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起在穿梭於各省官場的間隙,絞儘腦汁儘力回憶前世的零碎記憶。因為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十多年,舊時的記憶就像宿醉後的迷夢、洇水的墨團,一切都氤氤氳氳的顯得模糊而不真實,這無疑將耗費掉孫元起更多的時間。足足過了一個多月,他才勉強寫完這篇近十萬字的論文。儘管這篇論文對生物學尤其是遺傳學、生物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被後世譽為“科學巨匠最後一項世界級成果”、“錯誤與正確都一樣偉大的劃時代巨著”,但孫元起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卻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同阿q使儘平生力氣去畫圓圈一般,生怕畫成瓜子模樣,在他的“行狀”上留下一個汙點。這一點在論文的名字上也有所體現。若是在十年前年輕氣盛、記憶清晰的時候寫成這篇論文,或許孫元起會把它叫做《現代遺傳學原理》、《遺傳學簡明教程》之類的,或者徑直叫做《遺傳學》。現在卻喪失了銳氣,隻好取名叫做《關於遺傳學未來發展的幾點展望或猜想》,聽著就感覺底氣不足。寫完之後,孫元起又回過頭仔細潤色一番,覺得實在寫無可寫,才把它投寄給美國的《sce》雜誌社。這時已經是十一月中旬,趙景惠和盧瑟福都做好了出洋的準備。本來趙景惠是不想去瑞典領獎的,因為從小到大她還沒有獨自出過遠門。這回第一次就去的是異國他鄉,心裡難免有些恐懼和排斥。而且兒子小同祖才六七個月,還在哺乳期。這也讓她牽掛不下。孫元起卻是極力勸說趙景惠能夠出國看看。儘管如今歐洲各國局勢已經日趨緊張,好比是個隨時可能被點燃的火藥桶,在一年半之後整個歐洲就會變成硝煙彌漫的人間地獄,但至少現在去周遊一圈還沒有太大危險,何況還有彆人提供住宿呢?在他看來,趙景惠在藥物研究上確實做出了一番業績,但研究方法還是略顯單調。學術視野也不夠開闊,這些都會影響她將來的學術發展。如果能夠出國遊曆一番,與同行麵對麵探討一下學術前沿發展情況。交流研究心得,不僅能夠擴大她在學術界的影響,也能讓她學習到西方先進的科研經驗。前世曾有傳言,說太祖在建國之後屢出昏招。先是引蛇出洞。接著是大乾快上,最後甚至出現“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敗筆,歸根到底是因為他青少年時期一直呆在國內,沒有接觸到西風歐雨;又酷愛《二十四史》,深受封建帝王思想影響,所以才以王霸之術雜治天下,甚者提出“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過七八年又來一次”的見解。如果他要是在1919年踏上開往法國的大船。和周丞相、朱太尉、鄧太宗等人一樣接受西方生活的熏陶,說不定他也會主張改革開放。以民主自由治國的。——當然,曆史不能假設。如果太祖當日真的去了法國,太祖還能當上太祖麼?經過孫元起再三勸說,趙景惠最終還是聽從了丈夫的建議。年近花甲的老趙見狀連忙主動請纓,要求陪女兒到西洋逛逛。老趙的心思孫元起自然心知肚明,他無非是擔心女兒在蠻夷之邦受欺負,所以想跟在身邊護駕。孫元起對於老趙陪同出國是樂觀其成的。從十年前開始,經世大學裡就到處充斥著西洋留學生的身影,然而因為近現代西方列強的侵略戰爭和歐美傳教士的胡作非為給中國人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老趙等山東人無一例外對洋學生們敬而遠之。“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這個道理誰都懂。雖然近現代西方列強對中國犯下的罪惡擢發難數,但並不等於所有西方人都是茹毛飲血、窮凶極惡的蠻夷,這一點也不能理解。但是經世大學這種交流困境不是語言、金錢能夠打破的。如今老趙出國,以一個樸實的中國老農的視角來審視西方人和西方文明,或許能夠從中找出化解隔閡的方法吧?話說《sce》雜誌社已經很久沒有收到孫元起的論文了,上一次似乎要追溯到數年前發表廣義相對論的時候,愛因斯坦是第一作者,米列娃是第二作者,孫元起是第三作者兼通訊作者。倏忽之間數年過去,早些年隔三差五就能收到來自東方奇談怪論的經曆,似乎已經成為了編輯部的傳說。此時突然間收到一篇署名“揚克?約翰遜”的長篇論文,雜誌社的編輯都是驚喜交集,其中似乎驚還更多一些。