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9章 校閱(1 / 1)

逍遙侯 大司空 1058 字 3個月前

元宵節剛過,開封府所屬各縣通向京城的官道上,身穿皮甲,攜帶弓弩和刀槍的鄉軍將士們,在各縣兵馬都監的率領下,絡繹不絕的趕往位於京城南郊的鄉軍校閱大營。

此次校閱行動,屬於春耕前的常規性例行考核,主要目的是,考察京畿各縣鄉軍的訓練和戰備情況。

按照樞密院發布的正式軍令,京城各縣的編練鄉軍(民兵),一分為二,一部留守家鄉,一部參與春季大校閱。

等到秋收後的秋季大校閱,再換另一部鄉軍,進京城參與校閱。

在京畿四周,方圓三百裡內的兵馬調動,隻要超過了一個都的兵力,且為攜帶武器裝備的行動,就絕非等閒的小事。

按照條令的規定,如果沒有李中易親筆簽押的軍令,不管是誰,隻要擅自調動都級以上的兵馬進京,一律視同謀反。

李勇的騎兵營,早早的撒了出去,以都為單位,嚴密監控進京的各個要道。

李雲瀟麾下的九門提督衙門,配合著李延清的警政寺,采取了明鬆暗緊的策略,京城內外的明崗沒有怎麼增加,暗哨的數量卻比平日裡多出了好幾倍。

京畿地區雖然沒有宣布戒嚴,但是,接近權力中樞的明眼人一看便知:李中易不可能無緣無故的校閱鄉軍,恐怕是要打大仗了!

整個大周,包括隱匿男丁在內,目前大約有四千多萬人。其中,京畿地區就有大約六十餘萬人。

托了趙匡胤臨陣起義,主動獻城的福氣,李中易打進開封城之時,整個華夏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幾乎沒有任何損失的落入了新政權的手上。

也正因為如此,一直被李中易所介懷的趙老二,總要找個正大光明的,讓任何人都說不出話的理由,才好做掉吧?

類似的例子,就有北平解放後,傅作義又後悔了,在暗中做了很多的小動作。

已經失去了軍隊的傅作義,新政權的領袖們掐死他不比捏死一隻小螞蟻更困難,卻一直沒有下狠手收拾他,並儘可能的包容了他。

時代不同,寬大處理的邏輯,卻是相通的!

畢竟,趙匡胤已是孤家寡人,手裡沒有一兵一卒,李中易若想捏死他,簡直是易如反掌。

然而,國家尚未真正的統一,李中易沒有極佳的借口,就屠殺獻城有功的降臣。風聲一旦傳揚出去,等於是為將來的統一戰爭,憑空添加了極大的難度。到那個時候,還不知道要搭上多少李家軍將士的寶貴生命?

說白了,區區一個趙匡胤而已,用成千上萬的精銳將士的性命去換他的腦袋,壓根就不值當!

本次鄉軍校閱的總指揮,不是旁人,正是近衛軍都指揮使廖山河。

位於南郊的校閱大營,就是廖山河督促著工兵營和大牢裡的囚徒,加班加點的興建而成。

此次鄉軍的校閱規模,超過了三萬人,這還僅僅是一半而已。

按照樞密院事先的規劃,在校閱鄉軍完畢之後,會進行重新的整編,以替換出拱衛京畿的近衛軍和馬光達所屬之陳橋大營。

陳橋大營,性質類似於滿清的豐台大營,顧名思義就是拱衛京師的精銳駐軍。

豐台大營靠南,陳橋大營卻在開封的北麵,駐地的不同,反證朝廷麵對的主要威脅不同。

當初,康麻子徹底擊敗了北麵的噶爾丹之後,對蒙古各部族采取了兩手策略,歸根到底就是三大政策:1、南不封王,北不斷親;2、分封諸王以製其力;3、崇喇嘛教,以製其生。

滿清政府出巨資在蒙古高原上,大建喇嘛廟,鼓勵青壯年的蒙古牧民們,儘可能的出家當喇嘛,以削弱蒙古王爺們作亂的本錢。

經過上百年的分化瓦解和武力鎮壓,蒙古高原上的王爺們,全都被馴得服服貼貼,不敢稍有炸刺。

甚至,太平天國興起之後,蒙古王爺僧格林沁麾下的幾萬騎兵,居然成了清廷的統治支柱。

北部無憂,那麼,豐台大營存在的基礎是:防備南邊的漢人作亂!

客觀的說,大清帝國的陸地邊疆政策,最有章法,也最有成效。

陳橋大營,駐紮於京師北邊的重要門戶——陳橋驛,最重要的防範對象,也是唯一的死仇大敵——契丹人。

進京之後的李家軍,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義務兵役體係,募兵製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如今的李家軍,補充兵員的基本流程是:一律從最基層的鄉軍裡麵選拔新兵,經過新兵大營的三個月強化訓練之後,補入正規的各地駐屯廂軍。廂軍中的優秀者,再被選入禁軍的行列,充當輔兵,協助戰兵進行戰鬥。

鄉軍的士兵,不是誰都可以充任,必須身家清白、從無犯罪記錄且有產。這裡的有產,指的是有田產,數量為五畝以上,一百畝以下。

針對鄉軍的成員,李中易作出了嚴格的成分規定,隻要純樸的農村有田產者,城裡的有產者,包括包租公、小商小販、哪怕是再有錢,也不得從軍。

曆史經驗教訓告訴李中易,城裡的士兵,眼界比較開闊,心眼子比較活泛,要想培養出決死的精神,可謂是難上加難。

曆史上的中原皇朝,之所以在抵禦外侮的時候,往往占儘了人口有時,卻落於下風。除了缺少戰馬之外,更重要的是:采取愚民政策,既沒有國防動員的意識,又沒有國防動員的膽量。

公元1644年,多爾袞統帥12萬八旗軍入關,這12萬人裡頭,真韃子不過7萬,漢軍八旗2.6萬,蒙古八旗2.4萬。

然而,大明在各地的武裝力量,彙總到一塊兒,至少超過了兩百萬人。200萬漢軍,居然不敵幾萬真韃子,實在是大漢子民的奇恥大辱。

和曆代的統治者都迥然不同,李中易是忠實的群眾路線擁護者,采取的是寓兵於民的分級國防動員兵役體製。

分級選拔,梯次補充的國防動員體製,製度化的確保了,朝廷的正規禁軍始終是戰鬥力最強悍的勇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