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唐德宗李適這個想法被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和神策行營節度使李晟及時勸阻。
本來唐德宗李適放棄奉天來到梁州已經打擊了士氣,如今再撤退到蜀地,恐怕長安再無收複之日。
這次唐德宗李適聽勸了,他放棄了南下的機會,留守梁周,並且還加封李晟為宰相。
大將李晟也沒有辜負唐德宗的信任,李晟大敗朱泚,在《新唐書》中詳細記錄了李晟的收複長安的經過。
朱泚帶著殘兵敗仗一路逃回涇州,涇州是此次涇原兵變的老巢。
之前咱們說過,造反的隻是去長安的涇原兵,其他留守涇原的士兵還是心向朝堂的,因此朱泚吃了閉門羹。
隨後跟著朱泚的手下叛變,殺了朱泚,徹底投靠朝堂,涇原之變終於結束。】
【阿鬥】:那李希烈呢?
【所有的反叛都被平定,隻剩下李希烈,他的後果可想而知。
李希烈麾下大將陳仙奇買通了郎中,毒殺了李希烈,並且殺了李希烈全族,最後投靠了朝堂。】
*
蜀
阿鬥聽到叛亂的這些反賊都沒好下場,心裡舒服多了。
到底是大唐命不該絕,雖然有奸臣但是也有忠臣,雖然忠臣時不時的會變成奸臣。
不過阿鬥有個疑問,他想著唐代宗時期外族吐蕃一直攻打唐朝,怎麼唐德宗時期消停了?
阿鬥的疑問以彈幕的形式出現在天幕上。
【阿鬥】:外族吐蕃怎麼沒動靜了?
【吐蕃自然不會消停,要知道在唐德宗李適在位期間,吐蕃對大唐發起鬥爭高達三十於次。
之所以吐蕃這次沒趁火打劫,是因為唐德宗李適做了妥協。
發生涇原之變厚,唐德宗為了儘快平定戰亂,把安西、北庭以及涇川、靈武四州之割讓給了吐蕃,以此為代價讓蕃軍參與平叛。
實際上吐蕃大軍隻是以平叛為名行搶劫之實罷了,隨後還以天炎熱為由不在出兵。
儘管吐蕃在此次平反中沒出什麼大力,但是唐德宗李適仍想履行契約,但是大臣李沁堅決反對。】
“聯合吐蕃?”李豫大吃一驚。
在李適的思想中,攘外必先安內,因此他一登基就對藩鎮節度使劍拔弩張。
【實際上唐德宗李適的想法一直是攘外必先安內,因此他登基後就和吐蕃簽訂了清水之盟。
並且因為在唐德宗李適還是太子的時候,在回紇受辱,因此唐德宗李適一直是親吐蕃遠回紇的政策。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李泌有理有據的勸說唐德宗李適,好在經曆了大難後的唐德宗李適不再一意孤行,同意了李泌的意見。
並且就在唐朝拒絕割讓不久後,便發生了平涼劫盟。】
李適的心口再次悶頓,他沒想到除了內憂還有外患。
他不但內憂沒做好,外亂竟然靠割讓土地,自己這個皇帝當
的真失敗…
【既然說到了平涼劫盟,咱們就展開說說這場屈辱的外交。
公元786年,唐朝內部的戰亂終於平定,可是在同年八月,吐蕃卻對唐朝發起進攻,唐德宗李適立馬派出大將李晟、渾瑊率兵退敵。
但偏偏這個時候,淮西吳法超又發動了叛變,大唐麵對內憂外患,唐德宗李適隻能派出大臣李泌。
彆看李泌是文臣,但有能力的人向來是能文能武,李泌順利平底了懷西之亂。】
*
宋
“大唐後期真的是太難了。”趙匡美感歎,“內憂外患,根本不知先平定哪個。”
之前趙匡美一直覺的唐德宗是昏君,如今看他雖然決策上失誤了幾次,但是麵對這樣的局麵,根本不是普通君王能夠應對的。
趙匡美想了想,如此局麵,怕不是隻有唐太宗李世民還有自家大哥這樣的能帶兵打仗的皇帝才能解局。
“大哥,若換做是你,是不是能平定大唐之亂。”趙匡美問。
趙匡胤沉默不語,要知道重塑一個王朝可比重新建立一個王朝難的多。
【於此同時,李晟、馬燧、渾瑊眾大將也迅速扭轉了局勢,吐蕃開始向大唐求和。
一直在西北的大將李晟、韓遊知道吐蕃的德行,因此他們二人都覺得其中有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