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 袁譚赴易親督戰(1 / 1)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1582 字 2個月前

白雲如龍,碧空萬裡。

璀璨的陽光照耀中,從城門中衝出的公孫瓚一騎當先,手挾長矛,亦迅如龍。

通過兵士隨行攜帶的飛橋,接連通過兩三道尚未被敵人占據的壕溝,公孫瓚及其所率之騎接近了幽州兵的陣地。幽州兵中也有勇將,便有小將引兵迎戰。

卻迎戰的幽州兵馬剛剛出陣,公孫瓚人馬已到。

戰馬疾馳,踏動地麵,發出如連珠雷一般的聲響,伴隨城頭更加激昂的鼓鳴,公孫瓚一聲厲叱,敵我相交,那出陣迎戰的幽州兵士頓時被他殺了個人仰馬翻,無人是其一合之敵。

公孫瓚殺散這股敵人,也不去追那逃竄的小將,繼續往前衝殺。

在其後,白馬義從等精騎緊緊跟隨。

這一支千來人的騎兵卻竟是如一柄銳利的長矛,將閻誌所部的兵士攪了個七零八散。

消息傳到中軍。

閻誌忙登望樓眺之,一眼就見到了在亂戰叢中,身騎白馬,當先衝殺,所向披靡的公孫瓚。

閻誌嘿然說道:“已為困獸,卻還如此囂張!”卻是終究沒有說出那句“親引壯士前去擒拿公孫瓚”的話來,而是傳下命令,召令精卒前去阻擋,並又集中了勁弩百餘過去,一起攢射。

閻誌所部的兵士,漢胡皆有,漢人多步卒,騎兵多是胡人,而公孫瓚所引者皆是騎兵,步卒對騎兵,天然處於下風,故要想將之擊退,還是得調動胡騎才行,而離公孫瓚他們最近處的騎兵,正是蘇仆延部的烏桓突騎。

這支胡騎約兩三千,本是正在那裡來回馳騁,為閻誌部兵馬壯聲勢的,放眼看去,塵土翻滾,倒亦是聲勢不小,可是現下閻誌的軍令下去,閻誌再於望樓上觀之,卻見這些胡騎沒有一個敢往前去的,反而俱是朝四麵潰散。見到此狀,閻誌更是嘿然,卻這公孫瓚之威,一至於斯!

儘管威不可當,畢竟從公孫瓚出城的騎兵隻有千數,而閻誌部出戰的兵士,則步騎加在一起,足有近萬之眾,又再加上閻誌不斷地將強弓、勁弩調將上去,因公孫瓚衝殺一陣後,也就沒有繼續前衝,即就撤還城內。

在公孫瓚等撤還的路上,閻誌一再擊鼓傳令,催促各陣步騎趨前追擊,可不管是步卒也好,還是烏桓、鮮卑的騎兵也好,都不敢追得太緊。

望樓上望之,可以看出,這些部隊都隻是在作些樣子罷了。

尤其是烏桓、鮮卑的騎兵,更都僅是遠遠地吊在後頭,射些亂箭罷了,分毫不敢靠近。

公孫瓚安然無恙,返回城中。

回上到城樓之後,方才觀戰的諸將俱皆情不自禁,拜倒在地,無不仰望公孫瓚。

陽光曬在他的甲上,簡直如似神人一般。

公孫瓚把長矛丟掉,取下兜鍪,仰天長嘯:“許久沒有這般痛快了,痛快、痛快!”

……

這一番出城突襲,雖然未能擊潰幽州兵,但幽州兵本就鬥誌不堅,是被袁紹威脅著來助戰的,因是士氣越發動搖,沒過多久,幽州兵在城東的今日宮城就草草結束,撤退回營。

城東一撤,淳於瓊部的冀州兵也未再久攻,亦撤軍而還。

當晚,淳於瓊招聚審配、辛評等謀士和一乾將校,商議底下的攻城事宜。

審配又再次向淳於瓊提出:“隻這樣猛攻的話,顯然是不成的,以我之見,還是當掘溝迫近為宜。”

隻是淳於瓊又怎肯聽?

為將者,朝令夕改,不利軍心不說,也襯得他好似無能,因此仍然是堅持己見。

兩邊爭議不下,審配於是提出,可請袁紹定奪,淳於瓊遂書軍書一道,遣人送往鄴縣。

易縣離鄴縣隻有幾百裡地,加急的速度下,軍報兩天就被送到了袁紹的案頭。

袁紹看罷,便召沮授、郭圖等聚議。

郭圖和淳於瓊是一黨的,淳於瓊試圖速戰,以猛攻來取得勝利的戰策,郭圖當然不會反對。

他因對袁紹說道:“公孫瓚現已窮途末路,而之所以易縣尚能頑抗,不外乎二故也。一則,易縣確然城堅,二者,其部將士的妻小俱在城內,是以唯拚命死戰。於此情勢下,正當以猛攻猛打,來徹底墮其士氣,從而克城取勝,否則,若用審配之策,徒然給公孫瓚穩固軍心之機也,且當張飛燕部的黑山賊援兵到時,此戰勝敗,更隻恐將會在兩可之見了!”

