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兩章都是些技術資料,大家如果不感興趣就不要看了,另外感謝《華夏立國傳》這本書,本章很多技術資料都是引自該書。另外,感謝悼武華夏的打賞以及意見,你提的建議,我會酌情選擇,謝謝你在其他地方啟發了我,說實話我以前真沒有關注過這方麵的資料,以後情節中會有所體現。)眼看就要到正月底,早就該下達到新城的旨意卻被朝中世家大臣們一直拖著,就算強如賈後者麵對眾誌成城的世家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將給太子的旨意又往後拖了一個月。好在司馬遹對此早就有所預料,剛過完年,他也沒閒著整日忙著規劃皇莊。眼下皇莊內水利、道路、橋梁等工程紛紛納入正規,同時又一個好消息傳來讓司馬遹高興地差點蹦起來。原來他秘密派出的探險隊,終於有了消息,在新城附近的山裡,找到一座煤礦還有一座鐵礦。這個消息讓司馬遹憧憬很久煉鐵廠、機械廠終於被提上日程,這下他專業對口了找到“用武之地”了!新城縣,雖然不是什麼資源豐富地區,但是當地也有不少礦產資源,尤其是煤炭資源非常豐富,而其他如金、鐵、銅、煤、石灰石礦雖然沒有煤炭那麼多,但也夠司馬遹初期使用。經過近一個多月的趕工,位於新城外、伊水邊的工場已經初具規模了。煉鐵爐、鍛造房、工械房、木工房等一一修建完善開始投入運行。再加上他招募的工匠以及他本身的技術支持,使得新城工場已開始出鐵,並開始批量製造兵器和農具。做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司馬遹對於這些土爐破工具絕對是看不上,因為在他眼裡鋼不是一點點打出來的而是一爐一爐煉出來的。但是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把什麼平爐和轉爐搞出來,因此他隻能對目前的煉鐵爐做一些改進。要煉鋼首得先煉焦這是基礎。至於怎麼煉,司馬遹想了半天隻記得從某某報紙看到一則披露關停一批小煉焦廠的報道。中間有一段有關煉焦的說明,似乎是一個記者的賣弄,簡單記述了焦煤煉製的原理。將煉焦煤在密閉的焦爐內隔絕空氣高溫加熱放出水分和吸附氣體隨後分解產生煤氣和焦油等剩下以碳為主體的焦炭。而且還簡單講述了“萬惡”的土爐煉焦方法以批判它對環境的惡劣影響。可什麼是焦碳?司馬遹就不知道了。他隻好先做一個粘土爐,在爐窯內不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借助窯爐邊牆的點火孔人工點火,將堆放在窯內的煉焦煤點燃靠焦煤自身燃燒熱量逐層將煤加熱;然後讓煤燃燒產生的廢氣與未燃儘的大量煤裂解產物形成的熱氣流經窯室側壁的導火道繼續燃燒並將部分熱傳入窯內。延續8~11天焦炭成熟從人工點火孔注水熄焦冷爐扒焦打完收工。但是司馬遹卻鬱悶地現這“焦炭”好像火力一般不象是高熱量的焦炭隻好再換種煤再煉。如此兩次終於煉出火力生猛的焦炭完成了第一步。而在煉焦炭的空餘時間司馬遹指揮工匠們對煉鐵爐進行了改進。平爐、轉爐咱乾不了就搞個小高爐吧。高爐的基礎是在豎爐的基礎上搭建的隻是要高大和複雜的多。這個爐子有六丈多高周圍用木架圍著。周體滾圓上小下大全部密封。上麵開一個小口子是進料口還有一個根據水車做的運料輸送帶直接將鐵礦石、焦炭、石灰石投進去。爐下有入風口這個入風口送入的空氣沒有直接灌入而是經過一個通道。而通道中間有一個預熱室周圍用焦炭隔層燃燒加熱使得送入爐子的空氣也是高溫的。送風通道的入口是一個大風車強勁的動力和送料輸送帶一樣都是來自旁邊河水帶動的水車。而煉出的鐵水從稍高的出鐵口放出放完之後鐵礦石中剩下的雜質和石灰石燒成了爐渣從渣口扒出來。煉出生鐵之後接著就是進來鍛打百煉方成鋼。學機械的司馬遹知道含碳量在2%以上為生鐵在o.4%以下為熟鐵在o.4-2%之間為鋼可是這百分比自己在這個環境下怎麼去把握呢?思來想去司馬遹突然記起,中學讀過一本課外讀物的時候,提到《天工開物》裡麵說過幾個煉鋼的方法,於是馬上開始試行。他先在生鐵高爐旁邊立一個矮一點的熟鐵高爐生鐵一出來之後直接通過一個加熱保溫的通道送入到熟鐵高爐。而生鐵高爐爐頂出來的“煤氣”從熟鐵爐的底部和著加熱的空氣送入再點火加熱對送進來的生鐵水再煉一次直接煉成熟鐵。司馬遹知道如果添加合適的催化劑是可以控製鐵裡麵的炭含量直接煉出鋼來。