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四)(1 / 1)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2775 字 2個月前

袁紹假傳何進之令,命各州郡捕拿宦官親屬之時,荀貞本以為袁紹也許會用同樣的招數,也假借何進的名義召他帶兵入京,可結果卻是袁紹沒有這麼做。

這卻也不足為奇。

不錯,袁紹現在的確是有點“狗急跳牆”的意思,為了逼迫何進誅宦,他已開始不擇手段,可召“人臣帶兵入京”實在是事關重大,即便是到了眼前這個地步,袁紹也不敢妄行此事。

由此,卻也可以理解鐘繇為何不惜以死相逼,戲誌才、荀攸、程嘉為何沒一個讚同荀貞。

卻也由此可以看出荀貞當時為了洛陽的百萬生民而做出的這個決定是何等的艱難,又是何等的不顧自家前程和自家的名譽。

卻說袁紹假借何進之意,令各州郡捕拿中官親屬,這件事本可能會成為何進與袁紹翻臉的導火線,而這種局麵最終卻沒有出現,乃是因為緊隨其後又發生了另一件事。

袁紹再三勸何進儘誅宦官一事,因為拖延日久,泄露出去了一些,張讓、趙忠等宦官們為之恐懼,懼而思變,想要扭轉這種不利的局麵,於是,張讓請來他的兒媳婦,也即何太後之妹,下拜叩首,說道:“老臣得罪,應當歸家,唯受恩累世,今當遠離宮殿,情懷戀戀,願再入宮服侍一次,得以暫時見到太後,趨承顏色,然後退就溝壑,死不恨矣!”

這番話說得實在是情深意切,配上張讓一把年紀的老態,著實令聞者落淚。他的兒媳婦遂將言於舞陽君,也即何太後姐妹的母親,舞陽君又入宮告訴了何太後。

何太後深為感動,她本就是迫於時勢而才不得不悉罷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的,於本心而言之,她實不情願,如今聽了她母親轉述的張讓這番話,她作為一個婦人,難免就會後悔當初的決定,因此下詔,又讓諸常侍全都回到宮中服侍。

何進費了千辛萬苦,前腳剛把宦官們趕出宮省,還來不及得享勝利的喜悅,才沒幾天,隻因為張讓的一句話,宦官們居然就把局麵又給扭轉了回來,這讓何進徹底認識到了宦官們的能量,回想袁紹早前對他說的那句“事久生變,複為竇氏矣”,可以料想到,何進必是脊背發涼,出了一身的冷汗,這個時候,他也顧不上惱怒袁紹假傳他的檄令了,恐懼上得心頭,隻好再次與袁紹結成同盟。

何太後召中常侍回宮之事,幾天後傳到了荀貞的耳中。

荀貞不清楚曆史的細節,對這段曆史,他隻知道袁紹與何進謀誅宦官,結果何進死在了宦官手裡,由此引起了袁紹血洗宮城,又因而引發了董卓入京,當身在此局中時,他卻是才知道:這其中的細節居然會如此多變詭譎。

早前,何太後令宦官們出宮歸家時,荀貞已有點摸不著頭腦,不知道這是什麼路數,現而今又聞何太後又召中常侍回宮,他更是為之狐疑。

他拈著這道情報看了又看,心道:“中官方出宮數日,便又被太後召還,這……。”

他召來戲誌才、荀攸、程嘉,又請來鐘繇,出示了這個消息。

程嘉摸著胡子,蹙著眉頭,想了會兒,說道:“京都或將生變。”

戲誌才、荀攸亦皆智謀之士,也看出了這一點,相顧一眼,皆麵帶憂色。

戲誌才說道:“中官方出,未及數日,複被召回,大將軍、袁司隸必為之驚懼,……。”

說到這裡,戲誌才頓了下,轉臉又看了眼荀攸。

荀攸接口說道:“京都生變之局,不可挽矣!早則數天,遲則旬日,變必然生,隻不知……。”

程嘉應聲說道:“隻不知是大將軍、袁司隸得償誌願,還是中官?”

戲誌才說道:“萬一是中官?”

