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冠軍伯符不敢求(1 / 1)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2271 字 2個月前

衛將軍名字裡帶一個衛字,顧名思義,此職通常負責的是京城的禁衛工作,前漢時,京城的南北兩軍就由擔任此職之人總領;於重號將軍裡邊,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在前、左、右、後四將軍之上。現在大將軍、驃騎將軍兩職空置,李傕的大司馬顯已做不得數,如此,也就是說得被封為此職以後,孫策目前在整個大漢軍界的地位,已是僅在名義上為全國軍事最高長官的太尉楊彪、以及實際權力已是全國軍事第一人的荀貞之下,而猶在前將軍公孫瓚、左將軍袁術、右將軍袁紹這三個得過正式詔拜、於今最具影響力的割據諸侯之上。

卻是說了,劉備他們議論的時候不是說,小道消息傳言將會封拜孫策征南將軍麼?怎麼變成了衛將軍?要知,四征、四鎮將軍而下雖因海內動蕩已久之故,地位日漸重要,然亦尚未列入重號將軍之列,嚴格來講仍然是雜號將軍,那麼忽然從征南將軍這樣的小道消息,變成即使在重號將軍中也是較為靠前的衛將軍,差距實在太大,緣故何在?是不是那小道消息太過離譜?倒也不是。前所傳言之拜孫策為征南將軍,正所謂空穴來風,非是無因。

此前朝廷議功時,的確是有人建議以征南將軍授任孫策,可是因為荀貞的一道上表而改變了。

荀貞這道上表是在聽說曹操走後當天上到朝中的。

表中,連帶初平元年的討董之功,荀貞也給曹操算上了,加上這回的勤王之功,荀貞對他是大力稱讚,讚許他是漢家之忠臣,認為非重賞不足以酬其功,建議朝廷封拜他為後將軍。

一則,曹操討董的功和這次勤王的功是實打實的;二則,曹操這些年打的仗不少,知兵之名頗為遠揚,且其現有地盤、有兵馬,亦是一個有實力的諸侯,於此動蕩之際,朝廷當然是希望能夠得到曹操的助力;三則,有丁衝和與曹氏有舊的一些朝臣的推動,最終,荀貞的這道上表得到了通過,並且朝廷給曹操的詔拜也已經頒下,前去太原郡傳旨的天使已出發在路上。

既然曹操已為後將軍,此回勤王,孫策的功勞明顯比曹操大,那麼再以征南將軍封拜於他,顯然就不太合適,於是,原定給孫策的征南將軍之封就一下上了幾個台階,變成了衛將軍。

——至於為何荀貞會建議朝廷封拜曹操為後將軍,他上表中所言的那些,自然不是他提出這個建議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還是為了挑撥袁紹和曹操的關係。

詔書下到,孫策覲見過劉協,謝恩罷了,又去見荀貞,向荀貞表示感激之意。

時近午時,荀貞設宴為他慶賀,喝到入夜,孫策乃才還回本營。

程普、黃蓋等此番隨他勤王的諸將,早也置下了豐盛的酒饌,孫策少不了再飲一回。

酒到半酣,程普舉杯又慶,說道:“明公今被朝廷拜為衛將軍,封為武功侯,可謂光宗耀祖也,先主泉下有知,必然也是欣慰。”

黃蓋笑道:“明公今以弱冠之齡而得拜衛將軍、封武功侯,簡直是罕見的殊榮!觀之以過往,隻怕唯有驃騎大將軍霍去病才能相比!”

孫策酒量不錯,尚未飲醉,他也很開心,不過仍是謙虛回答,說道:“我何敢與冠軍侯相比!冠軍侯犁庭掃穴,封狼居胥,所立者,蓋世之功也;策隻不過是從隨鎮東,僥幸立下了些微的功勞罷了,斷不敢與冠軍侯比矣。”

黃蓋笑道:“冠軍侯功固顯著,然何及再興漢室?如今漢室淩遲,朝廷衰微,明公隻要能與鎮東齊心協力,再次中興漢室,到時候,那便是封狼居胥之功,亦不如明公矣!”

程普、黃蓋的話,不是違心阿諛,他們的確是既佩服、又喜愛孫策。

都道虎父無犬子,然而真正如孫策這樣,二十來歲繼任其父之位、之權,非但不墜其父在世時的聲威,且還能發揚光大者,事實上又能有幾個?

