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造船廠(1 / 1)

秦漢時期,我國造船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峰。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南方的戰爭中組織過一支能運輸50萬石糧食的大船隊。到了漢朝,以樓船為主力的水師已經十分強大。據說打一次戰役,漢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動樓船2000多艘,水軍20萬人。不過樓船不利於海戰,隻適合於內河通用。司馬遹帶著護衛馬不停蹄的從東萊郡趕到長廣郡即墨縣,然後來到了嶗山南邊,他望著有些荒涼的小村莊,怎麼也不敢相信這兒就是後世著名的世界宜居城市——青島。不過,現在不叫青島,而叫嶗山。朝廷投資建設的造船廠就位於這裡。由於造船業在晉朝有一定的基礎,不至於讓司馬遹像海軍那樣白手起家。而且青州本就臨海,此地的造船業雖然沒有江東底蘊深厚,然而有了來自司馬遹的理論技術以及朝廷財政支持後造船業很快就蓬勃發展起來。青州剛剛平定,司馬遹第一時間提出了造船計劃,所造不是一般的民用船隻,而是專門給海軍建造戰艦。他要有自己的特色戰船!他要有自己的特色艦隊!他要有自己的特色海軍!於是,在後世青島沿海一帶,很快就忙碌起來了。大量的銀子傾瀉出去,工人和材料,都迅速的聚集到這裡。從土地上被解放出來的空閒勞動力,開始往這裡聚集。一些貧苦百姓為了賺取錢財換取糧食養活自己,前來乾活的人很多。同時。那些粗大的柞木、栗木、鐵木、山楂木、鬆木、朽木什麼的,全部都被砍下來了。隻要是口徑在碗口粗以上的,統統運到到裡。於是,造船廠內堆滿了各色各樣的材料,都很快就堆積如山。司馬遹深知造船是一項係統的工程,涉及到的方方麵麵很多。有很多原則性的問題,要在正式開工之前,必須全部確定下來。否則,以後是沒有修改的機會的。第一個,首先要確定戰船的大小。既然樓船不能用。司馬遹打算使用後世明朝時期的戰船。在後世大明朝最常用的兩種船。一種是福船,一種是寶船。寶船的資料。在後世已經失散,無法建造。司馬遹所知道的隻有福船。福船按照大小不同,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四號福船最小。大概是一百料。三號福船稍大。大概是二百料。二號福船更大。大概是三百料。一號福船是最大的,大概是五百料。(五百料的船大約相當於排水量二百五十噸)福船本身其實是用來當做商船使用的,作為戰艦隻是副業。福船一般不適合充當戰船。如果要當做專業戰船使用的話,有大量的特彆部位,需要加固,這使得它本身的重量,會增加不少。司馬遹之所以讓造船廠建福船,主要是為了積累經驗,畢竟西晉的造船匠人基本上沒有造過海航的船。因此在正式建造戰船之前,需要有東西練練手,像福船這種軍民兩用的船就比較合適。除了福船之外,司馬遹還決定建造一種小型專用戰船,就是明朝的蒼山船蒼山船是後世大明水師專業的戰鬥船,船型比較小,全長不到二十米,寬大約四米,吃水約五尺。船上設有櫓,風順則揚帆,風息則蕩櫓。此船輕便靈巧,主要用於追敵和撈取首級。按照大明水師編製,裝備千斤佛郎機2門,碗口銃3個,嚕密銃4把,噴筒40個,煙筒60個,火磚30塊,火箭100支,藥弩4張,弩箭100支。全船37人,水手4人,戰士33人,編三甲。第一甲佛郎機與鳥槍,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當然,經過司馬遹與各位大匠師商議後,結合眾人的造船經驗。決定將蒼山船的體積稍稍擴大一些,是排水量達到30噸左右。另外這種船上隻在艦首、尾加裝兩門可發射兩公斤炮彈的輕型火炮,這種船主要以火槍為攻擊手段,在近海充當偵查、巡航等使用。