諸人的目光齊齊集中到了荀貞的臉上。

萬一是中官得勢,何進、袁紹在劫難逃,荀貞亦將會再次被朝廷通捕。

荀貞雖有前世之知聞,但他隻知曆史的大勢,在對細節的揣摩、推測上,他卻是不如戲誌才等人卓識明見,如今得了戲誌才等人這幾句話,聯係到曆史的大勢,他頓為之悚然。

他腦筋急轉,心中想道:“不錯,這才短短幾天,宦官們便將局麵翻了過來,何進、袁紹必為之驚懼,他兩人肯定會有隨之而來的反應,而宦官們既然已經將局勢翻了過來,為了他們自身利益著想,卻必然不會再做退讓,而會改為主動進攻了,……何進之死,怕就在眼前了!”

他霍然起身,顧對坐在下邊的鐘繇說道:“元常,京都即將生變,你還要阻我入京麼?”

鐘繇的智謀不及戲誌才等人,可他也並非庸人,亦從這不尋常的局麵中嗅出了危險。

除宦本是風險極大之事,而現今的局麵卻是一日數變,任誰都能看出,洛陽的這場政治角力實已是到了關鍵時刻,接下來,不是士人獲勝,就是宦官得誌,如果在這個時候,荀貞帶兵逼近京都,對士人無疑將會是一個極大的臂助,可是?

鐘繇猶豫不定,心道:“可是?可是無詔而統私兵臨京,這實非人臣之所該為啊!”

“元常!中官方出宮省,不幾天,而旋即便又被召還宮中,可見其勢!如被中官得誌,則我輩非但必將不能展眉,黨錮之事恐亦將複起了!當此之際,實千鈞而懸於一發!……元常,你即便還要阻我,我這次也一定是要帶兵入京了!”

話音落地,不等鐘繇反應過來,荀貞喝令之下,帳外的典韋等人湧進來,不由分說,抓住了鐘繇,典韋伸手把他的佩劍取下,遠遠丟到一旁。

鐘繇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下意識地掙紮了兩下,之後,便安靜了下來,任由典韋等擁著他出帳而去,隻是不斷地回首目注荀貞,眼神中透出憂色。

這憂色,既是為京都局勢,也是為荀貞。

荀貞看出了他在為自己擔憂,暢聲笑道:“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倘能為天下生民除害,倘能為我輩立功朝堂,我便是落一個千古罵名,又如何?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出到帳外,耳邊猶回蕩著荀貞的這句慷慨話語,鐘繇回轉頭,望向前邊,因是剛出帥帳,不由覺得陽光刺眼,他慨歎一聲,對左右的典韋等人說道:“你們跟隨了一個剛武的雄主啊!”

鐘繇被擁出帳外,戲誌才等人雖仍不讚同荀貞入京,但荀貞是他們的“家主”,卻也不得不從其命令。

當下,荀貞傳出軍令,命部曲丟下輜重,留下了少許人馬看守,其餘的輕裝開拔,急往京都。

道路遠隔,前方的洛陽不可望,轉首回顧,黑黝的嵩山隱然可見。

開拔時正值下午,行三十裡,暮色悄至。

八月天涼,荀貞卻心急如火。

踏著暮色全軍疾行,趕路到入夜,方才停下來埋鍋造飯,飯後,休息了半個時辰,接著行軍。

沿途經過的鄉亭,忽見有數千甲士急行經過,無不失驚,為免引起混亂,荀貞命人在前頭沿途高喝:“左中郎將、潁陰侯奉詔入京!”有膽大的亭長、鄉吏欲上來查問的,一概不理。

軍行至天蒙蒙亮,半天一夜的急行軍,此時離洛陽已然不是太遠,隻有數十裡地了。

在前邊引軍開路的辛璦打馬回奔,馳至中軍的荀貞騎前,遙指洛陽方向:“洛陽好像起火了。”

荀貞聞言大驚,極目望之,這會兒天剛亮,遠處依舊冥暗,果然隱約看到數十裡外似有火光。

隔著數十裡都能看到火光,可見這場火之大。

“洛陽起火,難道?”

荀貞顧不上多想,接連下令,命部曲加快行軍速度。

再往前行不遠,辛璦又轉回來報:“前頭碰上了幾夥百姓,說都是從洛陽城裡逃出來的。”

“喚來我見!”

辛璦把這幾夥百姓的領頭者帶來荀貞馬前。

荀貞心急如焚,開門見山,直接問道:“汝等是從洛陽逃出來的?”

