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碰撞(1 / 1)

將血 河邊草 1590 字 2個月前

樞密使李承乾的提議,遭到了文臣們的激烈反對。

文臣們的考量是多方麵的,而且還很有道理。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靡費過於巨大,即便是再不懂武略的文臣,也知道裝備一個騎兵將數倍於一個普通步兵。

尤其是樞密使李承乾的建軍計劃並不止於此,他想要建造的這個龐大的騎兵集群兵種十分齊全。

重騎兵,輕騎兵,弓騎兵等等。。。。。。。這樣的騎兵集群,如果建成,將是史無前例的一支軍伍,不用步兵配合,他們的野戰之中,幾乎就是無敵的,無論是長途奔襲,還是就地為戰,隻要不讓他們去攻城,他們可以的勝任任何戰役。

而要實現這一切,他們耗費也將是空前的。

這還隻是騎兵本身所需,由此而延伸出來的一切,都讓人望而卻步,訓練,糧草供給,營盤,裝備,牧場等等等等,加在一起,所耗將是個一個令人絕望的數字。

窮兵黷武,異想天開等等這樣的字眼兒,立馬都被文臣們套在了樞密使李承乾的頭上。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如果大同榆林方向出現這樣兩支騎兵集群,對京師長安造成的威脅將遠過於外敵。

兩支騎兵集群一朝建成,大同方向的騎兵蜂擁南下,兩三日間便可以兵臨黃河,威脅潼關河洛,東去則可以肆虐河北遼東。

而榆林方向的騎兵更是可怕,從銀夏過三川口,一路之上。除了延州外。並無多少險阻。如果延州陷落,兩日之內,便可抵達長安城下。

這才是令文臣最不安的事情,而這也是武將和文臣最不同,也是他們對抗最激烈的地方。。。。。。。。。

武將們想要開疆拓土,建立功勳,不會太過在乎百姓如何,國庫又是如何。對國家政權又有著怎樣的威脅,他們所追求的就是壓倒性的力量,為此,他們可以舍棄掉很多東西,其實,這也正是軍國主義思想的一種直接體現。

而李承乾的提議,之所以會得到趙石和種燧以及樞密院,兵部上下的支持,也正因為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曾經上過戰場,出身於軍旅的緣故。

文臣們自然不同。他們頭一個想到的是不是戰勝敵人,而是百姓民生以及政治上的種種考量。

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在樞密使李承乾送上奏疏之後,立即碰的火花四射,甚至一下便壓倒了殿前司禁軍整編諸事的議論,成為朝廷上下矚目的焦點。

這一次,文武大臣們再不沒有什麼退讓的舉動了,奏折雪花般送入宮中,來到皇帝陛下的案頭,言辭也越來越是激烈。

樞密院,中書,六部,都是議論紛紛,激烈的爭辯,整日裡都可以隨處聽聞。

有些滑稽的是,向來暴躁直接的武臣們很沉得住氣,按部就班的一邊討論著建軍事宜,為樞密使大人查缺補漏,並積極推動事情的進展,一邊還在商討殿前司禁軍的整編事宜,在為將要到來的大規模軍隊整編做著準備。

而以城府深沉著稱,也更注重政治手腕的文臣們,卻是紅了眼,開始在朝堂之上大肆抨擊樞密院和兵部官吏,甚至有的人已經直接將居心叵測這樣的字眼掛在了嘴邊,矛頭直指幾位樞密重臣。

無論是中書,還是吏部,戶部,開始漸漸有了限製軍權的呼聲。

這無疑是失控的一種先兆。。。。。。。。。。。

幾次廷議都是爭吵中結束,文武重臣們的辯論,就算是文臣們靠著便給的口舌壓倒武臣,武臣們也沒有絲毫退讓的打算。

這樣的碰撞是十分罕見的,和此時的紛亂相比,年前時候的文武之爭,顯得就過於平淡了。

這並非是一種常態,而是矛盾積累而引發的必然來到的一場政治較量。

因為功勳愈來愈著,加上一統中原的雄心必然要靠武人來完成,無論是朝堂上的武臣,還是軍中的將領,都希望得到更多的權柄,在朝堂上有更多的話語權。

而文臣們天然也有著壓製武人的責任感,對於越來越不服管束的驕兵悍將的不滿,累積下來,也就有了這樣一個局麵。

這無關對錯,權力上的爭奪,理念上的碰撞,都促成了這一切。

實際上,這樣的碰撞來的早了些,一般來說,這樣的政爭都會發生在天下大定的前後,表現出來,便是功臣名將們的紛紛隕落,曆朝開國君主們,趁著這樣一個機會,將有功之臣們順手除掉,來奠定皇權的威嚴。

