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第三十七計(上)(1 / 1)

一品富貴 午後方晴 2290 字 2個月前

第三十七計,疏水計。適度地利用國家或者軍隊的情況,製造一些七分真三分假的幾乎可以亂真的假像,使敵人產生誤判,從而進入我軍設計當中,最終打敗敵人。其道理就象疏通河水一樣,將河道依據水往低處流的特點竣深竣闊,將河水引入新河道裡,河水迅速進入大海,便不會泛濫成災了。……宋軍有些麻痹大意了。隨著遷州拿下,數萬鐵騎率先撲向錦州城下。但後方的主力部隊卻不得不一步一個腳印,攻打遼國的來州、隰州。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若是將這支宋朝主力騎兵吃下去,宋朝將嚴重缺少騎兵,沒有了騎兵的宋軍,到了關外能做什麼?而且宋軍興師動眾而來,如今兩國換了一個形式了,不是遼軍亡,就是宋軍敗。耶律隆慶迅速集中了所有兵馬,兵分三路,撲向了錦州。兵力很多,也未指望過會能隱蔽消息,因此隻有快。十幾萬騎兵,甚至還夾雜著一些各部族的丁壯,幾乎達到了二十多萬人,從四麵八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向錦州。主將是馬知節,副將是李繼宣,都監是秦翰,先鋒是田敏與張凝。五人都是冠絕一代的勇將。然而敵人數量太多,而且到了國破家亡時刻,三軍士氣一起激勵起來,彌補了戰鬥經驗、建製混亂的不足。要命的是一股大部隊殺向安昌城,將要從南方將宋軍一起包圍。馬知節力敵良久。看到不妙,下令立即撤退。好在這些都是騎兵。逃得比較快,正當遼軍從南部拉開包圍圈時。宋軍殺到了,撕開了一個個缺口,逃向南方。不過在兩軍夾擊下,宋軍損失慘重。耶律隆慶騎在馬上大喝道:“追!”這道命令沒有錯誤,這支宋騎殺慘了,隻顧逃命。好的前景便是在遼軍一路追趕下,可能導致這支騎兵能將宋軍大營衝散,從而大捷,不好的前景便是讓這支宋騎及時逃出生天。而宋軍大營做好了準備。但那也無妨,停下來再準備第二場決戰。一路追下去,幾萬宋騎被殺得慘不忍睹。就在遼軍眼看要上演一場奇跡之時,無數宋朝步兵從五指山殺了出來,倚據六州河將遼軍一切兩半。這便是疏水計。不要以為宋軍就可以輕鬆拿下遼國了,戰場上翻盤的戰局不要太多,例如淝水之戰,東晉是什麼樣的羸弱兵馬?赤壁之戰,憑借劉備那支敗兵。以及東吳那些江南兵,又如何與曹操的軍隊相比?在關內還好一點,不管怎麼說,那些漢人雖親近遼國。但沒有韓德讓那樣的人物帶領,很難讓他們願意為遼國拚死奮戰。然而出了關外,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利於宋軍。若弄不好,就會再次發生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那樣糟糕的結果。所以宋九很小心。正好遼國派了使者。宋朝大臣發出兩種聲音。有一個前提,相比於漢唐。宋朝確實在變得內斂。與趙恒無關,而是趙匡胤開國之初便製下的國策。不願意傷及中原百姓利益,而去做無意義的開邊,因此大渡河以西,金沙江以南,一揮手不要了。這個政策給宋朝成為一個富裕王朝打下了基礎。就包括趙匡胤收複數國,也是打一國休息幾年再打。這樣百姓便不會因為戰爭而產生多大壓力。對宋朝這種政策遼國同樣知道,那怕是宋九都不能改變,如北河套,實際宋朝能派官兵進駐了,然而至今繼續羈縻,沒有官員前去,沒有士兵駐紮。但對於平灤景營四州,遼國也能理解,若是宋朝不得到這裡,那麼門戶就關閉不上。因此使者回去稟報,大家相信了王欽若的話乃是宋朝的底限所在。至於宋九所說的唐朝營州,沒有人當真。得到平州後,將渝關修一修,便能形成防禦線,得到興中府,試問從哪裡修,孤城懸之於海外,那是送點心給遼國的。這個道理就象以前的涿州城,宋朝將士很勇敢,守了一年多時間,最後還是丟了。就象東易州,因為地勢平坦,懸於易水之北,最後宋朝主動放棄了。