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中都使者(1 / 1)

江山戰圖 高月 1325 字 2個月前

【雖然不能保證每天三章,但老高儘量爭取隔天三章,望大家多多投票支持!】

======

烏骨城就是今天遼寧丹東一帶,位於鴨祿江入海口附近,是控製高句麗中部以及遼東半島的重要城池,戰略地位極其重要,高句麗軍隊想渡河北上站穩腳跟,首先就要拿下烏骨城,所以高句麗的軍營也在距離烏骨城不遠處的南岸支流薩水旁,大船航行在鴨祿江畔便可依稀看見數裡外高句麗軍隊的大營。

下午時分,張鉉和一眾將領乘船來到鴨祿水視察,兩千石的大船在烏骨水上緩緩而行,再行十裡便是鴨祿水了,張鉉扶著船舷,注視著兩岸的密林,偶然可以看見一片片荒蕪的稻田和破敗的村莊。

“年年戰爭使這裡很不安定,當地人陸續拋棄家園遷到浿水北岸去了,那裡的土地更加肥沃。”

房玄齡出現在張鉉的身旁,他很清楚張鉉的心思,又笑道:“下一步殿下就要向這邊移民了吧!”

張鉉淡淡一笑,“移民是個長期賠本的生意,不僅不能收稅賦,早期還要提供耕牛和糧食補助,這種賠本生意至少要做二十年,等一代人在這裡生根落葉後,我們才能保持盈虧平衡,想從這裡賺錢是不可能了,不過雖然是賠本生意,但還是必須要做。”

“殿下很看重交通,也是為了移民?”

“不僅僅為了移民!”

張鉉笑道:“交通是我們控製高句麗的關鍵,當年秦國為了抗擊匈奴而特地修建了秦直道,如果沒有這條直道,漢朝也不能最後戰勝匈奴,遼東也是一樣,要想真正控製住遼東,而不是設立羈絆州之類,那麼交通必須跟上,交通越強大,朝廷的控製力也就越強,先帝修建大運河的本意就在於此,不僅有利於朝廷控製南方,也有利於消融幾百年南北對峙產生的隔閡,遼東不存在南北對峙,而是存在回歸和控製。”

房玄齡笑道:“關於控製遼東的問題我和李靖以及來老將軍聊過,我們都認為水陸並行才是最佳手段,從遼東半島到東萊郡也才兩天航程,來老將軍尤其盛讚橫洋舟,如果橫洋舟能轉為民用,不僅運載量大,海運安全問題也可以解決了,可以在遼東和河北之間形成一條固定線路,就像渡船一樣,每天都有一艘橫洋舟出發,對於遼東和河北之間的往來將大有益處。”

張鉉暗暗點頭,雖然來護兒想到的是渡船辦法,但實際上這就是固定航班了,這倒是個好主意,不過要橫洋舟來做渡船,還要等幾年了,橫洋舟耗費的資源太大,目前他們還承擔不起,至少等天下統一才能考慮,十年內還是要以陸路為主。

張鉉在想著如何強化遼東的交通,他這兩天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旁邊房玄齡卻小心翼翼試探著問道:“殿下上午和李愷談話時說倒他父親將很快不再擔任工部侍郎一職,微臣感覺這句話似乎意味深長。”

張鉉回頭看了他一眼,笑了起來,“玄齡想到了什麼?不妨坦率一點。”

這個話題彆人或許不敢說,但房玄齡和張鉉呆的時間很長,他很了解這位年輕的主公,絕不是那種喜怒無常之人,而是內心寬厚且有理智,自己確實可以和他坦誠相待。

“微臣在想,殿下是不是準備升李春為工部尚書?”