司馬遹一開始選擇蒼山船作為戰鬥用船,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來,五十料的戰船,比較容易建造,技術上比較成熟。以西晉的匠人掌握的造船技術,完全沒有難度。二來,是建造的速度比較快。按照船廠師傅們的估計,這樣一艘蒼山船,在人力物力財力保證的情況下,三個月左右就可以完工。如果同時開工建造多艘的話,速度更快。三來,是小船的龍骨比較容易找。對於一艘戰船來說,龍骨是非常關鍵的要素,必須儘可能的用最好的木材。大船的龍骨,需要堅固的巨大的硬木。這種硬木,越大越好,越長越好,樹齡越大越好。如果有三百年以上的樹齡,那就更好了。普通的幾十年樹齡的木材,如果用來做龍骨,不用多久,就會被海水侵蝕,從而腐爛掉。然而,三百年以上樹齡的硬木,除非是到遼東的深山老林中去尋找,否則,在其他地方,根本很難找到。有了戰船就要有與之配套的戰術,否則無非發揮出戰船的威力,‘蟻多咬死象’、‘狼群戰術’,這是海軍初立,司馬遹為其確立的海軍作戰原則。以司馬遹目前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用不了多久就能建造大型戰船。不過即使他造出來戰艦,恐怕也沒有人來駕駛他。沒有一大批的熟練的水手,一大批的經驗豐富的指揮官,根本無法操縱大型的戰船。因此,一開始裝備大量的小船,就可以為其鍛煉大批的水手,大量的指揮官。而且幾十艘小型戰船的戰鬥力,未必比一艘大型戰船差,關鍵是戰術的運用而已。而且。從戰略角度來說,如果不急於進行遠航的話,似乎也用不到大型戰艦。朝廷海軍眼下的主要任務,依然是近海防禦,即防備江東水軍的襲擊。因此,不需要太大的戰船。相反的,考慮到巡邏、警戒的需要,戰船的數量反而是更重要的。否則,無法輪換。第二個,是確定船帆的類型。“到底是用硬帆。還是用軟帆呢?”為了這個問題。司馬遹也猶豫了半天。要知道船帆的選擇,是戰船非常關鍵的要素,由不得他不重視。華夏曆來的帆船大都使用硬帆,硬帆一般都用細竹蔑或蒲草葉子編織。硬帆的好處是綜合效率高。可以圍繞桅杆旋轉。甚至可以完全的利用各個方向的風。單位麵積的硬帆和軟帆相比較。硬帆對於風力的利用率遠大於軟帆。一般來說,同樣的風力,硬帆的速度要比軟帆更快。但是。硬帆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由於硬帆是連接在一起的,無法分開懸掛,必須整體升降。因此,硬帆的重量一般都比較大,越大的船帆也越重,有的大船甚至“非數百人莫能舉動”。因為這個原因,硬帆的麵積做的不能太大,否則人拉不動。桅杆的高度也不能太高,否則桅杆的強度要受影響。而西方船隻使用的軟帆因為帆麵的綜合效率低,不得不把桅杆建得非常高,而桅杆過高就又帶來了桅杆的強度問題。為了增加桅杆的強度,又必須在桅杆上綁上眾多的繩索,來增強桅杆的強度。這樣的話,帆麵就無法像中國式的硬帆一樣圍繞桅杆轉動,有一部分的風他就無法利用上,就是利用上了,也由於它是軟質船帆的原因,利用效率極其低下。當然到了現代,除了為了旅遊而建造的那些帆船以外,為了節省能源而在貨輪上使用的風帆已經全部都是硬帆的天下了,不過現代的硬帆都是采用鋁合金材料製作成的,完全電腦控製的硬帆。看來古代聰明的中國人,及早的發現了軟帆的缺點,而摒棄軟帆船鐘情於效率高的硬帆,這些大大超前的意識,卻由於當時科技技術的落後,而沒能形成事實上的優勢。而在古代這個使用材料被限製的年代,三種帆裝各有各的好處,不能一概而論。對於環球航行來說,大型橫置軟帆最適應於深海遠程航行;而對於一個區域內的貨運而言,使用人數比較少的硬帆是比較好的經濟的選擇,這樣可以節省運輸成本。而小型以速度見長的快船來說則是三角縱帆效果比較好。過一番仔細思考之後,司馬遹決定當前繼續使用硬帆,同時在桅杆的頂端,增加輔助用的三角帆。等到技術成熟之後,再開發研製適應於遠海航行的軟帆!