於是兩種聲音讓遼國產生了迷惑。也有人提醒耶律隆慶莫要大意,包括蕭孝友,可是很快淹沒在其他亂七八糟的聲音裡。最主要的幾種意見,一是與宋朝決一死戰,收回燕雲。其次自渝關開始構建第一道防線,遷州構建第二道防線,不讓宋軍北上。然而最大的一種意見便是請和。同意將四州割讓給宋朝,但不能稱臣,一旦稱臣了便不能統轄各族,遼國傾刻瓦解分裂,避過宋軍的鋒銳,然後勤政愛民,備戰練軍,學習句踐臥薪嘗膽,以後等遼國恢複過來元氣,一舉收回燕雲。那有那麼多句踐?這是為自己割讓燕雲借台階下的。因此意見始終不能統一。就在這時,石普帶著兵馬從海上登陸,宋軍也向四州發起進攻。有的人醒悟過來,知道不能善了,但還有更多的人執迷不悟,繼續議論要派使議和。這便無形中浪費了許多寶貴時間。其實還有一次機會。一般數達到幾萬以上的軍隊行兵,多會出現分兵互相側應的情況。道理簡單,若不分兵,就會呆板,一旦受挫,往往產生大敗,如史上的淝水之戰符堅的前秦軍隊,赤壁之戰的曹操軍隊,還有宋朝高梁河之戰的宋朝軍隊,蕭燕燕南下澶州時的遼**隊。就拿史上對比。若非種種原因,趙恒議和。蕭燕燕未必有好果子吃,高梁河時若非潘美等將穩住敗軍。遼**隊還不夠強,同樣宋軍可能會全軍覆滅。但分兵也有分兵的弊病,一般來說,若是範圍太狹小了,失去分兵意義,其實是等於沒有分兵,若是範圍大了,相互不能配合,往往被敵人各個擊破。成功的例子就唐擊吐穀渾之戰。前期幾支唐朝軍隊就在大小積石山之間行軍,到了決戰時,已翻過了日月山,就在青海湖兩邊拉開大會戰了。最成功的還是後來的淮海戰役,解放軍始終在碭山到固縣以及徐州這一帶穿插,運動,包抄,保持著優勢兵力,或是圍點打援。或是逼降策反,或是以優勢兵力合擊。這乃是大兵力會戰最典型成功的戰例。失敗的例子就如宋朝的雍熙北伐。當然,它也未必能適應所有戰役,如大非川之戰時薛仁貴與郭待封也分了兵。而且離得不遠。然而兩將不和,最終必是失敗。不過常遇春與徐達北上,兩軍離得又很遠。然而他們各自負責戰區,相互配合要求也不那麼緊張。所以雖分得遠,最終大勝。所以說水無常形。兵無常勢。不過總的來說,這個距離無比的關健。所以宋九發起數次戰役都注意了這個距離。南來風戰役中雖離得遠,不過那是分時間段分彆發起的戰事,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來的,對相互配合要求並不嚴密。然而這次有一支軍隊分兵卻是很危險。那就是石普的兩萬宋軍。看到宋軍大規模行動,遼國七嘴八舌,有的人便建議不如出動重兵,兩個方向夾擊石普的孤軍。戰後宋九感到十分慶幸。若是遼軍那樣做,也未必能將石普的軍隊全殲,可是石普的軍隊必然會損失慘重。相反的遼軍就會打出士氣與信似。若是損失到一定地步,將後產生無法想像的後果。首先現在六月份了,這在這季節裡與遼軍會戰,對宋軍更有利一點,然而離深秋的時間也變得很短了。其次不能將遼軍與遼東隔絕,兩路聯成一線,遼軍能得到更多的援兵,活動的範圍更大,未必勝,但必然拖長其反抗時間,那就到了深秋!當傷亡到一定地步,記住了,宋朝已得到了關內所有地盤,包括未來的山海關,在宋朝內斂的製度下容易產生知足感,那麼必有更多的人要求撤軍。在他們帶動下,包括三軍也不想打了。到時候隻有撤,一旦撤退,可能就永遠撤退了。不過還好,耶律隆慶這個悲催鬼哪裡有那麼長遠的眼光。宋朝還做了一件讓他激怒的事,趙恒下詔以耶律隆緒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兼幽州路行軍大總管。彆當真,這就是活著的遼國皇帝價值,但他是不可能進入軍事權的,擁有的僅是一個虛名罷了,就象他的遼王一樣。這不要緊,要命的是宋朝又從耶律隆緒手中得到遼國的玉璽,又讓耶律隆緒親寫詔書,詔宣諸州以及遼**民投降宋朝。雖然這不可能得到遼國人的承認,甚至有人唾棄,不過還會有一部分人因此產生動搖。正好馬知節孤軍深入,於是耶律隆慶不顧許多人反對,出兵錦州。這也中了宋軍的計策。