兩人對話的關鍵不在於李春,也不在於工部尚書,而是在於現任工部尚書崔煥,確切說是指崔煥背後的河北士族集團,張鉉知道房玄齡已經了解自己的想法了,便笑了笑道:“這件事隻是初步想法,還沒有什麼決定性的東西,現在聊也沒有什麼意義。”

言外之意就是告訴房玄齡,暫時彆談此事,房玄齡立刻知趣地閉了嘴,但他心裡明白,如果河北士族集體再不知收斂,恐怕就要大難臨頭了。

就在這時,一名士兵跑來稟報,“啟稟大帥,前麵來了一條船,船上有從中都過來的使者,特地來拜見大帥。”

張鉉一怔,快走走到船頭,隻見前麵一艘千石戰船上站著一人,約四十餘歲,方麵大耳,青衣長袍,頭戴紗帽,正是鴻臚寺卿崔君肅,崔君肅也看見了張鉉,連忙躬身行禮:“微臣參見殿下!”

張鉉嗬嗬一笑,“難為崔使君這麼遠跑來,辛苦了。”

張鉉讓人將崔君肅接上船,來到內艙坐下,又令親兵上了茶,崔君肅笑道:“確實不容易,先從中都坐船到幽州,再出關到柳城郡,結果楊太守說將軍已經去了高句麗,微臣便再坐船到卑奢城,轉到鴨祿水,路上足足走了半個月才找到殿下。”

“崔使君一定有很多事情要向殿下彙報。”旁邊房玄齡笑道。

“正是!”

崔君肅笑道:“發生的事情太多,我竟然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先說一說滏口陘和井陘的情況,那邊的情況怎麼樣了?”張鉉問道。

這是張鉉最關注的問題,他在圍困燕城時得到消息,三萬唐軍偷襲滏口陘,多虧尉遲恭率軍及時趕到救援,滏口陘才沒有失守,但後續的情況他卻不知道了,這讓張鉉十分擔心,為此,他特地命令裴行儼率兩萬騎兵返回河北,這次征伐高句麗,他隻帶了一萬騎兵。

崔君肅想了想道:”微臣臨走前,兵部李尚書專門提到了此事,唐軍最終沒有能攻下壺關,撤軍回太原了,目前不僅是滏口陘還是井陘,太行八陘都加強了防禦,兵部為此再次募兵兩萬,全部分配到八陘去加強防守。”

說完,崔君肅取出一份兵部尚書李景的奏卷,呈給張鉉,張鉉看了一遍,基本上和崔君肅說的一樣,隻是細節要豐富得多,他放下卷軸又笑問道:“還有彆的奏卷嗎?”

“有很多!”

崔君肅讓士兵抬進一隻大木箱,打開箱蓋笑道:“這裡麵有五十三份奏卷,都是各部寺的重要大事,內史省和門下省都已審過,請殿下過目。”

張鉉大致翻看了片刻,對士兵道:“先送給杜參軍,請他整理一下。”

士兵又將木箱抬了出去,張鉉又問道:“瓦崗軍那邊情況怎麼樣?還有洛陽的情況,都簡單說一說。”

“瓦崗軍和宇文化及的軍隊還在徐州一帶激戰,打了幾個月了,聽說雙方均損失慘重,而且雙方都沒有了退路,任何一方退卻都是滅頂之災。”

“那洛陽呢?”張鉉又追問道。

“洛陽現在是王世充一手遮天,皇泰帝已經被架空,盧楚寫信來說,王世充篡位已是遲早之事。”

“盧楚和我們有聯係?”張鉉連忙問道。

崔君肅點點頭,“盧楚說在洛陽早不保夕,想來投靠我們,因為殿下不在,所以兩位相國征得太後同意後答應他了,先保留他的散官,具體職官等殿下決定。”

張鉉笑道:“看來我不在中都還真不行,很多事情都決策不了。”

“正是如此,微臣此來也是受百官委托,希望殿下能回中都,不用親征高句麗。”

“這個我明白,高句麗戰役也不會拖得太長,我會在趕在中元節之前結束戰爭。”

這時,崔君肅又取出一份文書,呈給張鉉,“這是百濟和新羅聯合寫給殿下的國書,他們派使者送去了中都,微臣特地前來送給殿下。”

張鉉心中暗暗冷笑一聲,接過了國書,這在他的意料之中,當初第三次高句麗戰役到最後關頭時,新羅便派使者去見了楊廣,現在局勢對高句麗不利,唇亡齒寒,新羅和百濟又豈會袖手旁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