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為了京中的家人,為了邊城的百姓,他們必須忍耐。
與朝廷爭鬥,得利的隻會是北戎,受苦的卻是無辜百姓。
昨天,父親那邊也傳來消息,夏金良的部眾,是真的如約全部返回了燎原,沒有任何染指其他邊城的意思。
他想,或許慎郡王也正是因為心懷百姓,明明有神兵利器,卻沒有向更孱弱的大啟邊城出手,而是選擇向北擴張。
想到此,劉瑾卻是越發敬佩慎郡王的胸懷。
這樣的人,才是值得他們效忠的主君啊。
這一刻,他甚至大逆不道地希望皇帝能立刻暴斃,到時候他保準不再講究什麼中立立場,直接全力支持慎郡王上位。
可惜,這一切都是幻想。
得知他不得不讓出戰功,手下的將官們也十分氣憤。
“什麼玩意兒,還是禁軍統帥呢,打仗的本事連嶺台的百姓都不如,搶戰功的本事倒是比誰都行!”
“就不該讓慎郡王麾下的夏將軍他們那麼早走,到時候直接幾枚震天雷把這些禁軍也炸了多好!他們不是想搶戰功麼,到時候就說他們是抗擊北戎蠻子的時候犧牲了,保管壯烈光榮!”
可再怎麼氣憤,都不能讓禁軍知道他們和慎郡王那邊的關聯。他們隻能把這些抱怨壓在心裡。
除了將官們,就連普通士兵,也對禁軍非常不滿,交情好的私底下悄悄議論:
“那些家夥仗著自己是禁軍,趾高氣昂得很,經常和我們爭奪水源糧食不說,還想使喚我們的人去給他們乾活兒!和慎郡王麾下的兵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堆糟粕。”
“對啊,人家慎郡王手下的兵多厲害,對我們那叫一個客氣謙讓,偏生他們沒本事還脾氣大。”
“真是連慎郡王麾下一根腳趾頭都不如!”
“唉,若是和我們並肩作戰的還是慎郡王麾下的人該多好!”
“哈哈,你怎麼不說咱們直接成為慎郡王麾下的兵,那還更好呢,騎不完的北戎馬還有震天雷可以用!”
“嘿嘿,我倒是想,就是皇帝老兒不準啊!”
……
夏金良護送馬匹的軍隊,雖說來得快去得快,卻在鼎德守軍心中,種下了不可磨滅的種子。
在夏金良率部援助鼎德期間,李洵卻回到肅城等地,視察起了今年秋收與棉花的情況。
如今已經是九月下旬,不僅完成了秋耕,棉花也全部采摘回來晾乾了。
司農令周如植向他彙報起了今秋棉花的采摘情況:
“……棉花種植總共六十萬畝。”
這主要是來自租賃了春耕地塊的百姓們每五畝地必須種植一畝棉的政策,後來分來的流民們,因為隻能種植一季,便沒在棉花種植上做任何要求。
除此之外,李洵還特意在種棉花的時候,撥了一萬士兵進行棉花種植,大概每人種了兩畝地,所以也有兩萬畝。
“籽棉平均畝產量一百斤,去籽後的皮棉產量約三十斤。總計一千八百萬斤。”
這畝產量,離現代社會的產棉大省x省動輒八百千斤的畝產量還是差得有點遠,甚至離如今西戎那邊一百五十斤的畝產量也還有距離。
總產量也就18萬噸,還比不過現代x省的百分之一。
不過,仔細想想,倒也正常。
這邊本就沒有西戎的氣候光照條件,而且曆史上棉花品種是經過幾次變遷的,如今這個科技水準,對應的還是產量比較低,品相也相對沒那麼好的棉花品種。在沒有化肥的情況下,產量本就不可能太高。
而且,一千八百萬斤目前對他來說也已經完全夠用了。
做成棉甲棉褲,一套大約用棉四斤左右,都可以做成好幾百萬套了。當然,
不可能真的全部做成棉衣褲,還有做棉絮,織棉布等其他安排。
總之,每個兵冬季每年冬季可以發三套棉服進行日常換洗,再發一床八斤棉被禦寒。
除此之外,家境貧寒的百姓,尤其是老弱婦孺,也可以每人發一套過冬,再每戶發一床棉被。
冬天氣溫低,棉服洗了基本上沒法乾,要等到春夏再洗。為了衛生,內裡的裡衣也可以用棉布來做,一是柔軟,二是吸汗,經常換洗內衣會比現在更好。
除了自用,這麼多棉花還可以織布賣到南邊去,從西戎傳進來的棉布,如今在中原地區還屬於稀有的奢侈品。不趁著稀缺賺一筆錢,就枉費他發動全民種棉花了。
如此零零總總算下來,就需要建幾家規模非常大的棉加工廠。
對此,他早有規劃,決定一共建兩家廠,小的一家建在燎原,大的一家建在河原。
如此安排,一方麵是因為河原的耕地最多,棉產量也是最多的,另一方,卻是對河原經濟的扶持政策。畢竟沒什麼比大型企業更能帶動當地就業與經濟發展的了。
河原在被他收複的這一年時間裡,基本上都是屬於邊城一樣的存在。
百姓和商人們,對於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