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0章 徐通有政治眼光(1 / 1)

啟明1158 禦炎 1221 字 2個月前

第1610章徐通有政治眼光

在明國建立之後,蘇詠霖一紙令下,令僧人不得經商,寺院田產也予以丈量、審核,隻保留足夠寺院僧人生活的額度,其他的全部劃歸周邊集體農莊所有。

且寺院田產也要繳納同等額度的賦稅,這樣才能得到朝廷的承認和保護。

對於全體僧人,朝廷在民政部下設宣政司用以管理,發放新式度牒用以規範身份,每一個僧人都要在宣政司內留下備案。

不僅如此,朝廷出於對佛法研究的關懷,還下令設置三年一度的佛法考試,考試不通過的僧人一律要求還俗,不準再以僧人的身份自居。

連佛法考試都通過不了,算什麼僧人?

於是到現在為止,曾經一度平平無奇的大相國寺再度煥發出了精深佛法的光輝,大小和尚們天天吃齋念佛,精研佛法,精氣十足。

大相國寺作為開封府一大觀景名勝之地,吸引了無數商旅過客的興趣,使他們紛紛前來遊曆,倒是讓大相國寺周邊形成了十分繁榮的商業一條街,惠及百姓。

如此美好的事情,當然要錦上添花,讓大相國寺再添高僧,讓方丈和師太們的佛法更加精深,加快促進不同地區的佛法交流,促進中原佛法的進一步發展。

段氏家族的處置就那麼輕鬆的被確定了,段智興對此也沒有什麼反對的意見。

說來這家夥也是倒黴,作為被高氏權臣扶持登上王位的吉祥物,還沒怎麼做事情,就被告知自己成為了叛軍的精神旗幟和起兵理由。

叛軍們打著自己的旗幟,用著自己的名義,號稱要滅掉明國走狗高氏權臣,驅逐明國的勢力,把政權還給自己。

這就把明國給得罪死了,還讓大理的宗主國明國有了出兵的借口。

說真的,高壽昌把這件事情彙報給段智興的時候,段智興差點被嚇的當場去世,還好高壽昌知道段智興沒那個裡應外合的能耐,大概率是叛軍為了大義名分自己搞事情。

但是不管怎麼說,眼看著自己成為了他人手中刀,段智興也很不爽,明軍把反動聯軍摁在地上摩擦的時候,段智興還是高興的。

雖然對於今後就要青燈古佛常伴一生,他略有些惆悵,但是考慮到今後可以無憂無慮的度過一生,倒也並不覺得難受就是了。

反正出家為僧也是段氏家族的傳統技能,發揚光大傳統技能罷了,不丟人。

就是不知道在明國做僧人的話,想吃肉的時候能不能正常吃到,要是不能正常吃肉,隻能吃素,那他可是會非常難受的。

段氏家族的事情解決掉了,徐通又在大理城巡查了一遍,聽高壽昌向他彙報軍事方麵的事情,多方了解大理國的內外關係,了解一下大理國南部和西部的外部勢力的威脅。

因為下一步大明的戍邊需求自然就是針對這些國家的。

根據高壽昌的彙報,徐通得知大理主要的外部威脅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大理西部的蒲甘國,一個就是位於大理南邊的真臘國。

這兩個國家都有名義上的統一政權,也有盤踞在地方上的實力派,作為地頭蛇,他們的實力不可小覷,還是有點東西的。

對於真臘國,徐通並不擔心,因為他很清楚,明軍兩個兵團駐守嶺南的原因就有那麼一部分是為了這個真臘國,他們前期籌備已經很久,根本不需要徐通統領的第八兵團為此擔心。

至於蒲甘國,那才是今後徐通需要麵對的主要軍事威脅的來源。

和真臘國不一樣,大明與蒲甘國沒有正式的官方往來,或者說和兩宋也沒什麼正式的官方往來,隻有一些民間的商業往來,一起做生意賺錢而已。

對大明來說,它屬於一個未建交的陌生國家。

這個國家到底是秉持著和平外交的政策,還是不長眼,喜歡打仗,徐通都不知道,倒是根據大理國的說法,蒲甘國去年才因為老國王的去世而換了新國王登基,當前狀態下不太可能對大明持敵視態度。

除非大明決定討伐他們。

大明又不是什麼戰爭狂,討伐他們乾什麼?

徐通是清楚大明國沒有進一步向南征伐的想法的。

把持住大理國,建立起大理行省,把這條商路掌控在手裡,進一步打開川蜀手工業產品向南銷售的途徑,這就是大明國目前的全部想法。

至於蒲甘國之後會發生什麼,中央有什麼想法,徐通不清楚。

他覺得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大明對外征伐還是非主流,內部的改革才是真正的主流。

戰爭完全可以告一段落,能夠把內部問題理順了才是最重要的。

返回四川的時候,趙玉成和他說過,蘇詠霖對目前朝廷高層的一些人的態度是很不滿意的,覺得他們已經開始背離了大家最初的理想,有了封建大家長的意思。

蘇詠霖想要做的是糾正這股不正之風,對這些人進行一定的打擊,並且完成他所說的訓政,進入到憲政狀態。

徐通對這方麵了解的比較少,還沒來得及學習,他打算大理的軍務告一段落之後,就好好學一下蘇詠霖這邊的憲政理念,看看這裡頭到底有什麼值得蘇詠霖如此大動乾戈的存在。

因為明軍武德的過於充沛,大理所發生的叛亂一個月不到就被解決掉了,徐通統領四萬軍隊輕而易舉的解決掉了大理的反動聯軍,名正言順的把他們連根拔起,整體平滅。

隨後,他上報中央,把治理大理的後續任務交給中央,並且詢問中央對於蒲甘國的看法,並且提交了自己最新的駐防報告。

他認為,對於蒲甘國應該主要采取外交手段,先去打探一下蒲甘國對於大明的看法,如果對方願意做藩屬國,那最好不過,消弭兵災,也能省下一些經費來建設大理。

徐通雖然是戰將,但是他頗具政治眼光,認識到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也是政治的最終表達方式,雖然有矛盾,但是隻要政治上有解決的方法,戰爭作為最終解決手段就不該輕易使用。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民眾的生活不可能不受到影響,從而進一步影響到國內正常的建設。

這在過去十多年間也不斷的出現,隻是當時的人們都習慣戰爭年代,也願意靠戰爭來維護和平,並不覺得被全麵動員成為民夫然後為軍隊運輸量後勤給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徐通還是很有眼光的。

在前幾年寫給中央的軍情谘文當中他就提出,現在超過二十歲的人都還記得當年的苦楚,所以普遍能吃苦,也願意為了更好的生活吃點苦頭,忍耐力強。

但是二十歲以下的人就不一樣了,尤其是青少年,他們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普遍更低,喜歡和平與安穩,不喜歡戰爭時期的艱苦生活,對於自己的生活品質會更加關心。

所以大明對於發動對外戰爭這種事情應該更加慎重,以免讓民眾感到反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