“是。”

“洛陽發生了什麼事?”

這幾個領頭人推出了一個口齒伶俐的,由他回答荀貞。

這人說道:“大前天,大將軍謀反,被殺於宮中,司隸校尉殺故太尉樊公、少府許公,與袁將軍、何車騎、董都尉等並攻宮省,捕殺了趙常侍,又複殺了何車騎,血洗宮城,洛陽大亂。”

“大將軍謀反?袁司隸殺了樊公、許公?與袁將軍等攻宮城,又殺了何車騎?”

“是。”

這人雖口齒伶俐,畢竟隻是洛陽的一個百姓,對何進身死、袁紹血洗宮城之事的內情並不清楚,所以聽得荀貞糊裡糊塗。

荀貞細問之,這人卻啞口結舌,無可回答了。

荀貞乃又問道:“既然是大前天的事,汝等為何至今才逃出洛陽數十裡?”

“宮省生變,洛陽兵亂,我等起初不敢出門,是故直到街上兵士似見稍少才敢出逃。”

見從這人口中問不出什麼了,荀貞也不再問,放了他們走,又連下軍令,催促加緊行軍。

按剛才這人所說,何進身死、袁紹血洗宮城是大前天的事,也即是這件事發生在荀貞動身來洛陽的前兩天,事情已經過去三天了,也不知京都的局勢發展到什麼地步了?最重要的:不知董卓是否已經入了洛陽城?

再往前行,從洛陽出逃的百姓越來越多,已不止有黔首,其中也出現了一些士人、宦官子弟,荀貞命人分彆詢問之,快到中午、離洛陽不到三十裡時,他終於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實情。

卻原來是:

大前天,也即八月戊辰這一日,何進入何太後所居之長樂宮,奏告何太後,請儘誅諸常侍。當初靈帝崩後,何進為了避免再發生蹇碩伏兵殺他這樣的事,稱疾,不臨喪、不送葬,而卻在當下這個關頭入到宮中,麵見何太後,這引起了趙忠、張讓等人的懷疑,因此派人偷聽,聽到了何進的話。袁紹被逼到了絕地,趙忠、張讓也已被逼到了絕地,這個時候已經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死之時了,於是,趙忠、張讓率黨羽數十人,手持兵器,從側門進去,埋伏在殿門下,等何進出來,假皆何太後的旨意召他,據說當麵痛斥了何進一頓,然後由尚方監渠穆動手,在喜德殿前殺了何進。

殺掉了何進之後,趙忠、張讓等寫下詔書,以故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以少府許相為河南尹。樊陵、許相都是親近宦官的朝臣。依製,詔書是由尚書台頒發的,負責此事的尚書看到詔書,覺得可疑,明明何進、袁隗共錄尚書事,卻怎麼會讓親向宦官的樊陵、許相出任司隸校尉、河南尹這兩個這麼重要的職位?因請何進出來共議此事。宦官們把何進的人頭擲給這個尚書,說:“何進謀反,已伏誅矣!”

這個尚書大驚失色,當麵假裝同意傳達詔書,出了宮城,立刻把這個消息告訴給了候在宮外的何進部曲。

何進部曲的軍官吳匡、張璋聞之,當即就要引兵入宮,可宮門已經關閉了。虎賁中郎將職在扈衛隨從,算是宮內官,接替袁紹出任虎賁中郎將的袁術就在附近,聽說後,馬上帶著虎賁郎、部曲門客趕到宮外,和吳匡等共斫宮門攻之。宦官們手持武器,防守阻擋。

袁術等攻宮多時,不得破入,暮色來至,袁術乃燒青瑣門,想以此威脅宮中交出張讓等人。張讓、段珪等到長樂宮稟告何太後,說何進的部曲謀反,縱火燒宮,攻尚書闥。“尚書闥”即尚書台的小門,尚書台在宮中,是故張讓等有此一語。張讓、段珪等不管何太後是何等的驚懼,說完後,就裹挾著何太後、天子、陳留王,劫持宮省內的其他官員從複道逃向北宮。

