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哥,他們來了!”溫青青指著遠處疾馳而來的李岩夫婦,高喊道。李自成稱帝不久,惠王逃往遼東,引清攝政王多爾袞領兵入關。李自成派遣大將牛金星和劉宗敏領兵十萬與多爾袞一戰。自入京以來闖兵驕奢淫逸軍紀敗壞,主將不和,下麵的士兵厭戰,首交鋒便被八旗軍打破了陣腳。李岩奉命支援前線,勉強穩住了陣腳,京中便傳出來李岩與朝廷關係曖昧,且有心自立的謠言。牛金星常在李自成麵前進讒,早已經在李自成心中埋下懷疑的種子。戰事到了關鍵時刻,李自成竟然召李岩回京。李岩尚未到達京城,大順軍已經潰不成軍,十萬大軍,隻餘下兩三萬逃回京城。聽到大順軍戰敗的消息,李岩忍不住回頭馳援。值此存亡時刻,李自成卻抓住李岩違命之事,生了疑心,令李岩好友劉宗敏抓捕李岩和妻子紅娘子回京治罪。自皇帝自縊煤山,李自成進京稱帝,石慧一直沒有離開直隸,而是隱於民間暗中布局。劉宗敏那邊還沒有找到李岩夫妻,石慧已經派人大張旗鼓去解救李公子夫婦。前年,李岩就與李自成推薦自己的義弟袁承誌和山宗,說袁承誌會投效闖王。後來,袁承誌轉眼就將建文帝寶藏“獻”給了朝廷,崇禎皇帝還給袁承誌封了爵位。這本是李自成對李岩的一根刺,如今袁承誌還這般義氣,前來相救李岩,李自成難免懷疑李岩兩邊下注。“大哥!”李岩夫妻到了眼前,立時跳下馬道:“賢弟,你為何在此?”“大哥,我是來阻止你回京的。那闖王如今要追殺於你,難道你還要繼續效忠於他嗎?”袁承誌痛心道,“你如今回京便是自尋死路,便是你不願意效忠朝廷,也不該繼續留在闖王身邊。”“賢弟,難為你現在還來見我!”李岩卻沒有回答袁承誌的話。“大哥,我已經派人去接你兒子出城,你隨我離開這裡吧!”袁承誌認真道,“如今山東還是朝廷治下,我們去山東,李自成也奈何不得你。”“愚兄本是官家子弟,後來見這天下蒼生受難,投效闖王想要為天下百姓做些大事。如今——”李岩歎了口氣道,“我早已經背棄朝廷,如今再反闖王效命朝廷與小人無異。”“大哥,人生在世隨心而走,你隻忠於天下百姓,有何必在意天下人的看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你效忠的是天下百姓,於誰當皇帝又有什麼關係?”“賢弟,你比愚兄看的透徹,隻是如今愚兄已經不能回頭了。”“大哥,隻要人活著,一切都沒有太遲,你又為什麼要一條道走到黑呢?就算不為自己想想,你也該為了嫂子和侄兒想想。”李岩回頭看向妻子,他的妻子湯氏出身於杞縣豪門之家,知書達禮,賢良淑德,是一位美麗的大家閨秀。可是這些年卻陪著他東奔西跑,從來沒有一句抱怨,如今他前路黑暗,妻子依舊是不離不棄,怕也是不願意棄他而去的。“相公,不管你做什麼決定,我都與你一起。”紅娘子笑望著丈夫,鼓勵道。“賢弟,愚兄謝謝你的好意,隻是如今闖王新敗,我若這般隨你而去,大順軍隻會潰散的更快。你的好意心領了,我兒若是能出京城,日後就拜托你了。”李岩夫妻對著袁承誌深深作揖道。“李大哥,既然你已經做了決定,我也不能強迫你。”袁承誌歎道,“大哥、大嫂一路保重!”“賢弟保重!”世上無不散之筵席,望著李岩的背影,袁承誌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他初下華山,什麼都不懂,便遇到了李岩。那個時候,李岩心懷抱負與他暢所欲言,談及天下大事,字字珠璣,所言所濾所為都是百姓。那個心懷天下的李岩大哥讓他心生向往,若非當時自己還有事在身,袁承誌恨不得立即追隨李岩投效李自成創立一番事業。這也是後來在南京尋到建文帝寶藏,袁承誌想也不想便勸說青青將寶藏先給闖王為軍餉的緣故。袁承誌本想以寶藏為禮去見一見李岩口中的闖王。若是李自成真如李岩大哥所說的那般賢明,他報了父仇,也好帶著山宗的叔叔們前去投效。