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章拖延(1 / 1)

將血 河邊草 1566 字 2個月前

次日早朝,中書動議,欲將官員回京述職之期改到夏末。

這也算是朝堂上一件大事了,當然,也是朝堂寬勉之舉,大秦疆域越來越大,朝廷官員年底回京述職,都很辛苦,改在夏末,一來,可讓官員回京之旅途好過些,二來,新官上任也不用太倉促,在農忙時節之前,完成交接也就成了。

實際上,官員回京述職,也沒多少硬性的規定,有時候,官員遷轉,都是朝廷一紙文書便了,多數沒有回京述職一說。

隻有那些封疆大吏,才會回京完成交接,得到麵聖陳情的機會,所以,這個改動,對於那些沒有進入五品的官員來說,並無多少影響。

而這一條,現在看來,多數是為軍中將領們著想了,將軍們的功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回京報捷的機會,以後多的很。

以往,是趁著冬天無有戰事之時,讓將領們進京述職,轉頭多數還要在年前或者年後的一段日子裡,陸續返回軍前。

但現在不同以往,大秦國力越加強盛,將軍們回京述職之後,便不用那麼急匆匆的了,可以回鄉瞧瞧,可以留在京師任職,朝廷敘功的時間,也要充裕些。

顯然,將軍們的選擇餘地開始多了起來,同樣,也意味著朝廷在變相的控製軍功過於集中,出現不好封賞的情形。

像大將軍趙石,以往便都是冬天回京。以後若是出京領兵,便不需在冬天年底的時候急著趕路了。

朝廷的優容之舉,總會含著這樣那樣的味道,各人都有體會,不必細說。

朝議波瀾不驚,說的也都是商量好的事情,昭告其他官員而已,若有異議,可以在朝堂上說一說,但多數時候。也絕不會出現唇槍舌劍。劍拔弩張的情形。

可以說,朝堂爭鬥,多數不會發生在金鑾殿上,如果發生了。那隻能說明。皇帝以及中書重臣。失去了對朝堂的控製,那將是極為危險的政治事故,動輒便要有許多人頭落地。。。。。。。。

而朝堂上下。都在暗中矚目的科舉案,在早朝上,更是沒有人提一個字。

回到宮內,皇帝陛下徑直去到乾元殿,事實上,到了年根上,國事真的不算多了,西北諸事已經進入尾聲,科舉案在明麵上也早已結案。

東邊即將進行的戰事,還待商議,總歸要到明年春末夏初的時候,才能進兵,之間幾個月的時間,無論聚集糧草,還是選派賢能,都不用太過著急。

再說了,東邊的戰事和伐夏之戰不同,眾軍齊備,糧草充足,恐怕隻需朝廷下旨,便能進行這一場戰爭了。

而伐夏戰事所得,也讓國庫更加寬裕,犒賞立功將士,發放糧餉等等等等,都不用太過擔心。

這可以說是黨項人聚集多年的財富,被大將軍趙石一股腦的搜刮了出來,所得實非那些願意講究秋毫無犯的將軍們可比。

現在,大將軍趙石除了能征慣戰,殺戮眾多的名聲之外,善於斂財的名聲也傳了出去,從蜀中,到河中,河東,再到西夏,一場場戰事打下來,每次給大秦帶來的,不但是大片的疆土,而且還有眾多的資財。

這些財富從哪裡來,誰都明白。

景興初年的時候,趙石曾任羽林左衛指揮使,因太子一黨謀亂,京師亂過一陣,趙柱國那個時候帶兵頻頻抄家拿人,有抄家將軍之稱。

後來領兵於外,怕是將這個習慣帶了出去,無論是女真人,契丹人,還是黨項人,都成為了受害者,人頭滾滾之際,大批的財富被大將軍趙石送回了京師。

這麼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朝廷用兵,耗費的糧草銀餉,都被補了回來,而且每每皆有盈餘,大秦有今日之強盛,大將軍趙石抄家的習慣功不可沒。。。。。。。。。。

像大將軍張培賢率兵取河洛,所得就遠不如大將軍趙石,可以說,河洛之戰前後耗費糧草銀兩,皆為朝廷所出,所得嘛,除了河洛的肥田沃土之外,便沒有其他什麼能讓人看上眼的了。