是夜飲酒,眾人直到夜半,方才儘興而散。

……

如郡縣之吏,百石以下的吏員,可以由長吏自辟,但百石以上吏,是為“命卿”,必須得朝廷才能任免,次日,孫策剛交代過他的主簿,令叫給朝中上表,請求朝廷批準同意他所辟除的“衛將軍長史”、“衛將軍司馬”等人選,數騎來到他的營外求見。

召之入見,是荀貞找他見麵。

孫策便趕忙去到荀貞營中。

入進議事帳,戲誌才、郭嘉等俱在,好像是在商議什麼事情,見他來到,諸人暫把話頭停下。

孫策下拜行禮,荀貞請他起身。

待其入席坐定,荀貞說道:“伯符,找你來,是有一件事與你商量。“

孫策恭謹說道:“公有何吩咐?敬請示策。”

“就在你來前,我與元常見了一麵。”

孫策說道:“鐘侍郎來了麼?”

“他忙得很,沒能多留,隻過來與我見了一見,……伯符,你應能猜出他來見我是為何事吧?”

孫策略作思索,已有答案,說道:“可是為請聖上移駕潁川此事有了眉目?”

荀貞想請劉協遷都到潁川這件事,孫策身為荀貞重要的盟友,當然是知曉的,並及荀貞與鐘繇上次見麵,請鐘繇去試探劉協的意思等等這些事,孫策也知。

“不錯,正是為的此事。”

聞得荀貞此話,孫策遂問道:“不知聖上對此是何態度?”

“聖上已被元常說動,不過還未作出最後的決定,說要再聽一聽太尉楊公等人的意見。”

孫策略皺眉頭,說道:“策聞公說過,公卿大臣裡邊,可能楊公會最反對遷都潁川,……現下聖上要聽聽楊公等的意見,明公,若楊公果然反對,那遷都這事兒是不是就有點難辦了?”

“子美方才與元常一起來的,子美試過了司徒趙公、司空張公等的態度,趙公並不反對,張公未置可否,然料之,應也不會反對;就在昨天,我以敘鄉誼為由,請與太仆韓公見了一麵,問了下他對遷都的意見,韓公對此非常讚成。眼下來看,還是太尉楊公,唯有他可能會成為遷都潁川的最大阻力。不過,亦無妨也。我與誌才、奉孝等議出了一條對策。”

“敢問公,是何對策?”

荀貞說道:“對策就是,咱們集中力量說服聖上,隻要能讓聖上完全明白到遷都潁川的好處,從而心意定下,則再加上趙公、韓公等的支持,那便是楊公再做反對,亦無用也。”

“公此策高明,卻不知策能夠做些什麼?”

荀貞扶短髭而笑,說道:“朝廷不是剛剛下旨拜你為豫州刺史麼?伯符,找你來,就是想煩你這個地主出麵,先向聖上上表,提議遷都潁川。”

孫策明白了荀貞的意思,這是想通過他的先上一表,稱之為投石問路也好,在現下朝中大臣多已知曉此事,趙溫、韓融等,包括劉協還並不反對,可算是時機已經比較成熟的背景下,稱之為將遷都此事正式公開化亦可,來為荀貞將來的上表做個鋪墊。

孫策之前就是豫州刺史,但那個豫州刺史是荀貞所表,而下則是朝廷下旨,正式任他為了豫州刺史,那由他來先上這個表自是最為合適。

孫策自無拒絕之,當即應諾,說道:“請公放心,策必會為公將此事辦好。明天,策就上表朝中,進言請天子移駕潁川。”

荀貞囑咐說道:“伯符,此道上表中,有一點你需著重注意。”

“敢請公示策知,是哪一點?”

荀貞說道:“便是你要告訴聖上,李傕、郭汜今雖為我義師所破,李傕並已身死,但郭汜卻竄逃到了南陽,若是暫移駕到潁川,有利於接下來的進討不臣。”

“郭汜……,進討不臣?明公,郭汜已不足為慮,討之的話,策一軍即足,又何須再請聖上移駕潁川?”

荀貞笑道:“伯符,你想想。”

孫策到底聰明,很快就想明白了,他眼前一亮,說道:“是了!公所言之不臣,指的是袁術!”

“還有袁本初。”

孫策心領神會,笑道:“聖上念念在茲的恐怕就是討定不臣,重興漢室了,有此大利在前為誘,那便是楊公再堅決反對,大約亦將無用矣。”旋即稍微擔心,說道,“可是明公,若是聖上沒能看出這層暗示,可該如何是好?”

坐於對麵席上的郭嘉笑了起來,說道:“將軍忘了鐘侍郎麼?”

孫策拍了下額頭,說道:“對!鐘侍郎是聖上近臣,聖上若沒看出來,自有鐘侍郎提醒!”

議定了明日由孫策先來上表,孫策心中有個疑惑,忍不住提了出來,他問荀貞,說道:“明公,策有一事不明,便是太尉楊公他為何執意反對遷都潁川?策昨天聽明公說,明公不是甚至都叫他的從子去勸說於他了麼?都沒能勸動?”