這支孤軍前進不是想迅速得功,宋九用兵穩得讓李繼隆等將有些心寒了,哪裡會布置如此輕進的計劃?然而遼國不知道啊。然後就是山。為何昆侖山被中國一再神話,那就是昆侖山的重要,它重要不在青海,沒有喜馬拉雅山高大,更不及天山瑰麗,可看它往下延伸的區域,秦嶺,伏牛山,大彆山,將中國一分為南北,然後再往上看,隴山(六盤山},黃土高原,呂梁山,太行山燕山,努魯兒虎山,大興安嶺。燕山過去便是大海,然而它繼續向上走,努魯兒虎山,黑山,鬆嶺,閭山,大興安嶺。現在燕山還叫燕山,鬆嶺還叫鬆嶺,不過燕山下麵卻重新命名為盧龍山,大興安嶺叫金山,至於努魯兒虎山與黑山兩大山脈細劃成許多山脈名字。如馬盂山,都山。閭山之上又分出青山等等。除了海邊一條狹長的平原地帶,出了遷州後。往西去就是丘陵區與大山區域。馬知節看似的孤軍深入,然而在此之前,卻將幾個孤城外所有遼國的哨所一起掃蕩,遼國人在此失去了耳目,至少不能得到細致的情報。隨後宋軍派高瓊為主將,潛入到五指山一帶的山區。遼軍拚命追趕,畢竟才過隰州,離宋軍大營還有一段距離,為何不擴大戰果。事實這次為了達到戰略目標,被遼軍擊殺了數千騎兵。這一追,即便李靖在世,也讓會軍隊產生脫節,況且是現在的遼軍。高瓊帶著宋軍殺出。正好這裡有一條河流叫六州河。前期戰事很慘,看到有伏兵殺過來,遼軍調轉頭,想兩路夾擊,將這股宋軍吃掉。高瓊命人迅速將六州河的橋梁毀掉。然後奮不顧身地守住這條防線。宋軍四麵八方殺過來,有火炮,而且現在的火炮數量達到了兩千門,除了石普帶走一部分外。餘下全部用上。另外還在地下埋了許多土製地雷,以及火藥包,然後海麵上騰起無數船隻。在船上宋軍用投石機將猛火油砸到岸上,然後借助東南風。發射火箭。況且軍中還有無數射程遠,射力大的伏虜弩。看著近半大軍在河對岸苦苦掙紮。耶律隆慶心如刀絞,下令讓三軍瘋狂地搭浮橋,衝向對岸。然而不顧他如何做,南岸的遼軍迅速地一大口一大口被宋軍吃下。此役,一共擊斃遼軍達到了四萬餘人,活捉了三萬多名戰俘。可是宋軍並沒有渡過六州河,而是派了曹利用做為使者前來遼軍大營,提出宋朝的條件。“陛下親臨幽州,滅你遼國隻是旦夕之間,你國派使議和,陛下顧全兩國百姓幸福,於是也欲與你國議和,並且將太後靈柩歸還你國。然你們還以為我中國乃是五代分裂之時,欲壑難填,不想誠服,不想歸還我關內之地。”“那就戰,這就是戰爭的結果,一戰幾乎滅你十萬兵馬。不知你國還能抽出多少兵力,與我軍奮戰。”“我做為使者,多次進入你國大營,在大名府,在澶州,與你們太後議和,那時候我朝兵力四麵八方湧來,你們太後不但不歸還燕雲,相反的不顧死活,繼續勒索我關南十縣,飛狐關與紫荊關。”“沒想到,你們不懲大敗之戒,繼續不知死活。還給你們一個機會,我朝想和平友好,不過此一時彼一時,我們也不欲求你們遼國疆域,至少也要將疆域恢複到曹魏之時。”一個大一統的王朝,與曹魏相比,確實也不過份。可曹魏時北方的疆域在哪兒?不包括雲中,當然,即便不包括,遼國也無法索要回去了。這是指東北疆域,昌黎郡(遼國興平府,朝陽市),玄菟郡(沈陽,遼國沈州),遼東郡(遼陽,遼國東京),樂浪郡(平壤),帶方郡(朝鮮大同江南岸地區)。道理是講出來了,然而曹利用說得磨棱兩可,前麵又再次提了宋朝隻想得到關內。因此這給了遼國君臣希望,議和嘛,那是最好不過。這個情形與史上北宋末期十分相似,金國一會戰一會和一會勒索,讓北宋君臣主意不定,甚至拿出五百萬黃金,五千萬兩白銀送給金國。那時一兩黃金上下浮動到三四十緡錢,一兩銀子上下浮動到三緡錢,也就是一下子勒索了三四億緡現錢!如果將這些錢獎賞兵士,鞏固城防,製辦武器,會產生什麼結果?曆史上相似的例子太多了,如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與倭國簽訂的馬關條約,賠償倭國兩億兩白銀。如果用這些白銀來備戰,又會產生什麼樣的良性效果?不要說曆史,一個末落的王朝是看不到曆史的。所以曆史到了這裡,又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