出真實愛國心。以讚助大總統建設之偉業。”簡直是被迷得神魂顛倒,比孫中山所中的毒還深!孫元起作為後來人、旁觀者,知道曆史的大致走向。故而還能保持基本清醒,依舊對袁世凱提高警惕。至於其他人能保持幾分理智,那就很難說了。所以他在會議間隙,經常會偷眼打量會場中各人的神態和微表情。想看看他們心底的真實想法。這一觀察。真還讓孫元起收獲頗多。記得9月中旬的一次會談中,孫中山突然興致勃發,開始大談他的鐵路夢想:他準備先修三大鐵路乾線,一條由廣州出發,經廣西、雲南、四川,通入西藏,繞至天山之南;一條由長江入海口出發,經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以至新疆伊犁;一條由秦皇島出發。繞遼東折入蒙古,直穿外蒙。以達烏梁海。資本定為六十億元,裡程計劃為二十萬裡,期限十年。籌款方法是借款修路,允許外人承辦,但限期若乾年收歸國有,條件不能有礙中國的主權。孫元起邊聽邊有些忍俊不禁:能提出這樣設想的人該有多天真啊!據自己所知,西藏在整個二十世紀是一直不通鐵路的,除了資金短缺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技術方麵困難,比如多年凍土、高原缺氧、天氣惡劣等。就憑二十世紀初的科技水準,估計集合全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工程師,都難以修通橫貫西藏的鐵路,何況根本就不可能彙集那麼多優秀的人才?放開技術放方麵的難題不講,且說修路的資本問題。六十億元是什麼概念?1911年中國的財政收入是白銀3億兩,折合成銀元有5億多元;同期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美國的財政收入是7.02億美元,約合銀元也就14億多;而老牌列強大英帝國財政收入是1.04億英鎊,約合銀元不到10億。也就是說,孫中山準備在十年之內借用美國的四年全部歲入,或者是英國的六年全部歲入!這可能麼?然而孫中山目光堅定,態度誠懇,神態自若,看上去信心十足。眼光掠過袁世凱,隻見他嘴角一側微微上翹,眼角的魚尾紋更加明顯,眼睛裡不時浮現幾分譏諷的神情。但孫中山話音剛落,他卻馬上鼓掌歡呼道:“好!中山先生在十年內修築二十萬裡鐵路,克強先生建立十萬家大企業,宋卿培養五十萬國家文職人員,百熙建立三十萬所各類學堂,袁某願在此期間訓練一百萬精兵。我們同心協力,何愁中華不興?”“大總統萬歲!”孫中山也跟著歡呼道。看來作為成功的政治家或革命家,首先必須得是一名善於言辭、表情豐富而又動作自然的優秀演員,有時候不僅要騙得大家相信,甚至連自己也要深陷其中。孫元起觀察最多的人,還是和自己同屬跑龍套角色的黎元洪,畢竟自己搶了他半個湖北,還擺了他一道,自然要知己知彼。這位“首義都督”長得胖乎乎的,一臉圓臉儘是敦憨之色,看上去確實像是位忠厚長者。每次袁世凱征詢他的意見,答案都是“好好好”、“是是是”,其他時候則像鋸了嘴的葫蘆,一言不發。怪不得被人稱為“黎菩薩”。如果你要真的以為他是好好先生,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他嘴上不說,但孫元起從他的細微表情和小動作可以看出,他對所有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隻不過沒有表現出來罷了。當然,他現在隻是個無權無勢的副總統,也不敢胡亂表現。但黎元洪越是隱忍,孫元起越是對他提高防備,因為能夠這樣隱忍的一般都是狠角色,何況這個老胖子還是兩任大總統、三任副總統的牛人呢?真因為孫中山滔滔不絕、黃克強神魂顛倒、袁世凱刻意逢迎、黎元洪皮裡陽秋、孫元起冷眼旁觀,所以眼下“你好我好大家夥”的團結局麵一直得以維持和延續。不過孫中山北上,並不隻是為了在大總統府過過嘴癮,忽悠忽悠袁世凱,他此行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出席同盟會的改組大會。同盟會之所以要改組,有複雜的曆史背景和時代因素,也是當時客觀曆史條件下的必然趨勢。但無論怎麼說,都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的推動:宋教仁。宋教仁在政治上可謂天縱奇才,他的輝煌經曆還得從結識黃興說起。宋教仁二十一歲時在武昌普通中學堂學習,課餘時間喜歡討論革命,機緣湊巧結識了黃興。因為革命誌趣相同,兩人很快成為至交好友。光緒三十年(1904),兩人在長沙成立華興會,黃興任會長,宋教仁任副會長。隨後宋教仁來到日本,聯合多家革命團體成立了同盟會,他在會內擔任司法部檢事長,還曾代理同盟會庶務,主持同盟會日常工作,成為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人,可謂一時風雲人物。但他也僅限於是風雲人物,因為人們提及革命黨的時候隻會提及孫、黃二人。至於宋教仁,不過是其中一員乾將,影響力甚至不及直呼光緒名諱的章炳麟、刺殺慈禧太後的陶成章、滿清翰林出身的蔡元培等人。這也是宋教仁苦惱之處。很快武昌起義爆發,這是主要由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主導的起義,同盟會隻是一個邊緣化的角色,而且這場起義造就了黎元洪、孫武、吳兆麟等一批元勳,讓孫中山、黃興等人倍感壓力,遑論宋教仁之輩!故而同盟會不得不搶先成立民國臨時政府。在臨時政府中,宋教仁作為湖南參議員,在修改《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時極力主張采用法國式的責任內閣製,彆人由此窺見宋教仁的野心,知道他想做內閣總理。同盟會元老、立憲派領袖以及清政府反正官員都大為不忿:你宋教仁算老幾?也配做總理?結果不僅臨時參議院通過的《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不設總理,甚至孫中山提名宋教仁擔任內務總長也未獲參議院通過。好在不久南北議和達成,民國政府北遷,宋教仁終於可以在內閣中露臉,但也隻是排名靠後的農林總長。而且在地方上,有北洋係、湖北係、川陝係等名目的地方豪強;在內閣中,趙秉鈞、孫元起、張謇等名聲也都遠在自己之上,自己要當總理似乎遙遙無期。恰值此時,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同盟會因為革命成功、目的達到而麵臨分崩離析的局麵。革命成功後,對於同盟會未來走向,孫中山、黃興等人都沒有個明確規劃,甚至不少人認為解散也無不可,宋教仁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在他看來,孫中山、黃興等人都是功成名就,甚至可以相約放棄參加總統競選,擔保袁世凱必然當選,當選後十年不換總統。而自己呢?一旦失去同盟會這個憑仗,還有什麼資本和趙秉鈞、孫元起、張謇等去拚鬥?所以同盟會不能倒!不僅不能倒,還要爭取成為國會第一大黨!(。。)ps:求月票!求推薦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