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整編(1 / 1)

將血 河邊草 1563 字 2個月前

皇帝出巡,在曆代以來,都不少見。*。。。。。。。。。。

當然,皇帝出巡都有著錯綜複雜的政治意味,除了昏君,沒有哪位帝王會倔強的認為,出巡是為了給自己找樂子的。

封禪泰山自不必提,往來於兩京之地是漢唐帝王們最願意乾的事情,巡幸江南也也帝王們的最愛。

但大秦的曆代君王,足跡卻很少踏足於長安縣境之外。

這跟大秦疆域不夠廣闊,以及曆代君王少有功績,甚或是國庫無法給予他們這樣的靡費都有著直接的關係。

諸侯割據,君王們想要出去走走,不但沒有必要,而且還有風險。

但現在,大秦的皇帝陛下可去的地方多了起來,而且,大秦這些年來的功績,以及豐盈的國庫都足以支撐他們完成一次出巡任務。

不過皇帝陛下的旨意,還是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對。。。。。。。當然,這也不足為奇。

這是群臣的職責使然,即便是有些臣子很想跟皇帝陛下一起出京走走看看,這個時候也不得不上書勸止。

皇帝陛下在群議洶洶之下,堅持了幾天,“隻好”收回成議,改為由太子李珀代天巡狩。。。。。。。

在群臣眼中,皇帝陛下算是采納了他們的諫言,卻也稍稍堅持了自己的意思,於是,相互之間,也就有了餘地。

反對的聲音雖然依舊不止,但得寸進尺的人隻是少數,在大秦的政體之下。想跟大秦皇帝來死諫的那一套。純粹是找死的行為。

中書的老大人們明智的選擇了避讓。畢竟,太子出巡和皇帝陛下禦駕親臨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太子殿下剛從吐蕃回來,便有可以去大同,這也是太子殿下位置穩固的一種體現,沒有必要死攔著。

於是,中書的老臣們開始準備起了太子出行的事宜。朝廷上的議論也漸漸平息了下來,這事也就這麼定了。

到是在隨行人選上開始進行甄彆考量,太子殿下代天巡狩,算得上是朝廷一等一的大事,也是大秦皇家第一次巡狩於外,所代表的政治意義非同凡響,所以不能不審慎對待。

其實,這個時候最後悔的要數翰林待詔沈鶴了,要是早知道皇帝陛下決議出巡,他這裡自然便有言辭可以打動皇帝陛下。要知道,成都府那裡還有皇家行宮在呢。

若是太子殿下能出巡蜀中。對於蜀中臣民而言,都將有難言的好處,尤其是對於如今漸漸陷入困境的朝中蜀人官員,也可以借此陪著太子殿下走一圈,緩解一下因科舉案而帶來的壓力。

不過現在嘛,皇帝陛下心意已定,也就沒有他施展的餘地了,在他看來,真的是錯過了一次大好的機會。

不過不管怎麼說,這件事在成武七年二月初的時候,終於塵埃落定,朝廷上下都開始緊鑼密鼓的準備太子出行的諸般事宜了。

而在大秦成武七年正月,朝廷上還在為皇帝陛下出巡之議鬨的不可開交的時候,京軍的整編已經悄然開始。

實際上,這樣的事情不可能一點動靜都沒有,但卻被皇帝陛下擾亂了視線罷了。

而京軍整編,變動可也不算小。

掌握羽林左右衛兵權的李金花,再次晉羽林中郎將,不過對於羽林中郎將的職責,朝廷有了改動。

羽林中郎將掌羽林左右衛,駐於長安之西,不再擔負輪值皇宮,駐守長安四門等職責。。。。。。。

駐守西山皇陵,值守京中各衙署,協助國武監整訓生員等等職責,都落在了羽林左右衛的頭上。

這裡麵顯然有著大將軍趙石的影子,多年以來,羽林左右衛在皇位爭奪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這一次,羽林左右衛終於算是稍稍脫開了京中的漩渦,將自己弄到了一個稍微超然一點的位置上。

而皇帝陛下也就此表明,一直在提的遷陵之事,要暫時作罷了。

不過,李金花雖然重任羽林中郎將,但就職責而言,卻沒有過去那般舉足輕重了。

這無疑是大將軍趙石做出的最大讓步,十幾年間,大將軍趙石其實一直死死握著京軍兵權,掀起了無數風浪,讓人喘不過氣來,而現在,借著京軍整編,大將軍趙石控製京師防務的時代,也就此終結了。

