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舊唐書》卷六十四記載,在唐代宗李豫登基後,大將來瑱仍舊不離開襄州,並且聲稱“淮西無糧饋軍,臣去秋種得麥,請待收麥畢赴上1”
。
並且和之前一樣讓屬下給唐代宗李豫上書,挽留自己。
唐代宗李豫麵對大將來瑱如此行徑,麵上假裝同意,但是私下卻派裴奰去取代大將來瑱。
大將來瑱率兵反抗,裴奰大敗。】
*
宋
“以前不覺的,怎麼現在聽來大將來瑱此舉好似造反?”
趙匡美道。
聽神跡聽的多了,趙匡美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之前他一直把自己代入臣子,因此覺的唐代宗李豫是昏君,對戰功赫赫的大將下手。
但如今他站在皇權的角度看,大將來瑱此舉根本就是造反,以武裝力量反抗朝堂政權,他這是想乾什麼?
【但是唐代宗李豫並沒有怪罪大將來瑱,而是處置了裴奰。
畢竟此時的大唐安史之亂的餘孽還在,且外有吐蕃等外族威脅,對於手上並沒有多少兵力的唐代宗李豫而言,再折騰不起內鬥。】
【路人甲】:雖然沒有實力,但是有大義,個人覺的沒有在此處置來瑱,乃是唐代宗李豫的重大失誤。
*
秦
公子扶蘇點點頭,他同意神跡的這個觀點,但是他亦理解唐代宗李豫的處境。
畢竟大將來瑱身後是武官集團,也就是大唐的節度使。
若此時對來瑱動手,就是對大唐的節度使動手,要是大唐沒有外患也好,在有外患的前提下不能再有內憂。
*
武周
武則天已經猜到為何唐代宗李豫會被外族打到城下,大將來瑱怕不是導火索。
“太子你說說,你覺的來瑱該不該殺。”武則天問李旦。
李旦沒想到自家母後會問自己,下意識的看了自家兒子一眼。
但是李隆基還在沉思中,方才武則天的那句話一直在李隆基心中回旋。
“該殺。”李旦想了想,如此舉動無疑於造反,自然該殺。
“但是大唐內憂外患,安撫也是良策。”李旦又補充一句,講真他心裡也拿不準。
怎麼說大將來瑱也沒和朝堂撕破臉,大唐又是用人之際,留著也不是不行。
“到底是該殺還是不該殺。”武則天問,為君者最忌諱的就是優柔寡斷。
就如同唐代宗李豫,要不就在來瑱武力反抗時候誅殺了他,要不就信任到底不動他。
這兩種選擇選哪種都可。
“兒臣,兒臣…”李旦沒法立馬做出判斷,額頭都出了細汗,他最受不了的就是他家母後的壓迫感。
“孫兒認為,要不就痛快的殺,要不就不動。”李隆基給出答案。
武則天眼中帶著讚賞,雖然李隆基晚年昏庸,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孩子的確是李氏一族中最適合當皇帝的人。
【大將來瑱雖有藩鎮割據的趨勢,但是並沒有想做大唐的叛臣。
在經曆過裴奰一事後,他入朝謝罪,而唐代宗李豫則對他大肆封賞,任命大將來瑱為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務,看似升職但實際上卻奪了他的兵權。
不久後,宦官程元振上奏說來瑱勾結叛軍,而唐代宗李豫信了程元振的話,導致流放了大臣來瑱,最後大臣來瑱死在流放途中。
從以上行徑,其實能夠看出大將來瑱與朝堂的矛盾已經不是一日兩日,所以到底是宦官程元振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