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國家收稅,老百姓交稅,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畢竟跟著皇帝打下江山的這群人,不是救世主,不是大善人。他們是要過鐘鳴鼎食的生活。
怎麼樣才能過上這樣的生活呢,答:靠收稅。
怎麼收稅,各朝各代都不同,但基本上稅的種類還是比較固定的,主要分為三塊:
一是田稅,皇帝拚死拚活把這地盤打了下來,你在皇帝的地盤種了皇帝的地,自然要交錢。
二是人頭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都是他的資源),有幾個人交幾份錢,這是義務。
三是徭役,說穿了就是苦力稅,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遇到修工程、搞接待的時候,國家不但要你出錢,有時還要你出力。兩手一起抓,一個都不能少。
有人可能會說,要是我那裡都是山(雲貴川),沒田怎麼辦呢?或者說我有田,但不種糧食,又怎麼辦呢?這個你不用擔心,國家早就替你想好了,權利可以不享受,義務絕對跑不掉。
簡單說來是有什麼交什麼,你是山裡人,那裡產菌子產草藥,你就交菌子草藥,要是山裡產木材,你就交木材,山裡要是種茶葉(茶山),你就交茶葉,要種水果(果山),你就交水果。收上來後放庫房裡,反正一時半會兒也壞不了。
上麵說到的是山裡村民,也就是山民,他們上交朝廷山裡麵的東西。
住在沿海地區的,靠捕魚為生的漁民,那就叫魚肉。這類生鮮容易發腐發臭,不耐放,但是:“”
嘿嘿,放心,朝廷有辦法,抹上鹽巴曬成鹹魚乾照樣交,反正交稅這事,跑不了你小子。
本朝開國皇帝是實打實的農民出身,比較在乎百姓生計,自己吃過的苦不願子民在吃一遍。他立下祖訓,稅隻能三十稅一(3%)
從這個數字看,大明朝居民的生活在理論上,還是能夠過下去的。
不過很可惜,僅僅是理論上。
有些事說起來是那麼回事,一操作起來就全亂套。
因為在實際執行中,從上到下的各級官吏發現,這裡頭,能鑽空子撈錢的漏洞實在是太多了:比如你交蘋果,他可以挑三揀四,拿起一個,說這個個頭小,算半個,那個有蟲眼,不能算。你交棉花,他可以說棉花的成色不好,抵一半,你也隻能回家再拉去。
這還是輕的,最大的麻煩是徭役。因為田賦和人頭稅多少還能見到東西,當官的賴不掉,徭役可就不好說了,修河堤、給驛站當差、整修道路,這都是徭役,完成了任務,就算完成了徭役。
那麼誰來判定你是否完成任務呢?――地方官。
這就是所謂的黃鼠狼看雞了,遇到良心好的,還能照實記載,遇到不地道的,就要撈點好處。你要沒錢,他就大筆一揮――沒乾!有意見?這事我說了算,說你沒乾就沒乾,你能咋地?
事實證明,在當時,除了一小撮品行較好的人外,大多數朝廷官員還是不地道的,是不值得信任的。有漏洞不鑽,有錢不撈,這個要求實在有點高。總之是一句話,玩你沒商量。
無數的老百姓就是被這些可恨的黑心官員搞得民怨沸騰的。
上頭也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全被便宜地方上了。
此外,這一收稅製度還有很多麻煩,由於收上來的都是東西,且林林總總,花樣繁多,又不方便調用。
比如江浙收上來的幾萬石稻穀,帝都居民用不著吃外省大米,江浙這邊的本地人又不缺。當然,大明王朝也是有貧窮落後地區的,那邊的居民缺糧食,把收上來的糧食往那邊運,一算,糧價還不夠運輸費,屬於倒貼錢白折騰。
隻能放在糧倉裡生米蟲,養老鼠。
更叫人頭疼的是,各地雖然上交了很多東西,除了糧食,還有各種土特產、就像上麵所提到的,菌菇鹹魚等等,卻沒有多少銀兩,這些東西放在倉庫裡又占地方,又要招聘人看管,彆的不說,國家要打仗的時候,你總不能給將士們頓頓吃菌菇,吃鹹魚,軍餉支付也是一大難題。
上麵提到的這些問題,由於存在多年,自然也被不少大臣積極討論過,也實踐過一些方法。
幾十年前,也不知是誰先提出的一個餿主意:說是既然有這麼多東西,砸手裡也是砸手裡,不如拿去給京城的官員們發工資。比如你是戶部正六品主事,按規定你該拿多少工資,但到發錢那天告訴你,國家現金不夠,我們現在隻能發一部分錢和糧食給你,剩下的用棉花抵,不過你放心,我們到市場上估算過,如果等價交換,拿這些棉花絕不吃虧。
也就是說,大過年的,很多官員家裡都在等俸祿,你發幾十斤鹹魚乾讓人帶回去……
雖然聽起來滑稽可笑,但是真的發生過。比如嘉靖時期的一年,國庫空虛(有這麼一位道教狂熱信徒皇帝在,不空虛才怪),不知是誰提出的,以佛郎機國進貢的大量胡椒抵扣俸祿。嘉靖批準了,所以那一年京城文武百官家裡的餐桌上,除五香以外,一定還有來自於海岸對麵的胡椒之香味。
……
所以說,明代官員都是這麼領俸祿的,國運好點了,就能領到白銀,攤上國家效益不好的時候了,領到的有時就會是糧食,有時是藥材……
個彆缺了大德的皇帝還給發大明寶釵,你千萬不要以為紙幣和白銀一樣值錢。由於太祖皇帝農民出身,子孫後代竟也沒一個懂貨幣金融學的,胡亂、打量的印刷錢,這寶鈔根本不值錢,甚至花都花不出去——
商人比大多數人都精,這種心知肚明,不值錢的紙,人家會百般找理由不收。
朝廷吃了虧,黎庶受了苦,全便宜中間那幫龜孫了。
謝允注意到這種惡劣現象很多年了,隻是以前職位低,國家大事,他說了不算。
現在既然天時地利人和,作為一個還未徹底失去那份清澈理想的愛國人士,謝允決定,一定要改變這一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