但現在,大秦的這場風波,卻發生在一個不尷不尬的時刻,偶然和必然揉合在一起,終於在大秦成武七年初爆發了出來。

細細想來,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不得不說,晉國公趙石在其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不用懷疑,看上去,這件事跟趙石關係不大,更非是其一力引發,但隻要想想前因後果,便會明白,如今這番動蕩的局麵,和趙石本人脫不開乾係。

大秦急劇擴張的疆域,有一多半都是趙石之功,吐蕃,蜀中南蠻,草原部族,紛紛臣服於大秦腳下。

這樣急劇的擴張,給大秦臣民造成的衝擊是空前的,無論文武,在這樣一個局麵之下,在思維之上,都會自然而然的發生變化。

武人們感到越發振奮,也有了底氣,文人們在渴望名標青史的同時,也對武人們開始越發警惕。

而功勳赫赫的大將軍趙石回到長安,更是攪動了長安風雨。

可以說,如果大將軍趙石不在京師,向京軍,殿前司禁軍改編這樣的事情,都將一拖再拖,不會像現在這樣,推進的如此迅速果斷。

這樣一來,也就明白了,晉國公趙石坐鎮京師,給了武臣們多大的鼓勵,無論是樞密使李承乾,還是樞密副使張承,兵部尚書成巒,都有著自己的抱負,也都想要趁此時機,大展手腳。

而大將軍趙石對皇帝陛下的影響是如此的清晰,也順便給這些大臣們加強了信心。

嗯,用更淺白一些的話來說,趙石給了他們膽量,讓他們覺得,隻要取得了大將軍趙石的支持,一些存在心底的野望,便有了實現的可能,更不惜為此一搏。

這樣潛在的變化,即便是趙石本人,也不會體會的過於清晰,但無疑,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無論是將直麵中書,將戶部尚書李吉趕出京師,還是如今的軍事改革,加上建軍計劃,都是在這樣一個大前提下發生的。

沒有趙石的支持,朝堂上的風波斷不會鬨到如今地步,文臣們反映如此的激烈,也是感受到了武臣們的咄咄逼人而做出的必然選擇。

彆看廷議上的爭吵,趙石很少說話,多數時候都是冷眼旁觀,並不願跟文臣們唇槍舌劍,但隻要他站在那裡,文武重臣們的心理就是皆然不同的兩個樣子。

而大將軍種燧回京之後,這樣的碰撞,猛然間就來到了頂點。

實際上,這對於趙石本身而言,並沒有多少好處,在與自家幾個幕僚們商議朝廷政事的時候,幾個幕僚都顯得憂心忡忡,變得越來越大膽的長史陸敖更是直言不諱的說出,朝廷諸般風波,皆起於國公回京之始這樣的話。

趙石這裡,也清晰的感受到了壓力,文臣們的矛頭正在偏轉方向,暗流洶湧之間,已經顯出了幾分凶險模樣。

乾元殿上的燈火整晚整晚的亮著,文武大臣們紛紛入宮,各陳己見,這樣的一番景象,幾乎和爭奪皇位的時候有幾分相像。

樞密使李承乾的奏疏,被留中不發,文臣們一下好像找到了宣泄口,紛紛上書彈劾樞密使李承乾遇事不明,不顧大局,邀功獻媚雲雲。。。。。。。。。

中書眾臣,這一次再沒有留下什麼餘地,隨即上書湊請皇帝陛下罷免李承乾樞密使之職。。。。。。。。

顯然,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也再一次顯示出了這位老臣在朝堂上的影響力。

不過,和趙石一般無二,越是如此,對其自身而言,沒有任何的好處,他們的處境同樣有些尷尬,將自己無形中推到了一個風口浪尖之上,但無奈的是,風波即起,誰也沒想獨善其身。

宦海沉浮,身不由己之處,在這個時候體現的也是淋漓儘致。

本來,趙石眼見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連向來喜歡借勢而為的皇帝陛下,都頭疼萬分,連日早朝,都帶著倦容,顯然一夜一夜的睡不好覺,趙石以為該是退上一步的時候,這麼爭下去,對誰都沒有益處。

但之後發生的事情,讓趙石一下就惱了起來。。。。。。。。

這一惱,讓朝局立即急轉直下,順便,也拉開了成武興革的序幕。。。。。。。。。。

(年底,這兩天實在太忙了,更新不能穩定了,這種狀態可能要延續到年後,大家見諒,等阿草回來,一定爆發,請大家不要著急,阿草不會像上幾次那樣斷更很長時間了。)(未完待續請搜索飄天文學,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