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使團(1 / 1)

大明1617 淡墨青衫 1571 字 2個月前

店裡兩邊都是馬廄,李國助看出來大約有一百來匹馬,養的都很肥壯,此時都在安靜的低頭吃著草料,新來的挽馬被牽過去時引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不過也很快就平息了下來。

一些小夥計在清洗著兩邊放置的大車的車廂,把這些黑色的車身很快擦洗的雪亮。

每個人都一副信心滿滿,精力十足的模樣,衣袍,服飾,精神麵貌,都是李國助在從天津下船後從未見過。

北方的人們,富裕程度遠不及南方,開拓進取的精神也多半不及,不過北人高大,南人矮瘦,如果北人的精神麵貌也很好的話,那就對南人有全方麵的壓製。

正麵是大量的房舍,從中堂穿過,看的出來是一間間供休息的房間,內裡是大塊青磚砌成的庫房,李國助掃了一眼,看出來是放的一些雜貨和糧食,也是和裕升騾馬行主要的承運物資。

一些商人就在正堂兩側的廂房裡休息,有一些人出來在大堂閒聊,屋裡四角放著幾個模樣很怪的爐子,大堂雖大,屋裡卻十分和暖,一進門就感覺到了一股熱氣。

幾個商人正在爐子邊研究,李國助也很有興趣,連蔣奎也跑了去。

“這是和裕升最新的出品。”一個大夥計見人聚的多了,站在一邊介紹道:“這叫取暖爐,正式的命名就是和字暖爐,是咱們和裕升的張大人親自設計出來,取暖效果不必咱吹,各位都親身感受到了。”

“多少錢?”一個河南商人笑道:“咱知道暖和,現在最想知道的就是多少錢一個。”

“按大小,丙字號爐適合臥室,書房等單間用,乙字號爐適合不大的堂房取暖,咱們眼前的這是甲字號爐,適合用在這五開間的大房裡……不過屋子還是太大,咱們用了兩個,效果當然更好,這也要預先說清楚。”

“多少銀子一個!”河南商人一臉無奈的道。

夥計笑道:“甲字號爐七十兩,乙字號爐五十兩,丙字號爐三十五兩。”

“乖乖!”河南商人道:“這麼一個大爐子,抵得十幾畝地。”

“這玩意也不是為百姓準備的。”大夥計語帶歉意的道:“最少這幾年還不成,說白了這玩意就是要賺富戶的錢,各位身家若是有好幾千上萬兩甚至更多的,屋中花幾十兩擺個爐子,一冬不怕凍手凍腳,也不必穿著大毛衣服在家裡,下了坑就冷的不行。不過,若是善財難舍,就願意硬扛著,那也就不必花這錢。”

李國助倒是很感興趣,倭國冬天也是寒冷,海港地方還好些,往內裡去不比大明的北方好多少,這爐子效果確實很好,到倭國的話估計也能出脫,但他心裡頗有疑問,當下笑著對那大夥計道:“這爐子左右是鐵片敲出來的,成本不會很高,怎地賣這麼貴?”

大夥計道:“我們大人說,從設計到定型,此前的成本當然要算在內的,這爐子是精鐵打的,但也不純然是精鐵……純然的精鐵,怎麼發熱?要它能發熱取暖,這也是成本啊。”

“原來如此。”李國助釋然一笑,轉念又道:“雖然貴大人說的不錯,不過,人家買了去仿製出來,貴方的這種成本人家又沒有,不是要賣的便宜的多?彆人的便宜,貴方的恐怕就很難賣,我們貴價拿貨,也就是吃了虧了。”

眾商人都是點頭,這爐子的效果擺在眼前,就算貴肯定也能賣,他們的擔憂正是李國助所說的,如果小的鐵匠鋪子也能敲出來,成本幾兩一個,那他們就虧死了。

“這個我們當然有考慮。”大夥計精神抖擻的道:“一,產品要有獨特的設計和工藝,叫人難以仿冒,這爐子看著簡單,其實是很有機巧,仿製也不是那麼容易,加上精鐵質量,配合工藝,一般仿冒出來的質量肯定差的多。二來,便是打出名氣,弄一些花巧之物在爐子上,叫人一看就知道價值不菲,而且是和裕升獨家出品。舍得花幾十兩買這東西的人,斷然是不好叫人家看出來自家買了個不值錢的仿品的。”

李國助這才頷首點頭,他這時也看到爐子上果然有一些精工細刻的圖案,還有一些銅活裝飾,看起來果然價值不菲……這東西要賣高價,肯定是技術上有一定的仿製難點,然後再把品牌效果打出來,富戶的心理確實也是這樣,舍得幾十兩一個買爐子,斷然是不能叫人家看笑話的。