隻是因緣際會,卻在山東遇到了難纏的皇後娘娘。闖王沒有投成,袁承誌最初有過遺憾,如今卻隻剩下慶幸。闖軍如今已經失控,李自成稱帝卻全無君王氣度。一個會帶頭搶美人,搜羅財寶的首領頂多算的流寇頭子,莫說君王氣度,便是梟雄也算不上。當初李岩大哥會為了百姓,殷切勸說他投效闖王。袁承誌不明白,為何李大哥現在不能為了百姓離開闖王另投明主。如今的李自成,再繼續輔佐相助下去豈非是助紂為虐,為禍百姓?正如那婦人哭訴的一般,李岩告訴他們闖王愛民如子,既然錯了,難道李岩不該負起責任,告訴天下人愛民如子的闖王隻是一個騙局嗎?對於袁承誌而言,皇太極和崇禎是聯手害死他父親的人。可是英雄一世的皇太極卻死在了自己的弟弟和妃妾手中,他以為無能昏君崇禎不愛美人,不愛奢華,比世上所有人都愛大明,在意百姓,更是在關鍵時刻展露出了一個帝王的節氣。這樣的皇太極讓他竟然有些小同情,這樣的崇禎竟然讓他有些敬佩。期待的闖王並沒有他以為的那麼好,以為是昏君的皇帝也沒有想象中的壞。下山愈久,袁承誌對這天下事越看不明白想不明白,甚至也開始不明白自己的想法。袁承誌也想過離開這個朝堂、離開這個江湖,可是他又有些不甘心。他還年輕,還想看看皇後娘娘為他描述的那個天下。天下人需要一個領頭人,而如今袁承誌希望皇後娘娘能夠帶來天下人想要的生活。李岩翻身上馬與紅娘子絕塵而去,出五裡,便遇到了奉命緝捕的劉宗敏。李岩與劉宗敏一文一武本是闖王身邊最得力的乾將,兩人素來也是相得益彰,私交甚厚。如今李自成稱帝卻倚仗善於諂媚之術的牛金星超過了劉宗敏和李岩。李自成明知兩人是好友,卻讓劉宗敏來抓捕李岩,顯然他不僅疑心李岩也在考驗劉宗敏的忠心與否。兄弟兩人對望片刻,皆是苦笑。這其中的關竅,李岩明白,劉宗敏也明白。故此劉宗敏來了,李岩欣然就覆。劉宗敏壓著李岩與紅娘子夫妻回京,不想到了郊外卻遇到了伏擊。劉宗敏作戰驍勇,隻是剛經曆了與多爾袞一戰,軍心渙散,對上埋伏城外的錦衣衛和明君,竟然全無抵抗之力。說來自李自成起義,劉宗敏追隨左右,與朝廷官軍也是打了好多年。其中最難對付的不過是一個孫傳庭,那個吳三桂也有些本事,可是龜縮西北不敢阻攔闖王的鋒芒。今日,明軍卻宛如脫胎換骨一般,尤其是作為先鋒的錦衣衛指揮使安劍清,更是武藝高強,悍勇非常。劉宗敏一馬當先卻被安劍清斬於劍下,其手下的將士群龍無首,最後潰散逃去。劉宗敏一死,安劍清也不趁勝追擊,反而對著李岩夫婦作揖為禮,帶著錦衣衛和明軍撤退了。李岩跳下馬背,衝到劉宗敏的屍首麵前,撫屍痛苦。劉宗敏是闖王身邊第一大將,如今劉宗敏一死,闖王又對他失了信,身邊唯有那最擅長拍馬屁的牛金星,大順危矣。“相公,錦衣衛的人為什麼要救我們?”紅娘子不解道。“娘子難道還不明白嗎?這是皇後娘娘的計策,殺了宗敏,除掉了闖王身邊一員大將。不殺我們,便是坐實我們與朝廷勾結,這是要逼著闖王親自殺我們。她要除我不僅要斷闖王的一臂,更要闖王人心渙散。”李岩悲聲道,“天下人都知道我這些年如何為闖王奔波,闖王殺我,天下人都會知道闖王如何弓鳥儘,良弓藏。”“那位娘娘真是好算計!無論我們是否反闖王,都在她的算計之內。無論我們求生求死,她總能得到最大利益。”紅娘子歎道。“李岩死了?”天津衛,石慧問道。安劍清從她的聲音中聽不出息怒,躬身道:“我們離開不久,牛金星就趕到繼續緝捕李岩。不過,牛金星趕到時李岩和紅娘子都已經服毒自儘。李岩夫妻沒有死在李自成手上,會不會影響我們的計劃?”“李岩服毒自儘那也是李自成逼死的,與李自成親手殺沒太大區彆了。我原以為李岩一個官家子,敢去投李自成是個聰慧的,沒想到骨子裡也是個迂腐書生。”石慧歎道,“李岩錯看了李自成,故有今日之禍。我亦看錯了一人,故此如今到底心中有愧。我與李岩都是算計人心之人,可是這人心哪有那麼容易算計,一不小心就容易反噬啊!”“那李岩大約又是一個讀書讀傻了的,娘娘何必為他可惜。