不過如此一來,羽林左右衛徹底淪為了晉國公趙石的家兵,李金花晉羽林中郎將,兼領羽林右衛指揮使之職。

種七娘升任羽林左衛指揮使,羽林左右衛合於一處,兵員消減到四千人,至此,羽林左右衛差不多已經徹底成了晉國公的親軍,很快,晉國公府的家將們,便差不多都有了羽林軍軍職,順便也將長安城西承恩湖畔左近以及西山都劃歸了自家地盤。

在這件事上,有些人頗有微詞,但晉國公趙石做出的讓步已然非常之大,若還一無所得,無論朝廷還是晉國公臉上都不會好看。

許多人還很羨慕,京中再出什麼風波,晉國公趙石隻要出城,往羽林左右衛這裡一躲,誰也奈何不得他,這樣的自保手段,卻也有晉國公使的出來,旁人無法仿效。

其實最慘不是羽林左右衛,而是雄武軍。

這支成軍多年,曾經是京軍中最善戰的一部,如今麵臨的處境,隻能用淒慘來形容了。

雄武軍被取消了番號,轉為長安令尹衙門轄製。

也就是說,雄武軍軍卒都變成了長安令尹衙門轄下的衙役,這個決定,非是偶然,長安城越來越繁華,權貴也越來越多,軍中有功將領在長安置業者,比比皆是,這些人真的不好招惹。。。。。。。。。。。。。

再者,每年回京述職的地方官員,到長安趕考或者尋找機會的士子,來往的商旅,等等等等,長安令尹衙門這裡已是越來越不堪重負了。

而先向雄武軍開刀,也是必然的結果,誰讓劉忠國無依無靠,卻緊抓著雄武軍兵權不放呢?

尤其是,雄武軍和秦州李氏藕斷絲連,在長安之變中表現非常不堪,非是大將軍趙石之爪牙,卻讓人孤身入營解了兵權,留之又有何用?

其實,根子還在雄武軍指揮使劉忠國自己身上,這人不偏不倚,秉持的還是當年老指揮使李敢當的策略,卻又沒有李敢當那樣的威望,身處京師重地,這樣一個人的存在,卻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這一次幾乎是強行取消了雄武軍的番號,而反對的聲音,卻小的可憐。

如果是在景帝年間,雄武軍無疑是製衡京軍各部的重要一環,但在成武皇帝年間,皇帝陛下卻覺著完全沒有必要,大將軍們陸續回朝,他們府中的那些家將們,皆乃百戰餘生之輩,長安城已是隱患重重,時不時就鬨出人命案子。

到不如將雄武軍打散了,來梳理成安治安諸事。

至於京軍如何如何,就現在京軍這個樣子,讓他們看看門兒還成,真要事情來了,讓他們守城都是難為了他們。

皇帝陛下想的很開,而且,為了將來能順利的整編地方軍伍,也就開始先拿皇家親軍來做法了。

所以,京軍的整編進行的真可謂是大刀闊斧,乾淨利落之極。

隨之,長安令尹衙門變成了長安府衙,由中書直轄,參知政事周枋掌長安府衙諸事,雄武軍指揮使劉忠國,任長安府彆駕,武職轉文職,就這麼簡單,也最大程度的鞏固了長安府衙在長安城中的地位。

也就是說,長安權貴,隻要在長安府犯下過錯,便由長安府衙來問罪,不用經大理寺堪問,直接便可定罪,交有中書議決。

再由雄武軍做補充,長安府衙已經具有了一個權力機構該有的一切。。。。。。。。

接下來,便是擴充左右屯衛,駐守長安四門,皇城值守等事,續建左右宮門禦衛,輪守皇宮。

又以內衙一部,組建左右殿衛,皇室人等出遊,皆有左右殿衛隨行,其實這就相當於皇家保鏢了,也可以說是皇家死士。

這一次整編,幾乎將京軍上下將領都換了一遍,留下的空位極多,相當於京中權貴們的一次盛宴。。。。。。。。。

但一些重要的職位,還是留了下來,聰明的人頓時就能明白,這是在為前方將領們留下的退身之地。

也是皇帝陛下為將來在做著打算,有功將士回朝,無論功過賞罰,這些職位,都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到時候酌情而用,這些外間將領怕是比京中權貴子弟們,要來的牢靠的多。。。。。。。。

而這樣的整編,變動如此之大,也絕對不可能一揮而就,所以,大秦成武七年正月,最忙的不是中書,也非是禮部戶部,甚或是禦史們,而是樞密院和兵部,這兩處地方,幾乎所有的官吏,都為京軍整編忙的焦頭爛額。

也都在按照既定的計劃,在將整編之事進行下去。。。。。。。。(未完待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