但是司馬遹現在還沒有這個本事,因為這牽涉到化學學科了,這玩意比司馬遹熟悉的機械和簡單的冶煉學科要複雜的多。還是腳踏實地地做人吧。司馬遹按照《天工開物》裡麵的介紹將熟鐵打成薄片如指頭闊長一寸半用鐵片束包夾緊生鐵放置在上麵再用破草覆蓋上麵一層用泥塗下麵一層然後用小焦炭爐加水車鼓風。溫度到一定時候生鐵先融化滲入熟鐵中兩者融和在一起然後取出用錘打再煉再錘反複幾次一直打出鋼來。司馬遹為了想這些以前無意讀到的知識可以說是絞儘腦汁連以前中學偷看《少x之心》的記憶“深處”都被搜刮出來了。他和工匠們一次又一次的做試驗驗證幸好沒有出什麼事故也沒有造成什麼人員重大傷亡。不過司馬遹留下一個規矩就是工場裡做任何試驗和創新明工匠們都會留下詳細的記錄和圖紙不再憑經驗來探索了。不過在其它方麵司馬遹就有些得心應手了。在煉鐵場裡他修建了一個高大寬敞然後在屋頂上搞了些行車滑輪之類的使得工匠們工作起來能夠輕易地移動很重的物件讓他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司馬遹除了利用水力做了鼓風機和輸送帶之外還用水力做了鍛打錘簡易砂輪、車床等等工具讓工匠們佩服不已。材料基礎打好了,司馬遹終於可以指導工匠們打造各式兵器了。畢竟你材料不好線條再優美的兵器也是一豆腐渣工程。對於一個經常去兵器論壇噴口水的有為青年來說,十八般兵器那是非常熟悉,就連很有名氣的明光甲都是知道一二。為了統一並精確度量,司馬遹專門製定了一套度量衡並將之完全細化。按照他熟悉的那一套司馬遹把四尺變為一米(跟現在的一米差不多當時的一尺=o.245米)然後米下麵按照十進製是分米、厘米、毫米。再打造一個一立方米的容器可以分為1ooo立方分米一立方分米也是一升可分成1ooo立方毫米一立方厘米也就是一毫升。在一立方分米裡灌滿“純淨水”所得的重量就是一千克也為一公斤。可均分成百克、十克和克。一千克重物垂直空懸的力為一鈞力。這些都是公製是工場才用的號為公製。司馬遹還規定一裡為五百米一丈為2.5米一尺為o.25米一寸為o.25分米一分為o.25厘米;兩斤為一千克一兩為五十克;一石為1ooooo毫升一斛為5oooo毫升一鬥為5ooo毫升一升為5oo毫升一合為5o毫升以為民用標準號為市製。最後用金銀銅合金打造了兩套尺、容器和砝碼做為公製和市製標準。有了這些基礎司馬遹根據記憶中那些利器的模樣一一畫出圖形來讓工匠按圖打造而且司馬遹還定下一個規矩新兵器造出來之後一定要請作戰經驗豐富、“殺人無數”的老兵們試用一下讓他們講講這兵器的好壞然後再結合各人的意見修改最後定型。本來這兵器就是給他們用的。以“宋代手刀”為基礎打造出來的樸刀(跟後世的樸刀有區彆)。刃呈弧線長七十五厘米,厚背單刃刀尖、前銳後斜、短柄護手,這種單手刀可劈可刺,專門配備給刀手等步兵。再以戚家刀為基礎打造出雁翎刀(跟後世的雁翎刀不一樣)也叫腰刀。刀刃弧度加大,刀刃的寬度縮小,刀長八十厘米,刀尖不是尖銳的形狀而是帶有一個小小的弧度鋒利無比。這種刀是用來配備給弓弩手和盾牌手,是步兵最一般的配置。廢棄了不是很實用的長刀,重新設計了唐代橫刀。刃長一米刀樣跟雁翎刀差不多,唯一的變化是不但刃長,而且手柄也長有三十厘米。完全可以雙手持刀運起刀來更加凶猛,橫刀配備給隊正等士官以上的人員。眼下司馬遹缺乏騎兵,所以陌刀還是要的,隻是根據陌刀手們的要求又稍微改進了一下加上材料工藝跟上來了更加鋒利凶猛了配備給今後的陌刀隊。神臂弩是要造出來的。司馬遹在現有的弩上做了大改進把弓臂不但改成拓木加牛角的簡單複合式(和標準的複合弓製作有區彆)而且加厚力量變得更大。再在弩身前麵加了一個裝置隻要士兵把弩往下一指就可以用腳踩上弩身前麵的一個套子然後順勢可以雙手上弦了。司馬遹還不滿足他把以前從網上看到的十字弩偏心輪裝置也用在上麵反正有簡易的車床複雜的元件弄不出來車個木製偏心滑輪還不算難事。如此強悍的弩可以射四百五十米,比一般的火槍要有威力的多。當時一試射五十米連穿兩層重甲頓時把前來討要“新式武器”的祖逖、司馬雅和許超等人嚇得目瞪口呆。還有長弓,司馬遹借鑒他知道的英國長弓的製作工藝。先做一個專門的托架托架用硬木製成一端豎著挖個凹槽用來托住弓背另一端設法垂直固定在地上。側麵由上到下以每四厘米的等距離刻8—1o個弦槽其中第一弦槽距托架頭二十厘米。