這天下讀書人多的是,娘娘與太子殿下求才若渴,天下的人才也會源源不斷的前來投效朝廷。”安劍清不回道,“娘娘,如今李自成折損了一文一武兩員大將,大順軍新敗,據守京城不過兩萬人。我們可要收複京師?”“待太子到來,立即動手。”石慧正色道,“收複京城的戰役由薊遼總督王永吉全權指揮,你帶著錦衣衛負責緝拿李自成,切莫讓此人有逃脫的機會。此人一旦逃走,到底是個流毒。”“臣定當竭儘所能,絕不令闖賊有逃脫升天之機。”八月底,太子率領部分南京守軍和訓練營畢業的宗室子趕赴天津衛。九月初,薊遼總督王永吉為主將,包圍京城。同時,奉惠王之名退居一隅的孫傳庭奉先皇遺詔,誅殺叛國惠王,截斷多爾袞出關之路關門打狗。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與豪格政權,一度讓盛京氣氛緊張。後在各位親王調和下,多爾袞與豪格各退一步,選了莊妃之子福臨為少帝。惠王請多爾袞入關助陣,多爾袞有心以此立下戰功壓豪格一頭。沒想到崇禎已死,明麵上已經是帝國之主的惠王依舊是個牌子。多爾袞見孫傳庭退居一旁,對惠王言聽計從,協助他對付大順軍,以為惠王已經將之收為己用。原來是孫傳庭早就得到崇禎的旨意,假意聽命惠王,放多爾袞入關。多爾袞長驅直入,打得大順軍潰不成軍,正得意,卻被孫傳庭來了個以逸待勞。原本關外有豪格,多爾袞大可與豪格兩麵夾擊對付孫傳庭。不想孫傳庭手中竟然有十門紅衣大炮還有先進火器,讓多爾袞的騎兵無處下手。孫傳庭與八旗軍作戰皆是一輪火器開道,打得八旗兵魂飛魄散。豪格本就與多爾袞爭得你死我活,如今多爾袞陷進去了,且明軍手中的紅衣大炮和火器委實厲害,豪格哪裡願意為了救多爾袞冒險。且這時盛京竟然傳出消息,說莊妃之子福臨不是皇太子的兒子而是多爾袞私生子。沒有了多爾袞鉗製,其他親王也不願意得罪豪格,區區一個少帝福臨自然命令不了長兄豪格。攝政王多爾袞陷於關內,怕是難以逃出生天,滿清貴族也擔心少帝不能穩重局勢,乾脆推舉豪格為攝政王。豪格當了攝政王,一麵拉攏人心,一麵倒也積極備戰,有心趁著孫傳庭和多爾袞打得差不多,自己再去撈一把。不想孫傳庭那十門紅衣大炮不僅打得多爾袞狼狽不堪,炮響也將盛京的貴人們嚇得不輕。滿清哪裡知道,大明的火器營火器本就先進,隻是火器燒錢,朝廷沒有許多軍餉,故此對火器不甚重視。石慧暗中將火器營調去遼東,京中火器大多送到了遼東,又在天津衛成立作坊,生產火器,給孫傳庭備足了丹藥,務必要他將多爾袞及他的八旗兵留在關內。如這等作戰方式,孫傳庭也是第一次實踐。想他在潼關對付各路反王,軍餉都難以發放,士兵甚至要忍饑挨餓作戰,哪裡能夠這般奢侈火器開道。孫傳庭在遼東與滿人打得火熱,這邊王永吉收複京師也沒有遇到許多波折。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當初京城百姓多恨朝廷,如今到了闖王身上就要翻十倍百倍。朝廷的軍隊才開始攻城不久,早就潛伏城內的探子就襲擊了城樓,開門放官軍進城。麵對數倍於己的官軍,早就嚇破膽的闖軍已經沒了戰意,有些人試圖隱藏在百姓之間,卻有被城中的百姓舉發出來。這幾個月,闖軍在京城所作所為早已經天怒人怨。北京城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對大順軍一個個都恨不得吃其肉寢其皮,哪裡容得這些人藏於民間。李自成不待城破已經出城向西逃命,安劍清帶領錦衣衛追捕。早在王永吉收複北京城的戰役開始前,一直縮在西北裝死的吳三桂也奉命開始還擊敗,迅速收複潼關等闖軍占據之地。待王永吉收複京城,闖王敗退出逃消息傳出。各地留守的大順軍人心潰散,吳三桂一路勢如破竹。隨後李自成被錦衣衛圍捕自殺與陣前,轟轟烈烈的闖王一路沒落了。明軍重新掌控京師,王永吉迎皇後和太子回宮。