楊彪家在華陰縣,打下華陰以後,荀貞辟除了他的一個從子為自己軍府的掾吏,就在昨天,為了減少楊彪對遷都此事的阻力,荀貞叫他的這個從子去勸說楊彪,結果沒能勸動。

荀貞說道:“不錯,我是叫季通去勸說了,可是楊公不肯聽勸。”

“季通”,是楊彪那個從子的字。

孫策問道:“明公,他為何不肯聽勸?反對的理由是什麼?”

荀貞歎息說道:“季通耿直,有一說一,倒是未做隱瞞,回來向我稟報,說楊公之所以反對,是擔心我會成為下一個董卓、李傕。楊公對季通說,昔雖洛陽、長安,董卓、李傕猶恃兵馬,欺淩朝廷,你孫豫州,我之同黨也,潁川,又我鄉梓也,如遷都到潁川,則朝廷的權威豈不更加不振,我荀鎮東豈不是更能一手遮天,操控朝廷了?聖上和朝廷的公卿大臣們豈不從此以後,便要唯我鼻息是從了?是以他堅決反對,不肯聽勸;並在聞季通說到趙公、韓公等對此皆表讚成後,他還甚至直言,雲‘諸公短視’。”說著,荀貞搖了搖頭,以示無奈。

孫策大怒,說道:“竟疑明公?以董卓、李傕比之於公!明公,這楊公怕是老糊塗了吧?”

“伯符,不可無禮。楊公或無識人之明,畢竟我朝之剛正老臣。”

荀貞“剛正老臣”此讚,非是虛情假意,而是真話。

觀楊彪過往之行事,的確是稱得上“剛正”兩字。

初平元年,董卓想要把朝廷從洛陽遷到長安之時,朝中百官無敢言者,而就隻有時為司徒的楊彪和太尉黃瓊兩人據理力爭,堅決反對而已,兩個人都因此被董卓罷免,且若非時為司空的荀爽轉圜,使董卓怒意小解,弄不好楊彪那時還會被董卓殺掉;又李暹劫持劉協去李傕營時,又是楊彪挺身直言,斥責李暹;再後來楊彪等被郭汜扣留和郭汜議政李傕的時候,還是楊彪,兩次當麵質問郭汜,尤其第二次,險為郭汜所害。

儘管楊彪反對遷都潁川,和自己的意圖相左,但對其人其行,荀貞還是相當讚賞的。

……

次日,孫策上表,請朝廷移駕潁川。

表入朝中,劉協令公卿大臣議之,趙溫等多表讚成,唯楊彪反對。

爭論了半天,沒有爭論出個結果來,權暫散會。

劉協知楊彪是個忠正之臣,楊彪這般激烈的反對,那麼遷都潁川也許的確有很大的壞處?會對朝廷不利?雖是已被鐘繇說動,可至此時,劉協也不禁心思動搖,甚為猶豫犯難了,因此晚上用膳過後,伏貴妃來向他請安的時候,他就顯得有些心事重重。

伏貴人瞧了出來,問道:“臣妾敢問陛下,是不是有什麼為難之事?”

諸多的嬪妃裡邊,劉協最喜歡伏貴妃,——也因此,前天荀貞上表,提出劉協已經元服親政,後宮不可無主,因而建議立伏貴妃為皇後時,劉協當即同意,這時聽了伏貴妃此問,劉協因也就不瞞她,便把孫策、荀貞議請遷都潁川,朝中公卿大多不反對,卻唯楊彪不同意這件事,與伏貴妃說了一遍,說完,說道:“移駕潁川,確實是有好處,然而楊公是忠正的老臣,國之柱石也,他執意反對,想必也有他的道理,朕故是有點拿不定主意。”

伏貴妃說道:“敢問陛下,移駕的好處都有什麼?”

“一則,潁川富庶,足可供養朝廷百官、駐軍等之日常飲食所需;二來,移駕潁川,有利於居中以駕馭四方;三者,有利於進討不臣。”

伏貴妃說道:“進討不臣?陛下,此話何意?”

“孫策表中,說的是利於進討現竄入南陽的郭汜,但按鐘侍郎的說法,這個‘不臣’實際指的是袁術、袁紹兄弟。”

伏貴妃說道:“原來如此。陛下,臣妾愚昧,然以臣妾愚見,頭個好處倒也罷了,卻既然有‘進討不臣’之利,亦即利於澄清海內,實現陛下再造漢室之誌,實不知陛下為何還會躊躇?”

劉協想了一個晚上,做出了決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