再選上好的一整塊拓木做好弓形,在弓背鬆弛狀態用繩子綁住兩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勻用力慢慢拉弦掛到第一弦槽裡,弓背就被略略彎曲了。這時要仔細檢查弓背的曲線是否流暢均勻,標出過於強直的地方把弓背放鬆後進行修整微調直到滿意為止。然後再將繩拉開逐次加大開度向下掛槽並不斷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條令人滿意的均勻弧線。每加拉三、四個弦槽的開度就可以將繩收緊些。這一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特彆是每次加大開度之前讓弓背“休息”一柱香使內力得到釋放以免木質損壞。每次上緊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緊兩厘米。當達到適合的標準滿弓開度時弓就馴好了。然後再結合中國複合弓的製作工藝用鹿筋或牛筋做成韌絲密密有序地纏繞著弓身再用牛皮、豬皮等獸皮熬製的皮膠塗滿最後上漆風乾。弓弦用鹿筋纏織而成放在魚膠(魚組織、特彆是齶內皮和魚膘製得的)裡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再風乾纏繞在弓角上拉直後用魚膠加固。如此出來的長弓呈長月形和以前慣用的山形弓有區彆。弓有一米六高配合用八分米長的拓木箭矢。司馬遹試了一下感覺力度和以前把玩過的一米八多高的英國長弓差不多,但比現在標準精製的中國複合弓力度要差。但是它製作簡單呀!采用流水線作業十名熟練的工匠可以一天製作三十把合格的長弓來(一個業餘愛好者可以一天製出一把類似的長弓來)。而一把合格的複合弓製作非常複雜在目前的製作工藝和現有的材料條件下動不動就是數月甚至以年算隻能為將領們特製。箭矢方麵司馬遹也動了腦筋神臂弩箭矢為五十厘米一般的重木箭身鐵翎尾;長弓箭矢為八十厘米雁翎或雞翎尾箭身為重而有彈性的拓木製成在鬆弦射出的那一刻會和英國長弓箭一樣箭身會彈起微微彎曲和弓臂不再接觸減少了摩擦。箭矢的箭頭都一樣屬於標準製式。三棱尖刺每邊等長尖身長四厘米(一直到三角尖頂)尖身每麵都有一個血槽。用生鐵在模具裡鑄造再由工匠細心打磨開刃。其它兵器也被司馬遹一一“設計”出來,最後他居然根據電影記憶中哥薩克騎兵揮舞的馬刀設計出騎兵專用的馬刀來。靠著這些明設計司馬遹被工匠們歎為天人,讓他那顆在其它地方被“粉碎”了的心得以恢複。有了這些利器司馬遹開始對屬下的軍隊進行了配備的改動。他和手下幾名將領對以前戰事中得到的經驗進行總結再歸納現在戰事的特色然後司馬遹根據他了解的唐、宋、明和國外古代的軍事編製確定出東宮衛隊正式的編製。以隊為基本作戰單位:一什刀手持小圓盾配樸刀穿步兵輕甲(該甲分前後片胸和背心釘鐵製甲片在雙肩上用帶聯扣兩肩所覆披膊作獸皮紋腰帶下垂有兩片很大的膝裙上麵疊綴著幾排方形皮製甲片。);兩什盾牌手穿步兵甲配龜盾牌、細長矛並雁翎刀他們為一隊。兩什弓箭手配長弓五十支箭並帶雁翎腰刀穿皮甲;四什神臂弩手配神臂弩配三十支箭並帶雁翎腰刀穿皮甲共為兩隊。其餘旗手、號手與士官同均配橫刀穿用鐵鏈銜接互相密扣綴合而成衣形的鎖子甲。如此編製到屯再到營而每營再組一陌刀隊百餘人選勇武之士穿鎖子甲配橫刀並雁翎刀各一把。至此東宮衛隊編製終於完善了。在短短一個月裡司馬遹先對皇莊內的“工業”打下基礎。最重要的是這些工匠在司馬遹的熏陶和鼓勵下智慧火花噗噗地亂冒新明新現層出不窮。而且在豐厚的酬勞下這些工匠幾乎都乾瘋了,尤其是司馬遹在鎧甲房、弓箭房、工械房能製造工場裡實現分工流水線之後,工匠們不但現自己的技術更精湛(長期隻乾一樣當然精湛了),乾的活也更多了拿的酬勞當然也多了。一時刀、槍、鎧甲堆積如山,強弩長弓堆滿庫。很快讓新招募的東宮衛隊開始按照新編製換新裝備了。不過受原材料開采的限製新城工場的生產進度還是慢慢地緩了下來開始轉入進一步的技術革新和創造。開礦的人手少呀!司馬遹現在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掌握新城的權力。而在另一個方麵司馬遹終於為他那支後來聞名於世的步軍做了最優化和最基本的編製。後來雖然還有些改動但是多是在這基礎上做的。在忙碌了一個月後司馬遹為自己將來騰飛奠定了牢靠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