至於低劣的仿冒品,效果和外觀當然都要差幾個檔次,不過似乎適合平民百姓使用,從這一層來說,並沒有與和裕升搶占市場,也不會觸犯到販賣商人的利益。

“記下來,”李國助轉頭對身邊的從人吩咐道:“回程時這東西帶一百個回去。”

李國助帶的現銀不多,但以雙方現在合作的關係來看,先帶貨後付銀也不在話下,三船貨好幾十萬兩,李家可都是付的現銀。

“還有更多的好東西哩。”大夥計看人家訂了一百個爐子,臉上高興的直冒紅光,指著牆角的一個大座鐘道:“這東西更好……”

李國助看了蔣奎一眼,忍不住大笑起來。

……

“還好,不是很冷嘛。”一個大漢嘴裡噴出白氣,用夾生的漢語大聲感慨著天氣。

在這大漢身邊也是一群裹的跟狗熊一樣厚實,身形也如狗熊般高大的漢子,他們牽著馬走在官道上,巍峨壯觀的李莊建築群落就在他們眼前,眾人開始嘖嘖讚歎起來。

現在的李莊規模較兩年前大約擴大了十幾倍還多……原本的莊子早就看不出任何的痕跡來了,祠堂被遷走,大量的草房民房也消失了,在東北角是大片的生活區,最早興修的大片院落現在是處在中間地帶,外圍是大量的白牆青瓦的民房,三間正,兩間偏,全部是磚瓦房,這屋子在大明值得四十到六十兩銀,一般的百姓根本無力負擔,但在李莊這裡卻是房舍的標配,光是憑這一點,也足以叫眼前的大漢們為之驚歎。

更叫人驚歎的是大片的工場區……十幾裡長的河流引水,到處都是引水的水車,水流不停的帶動著機器,隔的很遠都能聽到叮叮當當的機器鍛打鐵材的聲響,木匠作活時的拉鋸子的聲響,刨子聲,斧子聲,還有火器局演射火器的轟然聲響,整個工場區十分龐大,全部是高大的磚、製建築,數不清的人群車馬在工場區出入,大量的成品從倉儲區被車馬拉運出來……

這些人是在冰天雪原裡跋涉而來,在他們所在的地方也有奴隸般的農奴,住的是木製的板屋,破舊朽壞,僅僅能夠勉強生存,他們一路過來,都是篳路藍縷,定居點都是條件十分簡陋,他們順著幾條大河一路西進,然後南下,遇著的無非是蒙古人或野蠻的原住民,極北之地的牧民甚至還在茹毛飲血,進入大明之後這些人才見到文明的跡象,看到李莊這邊的情形時,可想而知他們內心的衝擊有多大。

“這裡簡直是比明國京城大中國城還要宏偉,還要令人歎服。”

“不愧是一個真正的文明國度。”

“這地方真是太富裕了,不知道明國其它地方怎樣?”

“聽明國人說南方的明國人更富裕,城市更繁榮……”

一群俄國人終於沉默了,他們的眼中噴射出了火一樣的光芒。

他們是佩特林,安德烈馬多夫,還有他們的十幾個隨員。

幾年前佩特林從托木斯克動身,經過張家口,宣化,懷來,昌平,抵達俄羅斯人稱為大中國城的北京,因為他們是正式的國使,雖然萬曆皇帝沒有接見,但也賜與了他們國書,也就是以萬曆名義寫給當時俄羅斯沙皇奧弗多羅維奇的書信……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行動,中俄兩國最正式的國家層麵的交往史,由此揭開。

佩特林和馬多夫第二次前來,主要還是因為張瀚。

在看到了張瀚的能力之後,佩特林這兩年一直在關注和裕升,去年一年,流入漠北蒙古大量物資,俄羅斯人雖然遠在托木斯克也感受到了。

他們是一直和蒙古人貿易,想用手頭的特產和蒙古人貿易,不過一直大受歡迎的動物油脂,海象牙,動物毛皮,蜂臘,皮革,焦油,草木灰,繩索……俄羅斯人在翻過烏拉爾山之後,一直用這些貨物和荷蘭人還有英國人貿易,用這些物資換取呢絨,服裝,武器,硝石,鉛……俄羅斯人發現,和歐洲貿易時大受歡迎的商品,到了蒙古人這邊幾乎毫無市場,蒙古人更需要糧食,布匹,各種毛料,茶葉,藥材,這些東西恰恰俄羅斯人也需要,雙方的貿易幾乎毫無互補,一直到幾十年後,俄羅斯人有更多的工業積累和財富積累後,用金銀加軍械和呢絨買通了不少部落的上層,把影響力深入到草原,至於貿易,這幾百年來一直都談不上真正的民間貿易,就算是進入現代國家後也一樣,中俄雙方的貿易額低的可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