第三個,是要不要引入水密艙的問題。中國帆船由於廣泛運用水密擱倉技術,很少使用肋材,船體的強度則由水密隔倉的隔板來支撐,因此中國的船隻在抗沉性方麵的性能要遠遠優於西方。但是正是由於中國船隻大量的使用水密艙技術而使得船體在橫向方向上的強度不夠,不能承載大量火炮發射時的後坐力。而且這樣的船體構造根本不能適用於西方的全通性火炮甲板。西方獨有的的火炮甲板技術和側弦炮技術的發明也是在火炮逐漸凸顯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後才慢慢發展起來的。而中國曆來的海戰理論都是以人海戰術決定勝負,火炮上艦和火力至上的理論發展沒有形成規模形成,可以說晚於西方。而且,中國的船體強度不夠,一旦開火其後坐力使得船更危險。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兩個,其一是提高艦炮鑄造的精度和鑄炮材料的強度;其二是使用船舷炮門。這個金點子是被一個英國人想出來的。他將火炮裝在下甲板,並在船體兩側開出炮門,讓炮能夠發射,在不使用的時候,炮門用帶鉸鏈的炮門蓋關閉。從此火炮戰艦有了成規模的火力輸出,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威力。西洋帆船由於沒有水密隔倉,因此抗沉性不佳,但是西方大量使用肋材並增加船體厚度,尤其是戰艦的肋材幾乎是1根接著1根,而肋材對船體提供了很好的保護。風帆時代的戰艦要求的是在側弦儘可能多的承載重型火炮以便發揚最大火力輸出,風帆戰艦最長最重的火炮一般布置在底層炮甲板,其上麵的各層炮甲板口徑重量依次遞減。以“勝利號”戰列艦為例,其炮甲板從底層至上層火炮依次為32磅、24磅、12磅(當然68磅短炮除外,因為其使用減裝藥所以炮身重量也較輕)。而中國帆船的V字型船體底部麵積本來就狹小,根本不適合布置長重炮,更可況底層還是是一間接一間的水密艙室而非橫向肋骨式的全通炮甲板,其可以裝備的重型火炮數量就可想而知了。但同時期的西方船體缺解決了這個問題,西方船體采用U字型,而且底部大於上部,這樣的好處是底部寬敞的炮甲板可以布置更多的火炮,逐層往上依次減少口徑和重量,頂甲板上反而是全船麵積最小的地方。所以東西方各自獨有的船體結構注定了西方戰船所裝載的火炮重量和數量遠遠超過中國船隻。總體來說就是中國古代的戰船不利於大規模海戰,隻適合於在近海或者內河通用,若想發揮炮艦的威力,還得采用棄用水密艙設計。總的來說,傳統的中國帆船,包括寶船和福船在內,是一種優秀的近海船型,由於使用硬帆,所需要的水手數量比軟帆的西洋帆船多很多,由於使用隔艙設計,抗沉性也比西洋帆船優秀,而且造價低廉。根據船工們的估算,一艘福船的造價,不過是數千貫錢而已。但是由於速度、炮位和防禦的原因,無論是福船,還是寶船,都不適合用來作為火炮,尤其是以實心彈為主要攻擊方式的遠洋戰艦。而因為速度上的不足與重心問題,傳統中國帆船也不適合進行遠洋探索。當然又是題外話,還是不得不佩服聰明的古代中國人依照水禽發明的福船型居然還是暗合現代船體科技發展的脈絡:兩百年後的近現代戰艦一般都是甲板上布置數量上較少的大口徑火炮,兩弦側小口徑輕炮而且運用中國人發明的水密艙技術增加抗沉性(比較著名的是意大利戰列艦的普列賽水下防禦體係)。可惜中國人超前的聰明才智依然由於古代船體材質強度和火炮科學技術的落後而讓人遺憾……這點就是身為穿越者的司馬遹也解決不了!相反,比較來講西方的木質風帆戰列艦倒像是艦船發展史上的一個怪胎,當然西方在運用產業革命成熟的成果後,近現代戰艦徹底才淘汰了統治海洋幾個世紀的風帆戰艦。對於造船技術,司馬遹關注的,並不僅僅是戰艦。當戰艦發展起來以後,海洋貿易也是他關注的重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