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林南吃過了早飯,便隨同父親來到西園,拜望那位楊先生。一同前來的還有林蹠,林蹠再過半月便滿了四歲,讓他跟著楊宣發蒙讀書是林武早就想好了的。楊宣早就在西園坐等,林武帶著兩個兒子一到,接著寒暄的機會,楊宣便將兩個孩子上下打量了一番。林武心中頗為仰慕楊宣學識,兩個兒子若拜楊宣為師,高的不敢說,至少科舉之路上中個舉人是不在話下的。若是孩子有資質,考個進士回來也是很有可能的事。隻是林武雖然有此心思,卻還是要看楊宣的意思。楊宣名為西席,實際上和林武卻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在昌寧府兩年多,對林武在仕途上的助益也是頗多,所以林武對待楊宣十分敬重。即是來看先生,自然少不得見禮說話,林南雖然心中對林武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想法,但從師受道乃是好事,他也求之不得,是以禮節上絲毫沒有怠慢,對答之際也顯得很坦然。林蹠也是不錯,雖然年紀小些,但自小生活在書香門第,耳濡目染之下也進退有度。楊宣看罷兩個孩子,不著痕跡地對林武點點頭。林武會意,讓林南帶著弟弟先回,自己留下來和楊宣單獨說話。待兩個孩子出去之後,林武便笑道:“如何?可還看得入楊兄之眼?”楊宣卻沒有笑意,沉吟了一下,才對林武說道:“敬軒之子,自然是沒有話說,但……老夫斟酌再三,覺得其中還是有些關節要想想才行。”“哦?”林武聽罷不由得疑惑。“昨日聽你所言,我便覺得大公子似有些不妥之處,今日一見,果真便是如此。”楊宣見林武麵色慎重,也不拿話吊他,直言道:“適才我觀大公子麵相,五官端正,舉止有度,對答之際也儘顯聰慧之色,但惟有一點,此子初看麵甚仁善,但細察之下便可發現眼角眉梢帶著一絲戾氣。”林武略微吃了一驚:“果真如此?怎麼……我與他同行一路,卻未看得出來?”楊宣一笑:“失而複得,敬軒高興還來不及,又怎麼會注意到這些細微之處?何況雖然你說此子對你或有誤解之心,但畢竟是父子,在你麵前他又如何會流露出這般異狀?隻有在我這外人麵前,才會顯露出一些防備之心,謹慎之色罷了。”林武默然無語,半晌,才歎了一口氣:“這多半是與他幼時經曆有關,可是,在他回來之後,我和賤內也曾套問過幾次,不知為何,他對過去這些年間的所作所為,竟是半點也不肯吐露……說起來,歸根到底是我這做父親的不是,竟然連繈褓中的兒子都保護不了……”楊宣見狀忙寬慰了幾句,待林武慢慢好些之後,才繼續說道:“若敬軒隻是想讓他在我這學些詩文和應試之學,那倒還罷了,但從長遠考慮,對此子卻不見得有什麼好處。小小孩童,便顯露出暴戾之氣,弱任其發展下去,後果怕是不敢設想啊!結合敬軒之前所言,依老夫看來,此子心中或有難解之鬱結,須得儘早化開才是。須知越是聰穎之人,一旦心思起了變化,便越是麻煩。”林武點了點頭,楊宣所言非虛,若是尋常村童不走正道,多半是偷雞摸狗、挖墳盜洞,心若狠一些也不外乎霸市行凶;但若是聰穎之人走了歪道,那就不是一人之事,這一類人多半不會隻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行事,必然會糾結起一群人,或嘯聚一方,或流竄各地,避大吃小,終成禍胎。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隻是林武想不到,如今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同時他也有些慶幸,好在發現得早,南兒才剛滿六歲,若是悉心教化,也還來得及。楊宣道:“想來敬軒已經知我心意,不用老夫多說了。隻是有一點還要提醒敬軒,所謂‘子不教,父之過’,不過是一家之言。大公子幼時境遇想必十分悲慘,所以若要教誨須得‘用親和,戒威嚴,少告誡,多感化。’如此,便需敬軒和尊夫人齊心合力,方能事半功倍。”林武聞言,當下躬身一揖:“楊兄之言,林武銘感五內,大恩不言謝,隻求日後能有相報之機。”楊宣擺了擺手,笑道:“些許小事,假以時日,敬軒一樣會看得出的,我不過是癡長幾歲,多了些閱曆罷了。”頓了一頓,楊宣又道:“即是敬軒同意老夫的觀點,那便不能留他在我這兒了,大公子雖經曆坎坷,但畢竟是垂髫稚齡,孩童心性,老夫以為,還是送其入學好處更多。老夫不才,已快到花甲之年,整日裡對著我一個老頭子,終不如和其他孩童一起,每日讀書嬉鬨,相識相知,令公子或會更快恢複本性。”林武麵露惋惜之色,雖知道楊宣所說不假,但失去楊宣這麼好的一位老師,實在太令人可惜。楊宣似是猜到了林武的心思,笑道:“敬軒也不必惋惜,楊某雖自負胸中所學,但那位靜安齋主人也頗有才學,必不會令你失望的。”靜安齋之名,林武也略有耳聞,是一年前一位閒遊書生所建,對外不顯姓名,隻把草堂掛了一塊靜安齋的牌子,因此自號靜安齋主人。所建草堂並不在昌寧主街,而在城西下層百姓聚居之地。平日閒居草堂,後來有窮苦百姓送子弟去求學,這位靜安齋主倒也不計較什麼入門之禮,隻要孩子好學,便一視同仁。一來二去,靜安齋便名聲鵲起。待到靜安齋在去年一次出了三個秀才之後,城中一些高門大戶便朝城西靜安齋趨之若鶩,林武便是在那時聽到了靜安齋之名的。楊宣在林家住了兩年多,林武甚少聽見他誇人,此刻聽了不由得眼前一亮:“聽楊兄之言,莫非識得這位靜安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