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精大會馬上開始,歡迎書友們參加,不過,大家在取得精華的同時也彆忘記將你們寶貴的推薦票投給小三,謝謝。
-----------------------------------------------------------
冷謙的《琴聲十六法》見於明代項元汴的《蕉窗九錄》。琴聲十六法實際上是提出了十六個審美範疇,企圖為琴樂的審美與表演作一歸納和依據。十六法分彆為:輕、鬆、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個美學範疇之下,冷謙更詳細地論述它的內涵和外延,企圖從不同的本質與現象和美感特征去引導讀者把握古琴的聲音美。
曲高和寡的現狀:
古琴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琴棋書畫”之首。“高山流水”的典故流傳千載,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可以說,古琴的意義與價值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樂器,古琴音樂的文化內涵也遠遠超出了音樂的範疇。
但是,古琴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懂古琴的人本來很少,加上古琴很少在公眾場合演奏,致使大眾對古琴的熟悉和重視程度很低,很多人把古箏和古琴混為一談。一個事實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現在已經沒有專門從事古琴研究的人了。
中國古琴研究會會長吳釗先生說,自古以來,古琴就不是一種普及性的樂器,古琴更多的是作為文化人的一種雅好。吳釗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在整個民族樂器中,古琴是比較弱勢的一種。”
古琴的式微有多方麵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古琴界一直以來存在一種孤芳自賞的姿態。中央音樂學院古
琴教授趙家珍對記者說,古琴藝術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固步自封了,古琴工作者應該對古琴的普及度不高的現實負責。趙家珍說:“古琴歸根結底是一件樂器,而不是古董,今後如果仍然把古琴限製在以琴會友的範圍內,古琴早晚會死掉的。”
天津音樂學院副教授、著名青年古琴演奏家李鳳雲也持同樣的觀點。她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把古琴看成比其他樂器高雅是不對的,古琴應該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潮流,走上舞台,走向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