李自成、牛金星等瘋狂斂財數千萬兩,逃命之時絕大部分金銀珠寶無法帶走,都被明軍收繳。這筆錢,石慧自然不會好心的還回去,理所當然的衝入國庫。明軍先奉回崇禎皇帝遺體安葬於皇陵,留守南京的文武大臣趕赴京城,擁立太子登基,奉皇後為太後。九月底,遼東戰事結束,孫傳庭全殲多爾袞及其入關八旗兵四萬,滿清損失慘重。次年,新帝改元元啟,下令大赦天下,允各路反王及李自成餘孽清明之前繳械投降,既往不咎。感百姓飽受流寇之苦,朝廷免賦稅三年。二月,令王永吉鎮守遼東,孫傳庭與吳三桂分兩路自平各地反王。俘虜或招安的流寇擇取部分改編重入軍中,部分發配人口銳減之地分給田地就地安置。朝廷已經第三年推廣玉米、紅薯,頗有成效,饑荒大為減少。隨著《疫病防治方略》在各地方官府落實,各地役症大為減少。清明之際,朝廷詔令除卻平國亂有功宗室弟子憑功論賞,其餘未曾為國效忠宗室削除宗室籍冊,轉入各地普通百姓籍冊。即日起,宗室三代後列入百姓籍冊,若宗室自己有功於國方可賜予爵位。同時,允許宗室子弟參與朝事,可科舉可參軍。朝廷廢除賤籍,賤籍重新登記入百姓籍冊,允許商家子科舉入仕。同樣,商人需要向朝廷交納賦稅,為十稅一。免稅三年內,各地方官府重新勘驗田地,將荒蕪田地賜予流民。取消人丁稅,根據田地多寡納稅同樣是十稅一。隨著這一係列詔令,朝廷還重修了大明律。元啟元年秋,朝廷重開科舉,新的大明律被定為必考科目。朝廷重新製定官員升遷考核,武官升遷憑借戰功,還要讀朝廷規定的書目。文官升遷,除了政績,還需參加一次新大明律的考試,通過考試方可升遷。憑借著這些舉措,新修的大明律迅速普及下去。元啟二年春,新帝的第一批天子門生誕生。這些新進士的第一件差事便是與訓練營出來的宗室子前往各地宣揚大明律一年。一年之後,朝廷六部按照所需官員出卷子,讓這些新科進士招考。朝廷的這一舉措並非因為官員冗員,事實上經曆國難後,朝廷上的官員尤其是高官去了大半。大明原本又京城和留都兩個衙門,如今卻隻留下一套。借著李自成的手收拾了大批屍位素餐的官員,如今朝廷上下風氣為之一清。大臣們每日都極為忙碌,忙著研究新政令,忙著學習新的東西,一個人當兩個、三個人用。新朝第一批進士終於可以入朝為官後,他們的上司都鬆了一口氣,終於多了人手分擔工作。為了取得賢才,新帝將科舉由三年改為一年,不過每年錄取人數減少,想要高中並不容易。除了大明律被定為必考內容,朝廷也逐步改革科舉,科舉不在隻考一科,而是開始分科。考中進士也不能立即當官,還要去書院講學,去地方輔佐縣令處置證實,去各地宣講律法等滿一年,再參加六部崗位招考。不提科舉諸事,元啟三年,天下大安,隨著各種高產作物推廣,全國糧食問題得到根除。李自成起義時,各地主豪紳就得到了一次打擊。後來石慧明麵上讓吳三桂和孫傳庭平亂,卻渾水摸魚,收拾了一部分為富不仁的地主豪紳。經曆了諸多波折,對於朝廷重新丈量土地之事,地主階層敢怒不敢言,這件事遇到些波折,也終於在元啟五年做成了。朝廷規定十稅一,頒布了新的徭役法,大力普及大明律,以此杜絕地方官員隨意增加苛捐雜稅。錦衣衛改為六部之外的監察機構,在各行省建立新的衛所。擴張後的錦衣衛不在隻為皇家效命,而是負責督察文武官員,除卻查察謀反之案,也要負責督察貪腐之事。百姓可以向錦衣衛舉發地方官吏,為了減少誣告,民告官坐實不罪,若為誣告,杖責八十。元啟帝少時性格慈和溫順,經曆國難,後屢經曆練,倒是多了幾分堅韌。自登基之後,本性不改,依舊性情寬厚,加之不重色,不重享受,生活上肖似先皇和太後,朝堂上又不似先帝剛愎自用,猜疑過重,朝廷上日漸清明。百姓賦稅減少,收成增加,經過數年休養生息已經可以安居樂業。元啟七年,吳三桂領命出關,破盛京,增設大明行省。於此同時,朝廷開始向蠢蠢欲動的草原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