洛陽的宮城分為南北二宮,長樂宮在南宮,南北宮中間有一條長七裡的複道相連。

複者,重也,下邊一條道,上邊又一條道,便類如後世的立交橋,這就是複道。

尚書盧植適在宮中,手持長戈,站在下邊的道上,守在上邊這條閣道的窗下,攔住了張讓、段珪等,仰臉斥責段珪。盧植名重天下,今雖為尚書,昔年卻是統兵數萬的將軍,自有殺伐雄烈之氣,段珪等人驚懼,放開了何太後,何太後從閣道上的窗口跳下,得以幸免。

盧植在下邊,張讓等在上邊,他卻也隻能痛斥而已,雖然救下了何太後,卻沒辦法再救天子、陳留王等人了,隻能眼睜睜他們被張讓等脅迫著逃去北宮。

宮外的袁紹這時也得了訊息,當即與叔父袁隗矯詔召來樊陵、許相,斬之,隨之急召西園、北軍諸部,並及他的本署兵士以及門下猛士,進兵至朱雀闕。

洛陽宮城有白虎闕、蒼龍闕、朱雀闕、北闕、南宮闕等幾個闕,所謂闕,就是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建於高台之上的樓觀。朱雀闕是這幾個闕之一,——荀貞雖未入過洛陽,卻也聽說過此闕,在天氣晴朗的日子,甚至在四十多裡外的偃師都可以望到此闕,可見其之高大壯觀。

何苗也得到了消息,他雖然不讚同何進誅宦,可畢竟是何進之弟,何進一死,他也難逃,因而亦帶部曲、兵士趕來宮外,正好碰見袁紹,兩邊合兵。

在朱雀闕下,他們攔住了試圖出宮召兵的趙忠等人,當場殺之。

何進一死,袁紹為首,袁術、吳匡、張璋等也來與之會合。

吳匡、張璋素怨何苗不與何進同心,又疑他與宦官通謀,乃令部曲將士,說:“殺大將軍者即車騎也,吏士能為大將軍報仇乎?”何進待手底下的人是很寬厚的,吏士懷其恩,聽了吳匡、張璋的話,皆流涕說道:“願致死!”“致死”也就是拚了命也要為何進報仇。

董卓雖為士人忌憚,但卻為何進所用,作為何進一黨,與丁原一樣,丁原先後把帳下的悍將張揚、張遼都送到了京都,聽從何進的指揮,董卓也把他的弟弟董旻送到了京都,聽命於何進麾下。董旻且被拜為了奉車都尉。這時,他也已經聞訊帶兵趕至。

於是,吳匡、張璋、董旻合兵,攻殺了何苗,把何苗的屍體拋在了宮苑中。——何太後一念之差,不但斷送了何進,也斷送了何苗的性命。沒了何進,沒了何苗,何太後本人的下場也可想而知了。

殺掉了何苗後,袁紹整軍,關上了北宮的宮門,遣兵入內捕諸宦者,無少長皆殺之,聽了解詳情的那個洛陽人說,足足殺了兩千多人,或有因為無須而被誤殺的,或有不得不脫衣解帶,露出下體而才免死的。

宮內的宦官們被殺了個乾淨,袁紹趁勢指揮兵馬掃蕩宮禁,進而開始攻擊省內。

宮省宮省,省在宮中。

宮中有諸多的官署,如尚書台等,而省內則是天子所居之地了。

何進是戊辰這一天死的,袁紹、袁術等先攻南宮,又攻北宮,殺了兩千多人,及至進攻省內之時,已是庚午日,也即兩天後了。

張讓、段珪被困宮中,無計可施,隻好帶著天子、陳留王等數十人趁隙逃出宮外,入夜後,到了小平津。小平津在洛陽城北,是黃河上的一個渡口。

是時洛陽大亂,朝中公卿自顧不暇,沒有一個跟隨天子的,隻有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覓得天子蹤跡,追至河邊。

閔貢厲聲質責張讓等人,而且說:“今不速死,吾將殺汝!”提劍手斬數人。

張讓等惶怖,說實話,他們也是壓根就沒有想到何進一死,居然會引來吳匡、張璋,繼而又引來袁術、袁紹等人“無法無天”地攻打宮省,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他們自知再無活路,因此叉手再拜,叩頭向天子辭彆,說:“臣等死,陛下自愛保重!”遂投河而死。

戊辰是二十五日,庚午是二十七日,今天是二十八日。

張讓等是昨晚投河死的,那麼現在天子何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