堂上一人對此表示反對,說道:“公孫瓚雖窮途末路,然如你所言,其城卻堅,並且守軍為妻小故,俱懷死戰之心,則若用淳於將軍之策,我憂之,恐怕隻會徒增我軍的傷亡,因此以我之愚見,當下之策,實宜當用審配之法,乃為上謀。”

說話之人乃是田豐。

郭圖瞥了一眼田豐,與袁紹說道:“明公,之所以鏖戰至今,猶未能克取易縣,以我看來,其實非是因城堅,及城中守軍死戰之故也。”

袁紹問道:“哦?那是因為何故啊?”

郭圖答道:“回明公的話,而是因為我軍的攻勢還不夠猛烈!公孫瓚屢敗之餘,如今困守孤城,隻是勉強支撐,隻要我軍的攻勢足夠猛烈,再猛烈一些,易縣何愁不破?因以我愚見,明公何不即令公子袁譚親往易縣督戰?”

“遣袁譚往易縣督戰?”

郭圖說道:“袁譚,公子也,明公若是能遣他往去易縣督戰,那麼對我軍士氣的鼓舞、提升,自是不待多言,如此,上有淳於瓊諸將勠力,下有各營兵士奮戰,易縣之克,指日待也!”

袁紹乃問諸人,說道:“卿等以為公則此議何如?”

田豐等人堅決反對,可是卻得到了沮授等的讚同。

對於審配因為考慮到易縣的城池堅固,而因此提出的穩紮穩打此策,袁紹實際上並不反對,但問題是,就像郭圖所說,張飛燕的援兵隨時可能會到,張飛燕知兵善戰,其部黑山軍將士多為老卒,甚是悍勇,就連袁紹親率兵討伐,都沒能將他擊敗,則若等到張飛燕率援兵到時,其與公孫瓚內外夾擊,淳於瓊還真有可能會打不贏,那麼此戰不免就會功虧一簣。

故而,袁紹斟酌多時以後,最終作出了選擇,決定接受郭圖的意見。

他把袁紹叫來,當麵對他下達命令,叫其明日便從鄴縣出發,北上易縣督軍。

袁譚聞之大喜,下拜堂上,向袁紹保證說道:“阿父,譚至易縣後,必儘心督戰,一定會儘快地把捷報送呈到阿父案上!”

袁譚當然知道,如果易縣這場仗是在他的監軍,或言之,是在他的親自指揮之下打贏的話,那麼這會對他在袁紹軍中,包括袁紹眼中的地位之提升,有多麼的重要。

——如前文所述,袁譚是袁紹的長子,可是袁紹因為其妻的原因,而且也因為袁尚長得像他的原因,現在卻是更喜歡袁尚,這對袁譚繼承人的地位造成了不小的威脅,並且又因為審配、田豐等本地士人都站到了袁尚這一邊,亦即袁尚此派的實力也是非常強大,所以易縣這場仗,對袁譚來說,的確就是非常的關鍵了。

也正因對袁譚十分關鍵,袁譚半點沒有耽擱,果然按照袁紹之令,次日便領步騎數千,離開鄴縣,急匆匆地趕往易縣而去。

……

袁譚領兵出鄴縣之前兩日,鄴縣東南數百裡,潁川郡,許縣。

今日是朝會之日。

朝會剛剛散了,退出宮外的百餘大臣麵色各異。

有的歡喜,有的不安,有的憤怒,有的則腳步輕鬆。

卻是就在今日的朝會上,由皇甫離、戲誌才等人領銜,共同上表,請求罷免楊彪的太尉之任。

儘管朝中頗有不讚同此請者,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並到散朝之時,劉協也沒有作出最終的決定,但隻從今日朝中兩派不同意見大臣的人數對比來看,即可看出讚成罷免楊彪的已然是占了上風,——劉協雖然未有作出決定,可這種情況下,他又能再堅持多長時間?

楊彪心事重重地回到家中後,不久,陸陸續續地來了幾個大臣。

這幾個大臣都是反對荀貞的骨乾。

一人怒不可遏,說道:“楊公以王莽比車騎,於今觀之,半點不差!居然今日皇甫酈諸輩上表請罷楊公太尉,簡直膽大妄為!楊公,我之愚見,這件事,咱們必須得與他爭到底,萬不可有半分退讓!不然,這朝中日後就將重現董卓諸賊肆虐之時的情景了!車騎將隻手遮天。我等榮辱事小,漢室的安危事大。”

又一人憂心忡忡,說道,可是今日朝中的形勢,你也看到了,那皇甫酈、戲誌才上表過後,朝中群臣對此響應者,竟為數不少!彆的不提,便是司空趙公、九卿諸公,也或默然不語,或居然出言附和,……我等又該如何做,才能保住楊公的太尉之任?”

怒不可遏的那人目注楊彪,說道:“楊公,我還是那個意見,要想使朝廷不落入車騎之手,惟今之策,隻有一個,便是去書大將軍!楊公,不可再猶豫了,現在就給大將軍去書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