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1章五十二·路轉
認定了衛家現在隻是沒什麼還手之力,通常甚至隻能靠著衛安的婚事來拉幾分氣勢,隆慶帝便從來不覺得衛家敢做出觸怒龍顏的事。
而且錦衣衛也不是擺設,他們查到的東西都已經極為清楚的展現了衛家的清白。
衛老太太嫁妝豐厚,而後來衛安又得到當初老王妃的一部分陪嫁,加上當初長寧郡主留下的那批嫁妝,衛家又有不少發還的明家的財產和田地,先不說他們沒有那個膽子去做關外走私的生意。
就說他們為了銀子鋌而走險,這便是絕不可能的。
既然不是為了銀子,那就隻能是為了謀反了。
這便更不可能了,衛家多少年不在軍中了,自從衛家老太爺和大老爺死了以後,衛家便沒有人走武將的路,軍中無人,寸步難行,他們自己尚且沒什麼熟悉的將領,更何況是幫助謝家牽線,還能讓那些人幫他們做中間人,給他們行方便,聯係韃靼人呢?
何況
那印鑒的事若是真的是衛家所為,衛家有這個能耐,就不會這麼多年活的都如同一條狗沒什麼兩樣了。
衛老太太的性格他最知道了,她是個藏不住話的人,若是知道這件事,不可能若無其事的瞞著這麼久。
她也沒那個膽子。
所以他一接到那個印鑒,立即便知道了這是彆人陷害衛家的連環計。
有了鄭王府的先例在先,加上這些人的手段,他很快便意識到,是有人故意想要把衛家跟鄭王府推出來,用以掩蓋他們自己的罪行。
因此他特意讓錦衣衛嚴審鄭王府的那些內奸,很快就順藤摸瓜的把陸元榮給揪了出來。
正說著,外頭便傳說是沈琛來了。
沈琛養病的這些日子,少有進後宮的,隆慶帝知道他是特意因為永和公主的事在避嫌,也並沒有強行要求他來林淑妃處日日請安。
現在林淑妃算起來,還是這個把月來頭一次看見沈琛,一見到沈琛,她便忍不住歎了口氣搖頭:“清減了不少。”
隆慶帝也跟著點頭,讓沈琛起來,就問他:“東西都收拾好了嗎?”
沈琛答應了一聲,還特意謝過了林淑妃:“娘娘派來的太監很妥當,我的東西也並不多,很快就都收拾好了,我是特意來跟娘娘道謝的。”
林淑妃笑了笑叫他起來,看了隆慶帝一眼,忍不住便拿他取笑:“什麼東西不多?我聽林嬤嬤她們說過了,他們過去的時候原本也沒什麼東西了,東西都被你自己收拾好了,你這麼急著出去,是不是急著看壽寧去啊?”
提起壽寧郡主,隆慶帝就想起什麼事來:“對了,早就讓壽寧進宮來瞧瞧的,可是竟就混忘了.”
事情太多,後來衛家自己也接連出事,進宮的事一拖再拖,現在沈琛都要出宮了。
林淑妃撲哧一聲笑了:“進宮不進宮,也不打緊,她是郡主,原本初一十五便能進宮來請安的,再說,以後跟阿琛成親了,進宮的機會還少嗎?”
的確是這麼回事,隆慶帝也不再提這件事了,反倒看著沈琛問他:“去山東平叛不是件簡單的事,加上鄭王也是在那裡失蹤,你千萬要打起精神。”
沈琛應了聲是,在隆慶帝跟前少了些從前的肆無忌憚,隔了一會兒才有些遲疑的問隆慶帝:“聖上,我聽說衛家跟鄭王出事”
這事兒鬨的很大,沈琛在宮裡聽見了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隆慶帝乾脆就直接把這件事跟他說了,隱去了印鑒的事,直接又道:“陸元榮畏罪自儘,沒問出其他的來,已經下令押解荊西知府進京了,他那裡總知道更多,該挖出來的也就都挖出來了。這些人居心不良,且下手狠毒,不弄明白他們的用心,朕難以安心。”
沈琛皺起了眉頭,似乎很是擔心:“他們為什麼總盯著衛家?”
“朕身邊的老人不多了,他們這些人是故意跟朕過不去。”隆慶帝心知肚明,是那些人覺得衛家一來好欺負,二來畢竟有明家的事在先,好算計好設計,設計他們也有由頭,更容易讓人相信,隻是這些原因就不必跟沈琛說了,他頓了頓,就叮囑沈琛:“其他的話也不必說了,這件事我已經嚴令刑部的人去處置了,保準不會冤枉了衛家和鄭王,你有時間,好好想想去山東的事罷。”
“我就是去擔個名兒,不是還有兵部尚書大人嗎?”沈琛笑了一聲,很是放鬆:“有他們在,還能有我什麼事兒?”
隆慶帝瞪了他一眼:“你給朕老實點兒!這是為了你好,你父王即將進京,你們當初鬨的那麼僵,總得有個和緩的機會才好。這件事成了,朕也好讓你這個平西侯當的更名副其實些,你自己爭氣些!”
他竟然開始給自己和臨江王和好鋪路了,沈琛麵上不露聲色,心裡卻知道隆慶帝經過這次衛家和鄭王府被陷害的事,大約是更加著急的想要考驗臨江王,並且決定下一步究竟怎麼做了,就一副不怎麼聽的樣子,胡亂的答應了幾聲就跟隆慶帝告辭。
林淑妃也在一旁替他說話:“人家這麼多天沒去衛家了,衛家剛好又剛出了事,擔心也是難免的,聖上您再要是這麼留著他不放人走,他到時候可得急了!”
隆慶帝難得的臉上有了些笑意,搖了搖頭,再說了幾句平叛的事,跟他說了分派的人手,才讓他走了。
等他一走,隆慶帝便跟林淑妃道:“時常召他進宮,讓他跟小六兒親近親近。”
林淑妃有些茫然:“聖上?”
“沈琛是個重情義的。”隆慶帝答非所問的說了一聲,麵色沉沉看不出喜怒:“小六兒跟他走得近,日後總有他的好處。”
臨江王很重視這個乾兒子,而且最難得的是,沈琛自己也有能耐。
他得把沈琛培養的更有能耐一些
林淑妃也有些明白了,並沒再多問什麼,很是乖巧的垂下頭輕聲答應:“臣妾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