雖然約翰遜博士研究領域廣博是眾所周知的,從物理學到化學,從電子學到天文學,乃至獨自創立的計算機科學、軟件工程,據說中國還曾出版過他教育學、心理學以及語言學(漢語拚音方案及字典)的著述。但現在又插手生物學,未免有點撈過界了吧?會不會是有人假冒約翰遜的名頭來戲耍雜誌社?大家仔細檢查一番,發現信封的郵戳確實是寄自中國,論文的署名單位也是中國的經世大學,再認真這篇名為《關於遺傳學未來發展的幾點展望或猜想》,發覺裡麵新造的單詞和科技術語層出不窮,也大有約翰遜博士的風格。翻來翻去看了幾回,依約就是約翰遜博士的論文。不過為了保險起見,《sce》雜誌社還是本著“小心無大錯”的原則向孫元起發電報詢問論文真假。當然,他們不會傻嗬嗬地問道:“約翰遜博士,我們收到一篇名為《關於遺傳學未來發展的幾點展望或猜想》的論文,是不是你寫的?”而是很客氣地告訴道:“約翰遜博士,論文已收到,正在排印。”如果論文就是孫元起寫的,回電或許隻是簡單的“謝謝”;若是他新近沒有寫過論文,肯定會迅速回電質疑。這是一種委婉的求證。在得到孫元起肯定的回答之後,《sce》雜誌社立即抽掉原先準備付印的論文,替換上這篇長達六七十頁的論文。因為時間緊迫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評論員,雜誌社的編輯隻好親自出馬,在文章前麵加上一段簡短的按語:這篇偉大的論文是當今最傑出的科學家揚克?約翰遜博士的最新著述。自1898年以來,約翰遜博士便以其超凡的精力、過人的智慧、敏銳的洞察力在化學、物理學、天文學、電子學等諸學科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甚至憑借一己之力創立了相對論、量子力學、計算機科學、軟件工程、超導科學等諸多全新的研究領域,其在學術上的偉大業績有目共睹。數年前他開始投身政治,積極推動遠東的教育事業發展。他的這番舉動曾引起全世界科學界的廣泛批評,認為他從政是科學界的巨大損失,其後果足以影響當今的科學發展。也有人認為,他的才華已經耗儘,和牛頓爵士一樣選擇從政無疑是明智之舉。在經過數年的沉寂之後,如今他終於推出了這篇偉大的生物學論文。他用鐵一般的事實擊碎了流言蜚語,證明自己不愧是繼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傑出的科學家,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幾乎唯一的百科全書式的大科學家!在這個鴻篇巨製中,約翰遜博士以其一貫令人驚異的思維向我們刻畫了遺傳學的本質,即基因的結構和功能、遺傳物質的傳遞與變異、遺傳信息的實現與表達等;並進而描述在未來一百年內可能實現的技術以及如何實現。這些正是生物產生以來賴以生存、繁殖、發展的根本,也是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孜孜以求的知識。毫無疑問,這篇論文將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和世界,乃至我們人類本身。或許有人會質疑這篇論文觀點的正確與否,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不過至少目前的所有研究都已經證明了這篇論文觀點的正確,或者說這篇論文的理論可以準確解釋目前的所有研究。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另外一點,那就是自1898年以來,幾乎約翰遜博士提出的任何理論和觀點,隻要能被現在實驗證明的,都被實驗證明是正確的。即便文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又或者將來證明這篇論文通篇都是錯誤的,依然無損這篇論文的偉大之處。這也是我們迅速刊發這篇論文的根本原因。論文長達數十頁紙、新科技術語層出不窮都是約翰遜博士的一貫風格,這些不應該成為生物學研究人員這篇文章的障礙。當一名生物學家最初接觸這篇論文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它實在是太長了;但當你完的時候,就會感歎為什麼隻有短短的幾十頁,而不是更長。我們甚至有理由相信,幾十年後依然會有人這麼感歎。(。。)ps:今天家裡有人生病,心情繁蕪,胡亂信手碼了三千字,乞求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