有些好事者,雖看著大將軍趙石的行徑並不順眼,但說起前方戰事來,卻也不得不偏著大將軍趙石一些。

要知道,漢武帝幾乎以傾國之力屢征匈奴,最後匈奴被驅趕,大漢北方邊塞也安靜了下來,但之後所有史書上,都幾乎隱約有著武帝窮兵黷武,耗損國力過甚的記載。

於是不少人腹誹,像大將軍張培賢這麼打下去,就隻想著自己得個好名聲,絲毫不顧朝廷國庫之艱難,在這個上麵,便遠不如大將軍趙石公忠體國了。

。。。。。。。。。。。。。。。。。。。。。。。。。。。。

不管前方將領們名聲如何,興國公府之豪富卻是聞名於長安,而定陽侯張大將軍的府邸卻頗為簡樸,相形之下,大將軍趙石善於斂財的名聲也就坐實了。

不說這些,皇帝陛下回到乾元殿,等著他的政務並不多。

獻捷之事已然議的差不多了,明日便是獻捷之期,大秦之世仇,終於匍匐在了大秦腳下,為大秦所滅,其他的一切,在這樣一個輝煌的時刻,都顯得微不足道。

皇帝陛下有些興奮,這將是他登基以來,最輝煌的一刻,其他諸如河東之戰,草原諸部歸附,甚至於,吐蕃低地內附,對於大秦而言,在意義上都無法跟伐夏之戰相比。

滅亡了西夏,拓土千裡,大秦也再無後顧之憂,大秦的疆土,也立即連成了一片,在之後征伐中原的戰事上,大秦必將占儘天時地利。

隻這些,便足以讓大秦成武皇帝,成為大秦曆代君王中,最耀眼的那一位。

成武皇帝李全壽有些煩躁的在乾元殿內踱著步,有心想宣那幾位重臣入宮,又強自壓下這個念頭,這幾日,中書和樞密院甚至於兵部的幾位大臣,都刻意的在躲著呢。

生怕被皇帝陛下捉住問起論功的事情,難處在於,這功勞怎麼賞都不為過,但你論的高了,恐怕立即便成眾矢之的,被人圍著攻訐,論的低了,那位大將軍也會不滿意,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要找你的麻煩。

皇帝陛下心裡說不準還有些愧疚,於是幫著尋你錯處,讓大將軍出氣,那才是最最倒黴的事情。。。。。。。。。。。。

所以,幾位重臣這幾日輕易不在乾元殿現身了。

皇帝陛下自然明白其中關節,本著默契,無事便也不宣他們入宮,以免讓臣下們會錯了意。

當然,皇帝陛下也是有著思量的,之前七月間,送到西北的口諭,他確實是想瞧瞧趙柱國自己的意思,實際上,也有意讓大將軍趙石暫時鎮守西北。

朝中重臣們在這個事情上,多是含糊其辭,他也是一時拿不準,才傳的口諭,他也覺著,東邊戰事還多,到時一紙聖旨,便能將人調回來,到也不算多大的事情。

但後來想想,卻覺出了其中不妥,便立即命人擬旨,詔大將軍趙石回京述職。

果然,聖旨沒到興慶,便遇到了南歸的大軍,大將軍趙石赫然在列,顯然,大將軍趙石的意思十分清楚,不願留在西北這邊。

皇帝陛下有些後悔,這事辦的有些莽撞了,顯然,朝臣們忌憚於趙柱國,想將大將軍趙石撇在西北邊遠處,等待中原戰事有了眉目,再說其他。

但他身為帝王,卻不能這麼順著朝臣的意思來辦,不然的話,他李全壽,與他那個父皇,又有何區彆?

有功不賞,有過不罰,將來也必成後患。

所以,到底怎麼賞賜功臣,其實他心裡已經有了成算,便也不怕這些臣子們拖著,拖來拖去,正好宮中下旨,一言定了此事。

至於朝臣們之後的異議,親身經曆過長安之亂前後的他,看的再清楚不過,朝臣們的異議,在你認真聽的時候,是有著份量的,但當你當耳邊風的時候,他們所言之一切,都將失去意義。

今日之朝堂,很多事,他都可以一言而決。

他也相信,趙柱國在賞賜下去之前,會有一定的讓步,這麼多年來,以他對趙柱國心性的了解,結果應該是**不離十了。

到時封賞下去,朝堂上的阻礙,會少了許多,不過,趙柱國怕是要在京師呆上一些時日了,這樣的結果很不錯,有大將軍趙石在朝中坐鎮,時常參讚軍機不說,許多事也都會迎刃而解。

而他的身邊,也多了一個能暢所欲言之人,他同樣相信,一些不能和外間臣子們說的話,都可以跟趙柱國聊一聊,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獲呢。。。。。。。。。

“宣翰林承旨沈鶴入宮。”

乾元殿中,傳來皇帝陛下的吩咐聲。

沈鶴,朝中蜀人之首腦,深得皇帝陛下寵信,皇帝陛下除了想找個聰明的聆聽者之外,也想略微聽一聽,蜀人在科舉案之後,有什麼動靜。。。。。。。。。(未完待續請搜索飄天文學,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