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對士大夫的優柔,產生了種種怪異的事。寇準每夜點百巨燭宴客,喧囂達旦,但那是豪飲,沒有飲出風情,看一看天三更了,客人一邊跌跌撞撞,一邊返回。有可能張三磕得頭上帶一個小包,有可能李四腿上不知在哪兒掛破了,也就散去了。宋祁更上一層樓,一邊喝酒行樂,一邊看著天色,終是不美。於是命人用帷幕,重重圍起來,裡麵點著巨燭,無數美妓彈唱歌舞,天亮了,也是亮了,天黑了,也是亮了。喝是昏天黑地,玩得不亦樂乎,差不多了,一揭帷幕,乖乖冬冬,太陽到了正午。但有幾個人早就超出了這個誇富顯擺的境界。例如晏殊,人家比宋祁更富,學問更高,行為更優雅,可不誇,坐著亭台前,擺著一桌小酒,讓仆役端上來幾道雅致的小菜,然後與幾知己,一邊喝酒一邊談風花雪月,再唱:“樓台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這才是閒雅恬淡的底蘊。鄭朗比他做得更徹底,還沒有任何功名在身呢。難道僅為了使一個小壞,就要練四種新奇的書法?甚至還要不惜拿著小刀子,每天都要在竹筒上鑽研一番?這是他對雅事的愛好,甚至為了滿足這份愛好,都為自己去找一個借口,平撫心靈,並且是他自己的心靈!天漸漸熱了起來,鄭朗終於練習第四種書體。劉羅鍋的太極書,但鄭朗取笑為肉書。劉羅鍋的書法十分臃腫,這是書法家的大忌,可他有的書法卻讓人覺得臃腫得恰當好處,竟然自成一體,所以人誇稱為渾然太極。過誇了。但他用筆粗重豐肥,濃墨大筆,也似有一些可取之處。於是擇了出來,當作了第四種怪字,放在後世,經過許多搞怪的大家洗革後,劉羅鍋的字不足為奇。然而放到宋代,同樣會讓人目瞪口呆。不過鄭朗在練習前,還要弄清一個問題。有人說劉墉的字源自顏體,又在顏體上突破,將顏體的雄渾變成了豐厚。但有人認為不是這樣的,乾隆喜歡館閣體,作為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劉墉也不敢違反這一大勢的,於是從趙董入手,在他們的字體上加以粗重墨,作肥筆書,這樣又不遠離聖寵,還遠離了館閣體的呆板。看似也做成功了。說沒有關係,然而寫,必須要將這一點弄清楚。天就熱了起來,幾個好兄弟又到來。武三郎說道:“大郎,白玉娘與譚婉捎了信給你,讓你去一趟鄭州城。”“是啊,你上次收了人家的方帕與玉簪,還沒有回情。”江家二郎也說道。“你以為我真白收她們的禮物?”鄭朗反問了一句,坐下來沉思。城中的事聽到一些消息,武三朗等幾人攛哄著,要幾個行首比一比。他們聲勢小,攛哄不起來。可是附事的很多,好奇的人更多。沒有人提起罷了,有人提起,也會想,是啊,這五個行首各有千秋,可究竟誰能排在第一位?這一來,聲勢會越來越大。對這個結果,那天在回來路上,幾乎從腦海一略過,就想到了。然而五個行首一個動靜都沒有。但這是表麵的現象。固然,一旦大比獲勝,那就意味著她們地位一躍而上,日進鬥金。若輸掉了呢,特彆掉成最後一名,那真成了落毛的鳳凰不如雞了。在沒有絕對把握之前,她們沒有一個人敢應和的。可是暗下裡小動作不斷,包括讓武三郎捎信。其實在鄭州城中,此時自己名聲毀譽各半,也要感謝高衙內、馬衙內幾人的努力。一開始他們不敢高調弄一些小動作的。最後看到了劉知州將那首詩送到了汴梁城後,沒有動靜,膽子才大起來。於是逢人就說,自己是抄襲的,劉知州沒有看出來,然而東京城中高人無數,怎能看不出來?若真是他所寫,早就轟動了東京。那麼多高人在東京城,怎麼不提攜一下這個小子?…,至於字,疏忽沒有提,那個無法狡辨,是成千上萬的人親眼目睹。連陳四娘,都讓他們說得十分不堪,不過陳四娘出身於花柳之地,也沒有很在意,相反,在鄭家這段時光,讓她覺得十分滿意。如果自己真的去了,帶上幾首好詞兒,會很受歡迎的,不去,也未必十分掛念。自己要這樣賣弄麼?突然找上自己,證明白玉娘與譚婉都在背下裡有了小動作。都央求自己,看能不能抱有一絲希望。分析了一下,說道:“陪我出去轉一轉吧。”“好啊,”幾個少年雀躍起來。但讓他們帶了一些工具,幾把鐵鍬,兩把鋸子,這才來到自家那兩個土山上。梨子已掛了枝,一個個小青果,在枝頭十分可愛。綠葉成蔭,山風清涼,景色怡人。岑大少叫道:“這裡風景很好,你為什麼一次不帶我們來?”“那好,我以後花一些錢,在這裡蓋一個小亭子,三五天舉行一個詩會如何?”作詩啊,岑大少嚇得不敢說話。穿過了梨樹林,來到那片小竹林,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竹雕了。得尋一些好看的竹根,一邊尋,一邊讓幾人挖。武三郎抹著汗,問道:“大郎啊,你究竟要做什麼啊?”“一個月後,你們就知道我的用意。”“能不能提前告訴我們?”“不行,天機不可泄露,還有你們,也不能向外泄露,否則我就不安寧了。”“喏。”挖了好一會兒,嚇跑了許多小鳥,踩死了若乾小花草,毀壞了二三十根竹子,終於找到了七個比較滿意的竹根,說道:“好啦。”“這就好啦?”江二郎狐疑的看著這幾個奇形怪狀的竹根,不知道它與幾個行首比賽,有什麼牽連,於是問道。“嗯,不過要經我的手變一變,一個月後你們來,便得知。”幾個少年離去,鄭朗在家琢磨起來。其實還是練手,不過這物事一旦出現在宋朝,若是自己的畫與詞搭配得雅趣,多少也會掀起轟動。……過了一個月,幾個少年又來了。臨近七月,一路走來,皆抹汗,要喝井水。喝了一大口清涼的井水後,討東西。鄭朗將四個筆筒拿了出來,幾個少年驚訝的把玩。“這詩餘兒好。”好在哪兒,看不出來。“這畫兒好。”好在哪兒,也看不出來。但這個筆筒配上這些東西,立即顯得很雅趣,魏三少大聲道:“朗哥子,這物事我要一個。”“三郎,不行,我剛試手,刻工粗躁,過一段時間,技藝粗長,我替你弄一個更好看的。”“那這物事……”“正好你們過來,”鄭朗想了一想,道:“魏三郎,你家與我家一樣,不在城中,家中的家客,城裡的人多不認識。還是你來完成這個任務吧。”“要我做什麼?”“你隻要托一個生麵孔的家客,將這四個物事,秘密的帶到城中,每一個行首皆送一個,不能讓任何人知道,也不能讓她們自己知道,那麼中秋節到來,蔡水河畔,就有好戲看了。”
第三十九章 授筒(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